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02

第2章 发现战略(1)

一、战略的本质——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从一般人的角度去解释是很容易的,人们无非把“道”解释成道路,更深一点的层次,则解释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但是,“道”又不是寻常的道,而且有特殊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个发展之路有自己的特殊性,也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形成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这就是企业发展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属于自己特点的地方,企业发展之道各有规律,各有特点,不一而足,这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义所在。

企业战略的制定的依据就是企业发展的“道”,如果企业家弄清了自己企业的“道”,企业战略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企业的战略无非是对企业发展的总的规划,现代的企业家们很习惯于用自己的头脑凭空想象企业发展的远景,但是,这种远景是不是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道”,就处在茫然的状态。

这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道”,所以,“道”又是很复杂的,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来说明,也许对于“道”的探究非得分不同的领域来说明,所以,“道”是可以“名”的,是可以指明的,但不是寻常一般的给个名称概念就行了,对于道的探究者一定要使道的研究完全符合事实规律,否则,概念和规律就会不符,名称和本质也会相差很大,这样“道”也不成其为道,“名”也不成其为名。

企业战略的制定,如同给“道”冠以“名”的过程,如果对企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实际的差距太大,人们最终无法了解什么是企业发展之道,对于什么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战略,大家仍然会懵懵懂懂、混混沌沌,回到那种“无名”的“天地之始”的蒙昧状态。

尽管企业的发展规律如此复杂,企业战略如何难制定,但是,老子并不是认为“道”是不能被人们认识的,所以,他进一步说“道”是“可名”的,人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窥探天地间奥妙的蕴藏,尽管企业之道是“玄之又玄”的,但是却是我们找到真相的最终的门径,就可以认识万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从而,就能解决企业战略问题。

老子不但让我们认清了战略的本质,以及战略与“道”的关系,同时还略述了观察“道”的方法,那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管理者要以虚静的状态来观察企业发展的规律性,如果管理者头脑发昏,利令智昏,那么是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企业之道需要冷静观察,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以个人的欲望出发。

同时,任何企业都不能否定是以赢得利润为目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欲”,正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是我们探讨企业规律的动机,所以,企业的目的和发现企业之道的方法,他们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只有发现了“道”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只有制定了合理的战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发现“道”的过程,却不能以利欲熏心的思想,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企业发展规律的问题,这正是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的地方,也是一个管理者最难于把握的地方,实际上,老子为企业管理者们指出了一个个人修养之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理者既要爱财,又要是个君子,企业既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又不能不取之有道,这也许就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管理者,企业发展和赢得最大利润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的关系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二、战略是发展的需要——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原文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亨,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所有人都知道好是好的,从战略的角度一一上讲并不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比如人们都能发现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奥妙,这算不算是一件好事呢?以老子的观点看,“斯恶矣”,“斯不善已”,这并非什么好事啊。也许有人会疑惑,大家都能正确的认识战略有什么坏处呢?

事实上,“战略”一词,来源于战争,有战争就必然有对立的双方,如果,没有对立的双方,也就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战争,战略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企业战略的依据是建立在企业竞争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企业的竞争,战略也就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如果企业都拥有了绝对正确战略,那么,在这场企业的竞争中就没有了失败者,试想,一个没有失败者的竞争关系能存在吗?

所以,老子认为,美之所以为美,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战略存在的理由是由于竞争的原因,如果没有竞争,战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不但如此,人们对于美丑的认识,对于真相都会产生极端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是以丑为美,或以美为丑的对立,所以,竞争才能永远进行,战略才能永远具有价值,人类始终通过美与丑的较量,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之中,以竞争的方式不断发展的。

所以,老子认为,有无互相生化,难易互相成全,长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响,因此,“圣人”从不去违背自然的法则而行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必由自己去开始。而不是采取自主的、主动的措施,去消灭竞争的关系,而是顺势而为。

管理者不必要厌恶竞争,也不要企图人为的消灭竞争,因茂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过程,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力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战略,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保持企业正常发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避免企业被别人淘汰的命运在竞争中生存,是企业生存的自然的状态。

而事实上有许多管理者对竞争的态度是消极回避的,而不是积极参与的,这样就容易使企业战略处在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企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管理者的工作是把所有的事情作对,因此,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件有把握的事情,符合规律的制定战略,企业竞争胜利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种竞争胜利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人为的做了什么,而是,企业发展的规律自然导致的结果,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向社会学习向竞争学习,正是因为,企业发展的规律性,使我们的企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只是规律的顺应者,我们的成功是规律的成功,而我们又有什么可居功自傲的呢?所以,老子认为一个能顺应规律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而谦逊则永远是“圣人”的品质,因为,竞争不会停止,胜利也只是暂时的,企业还是要继续发展,企业战略也不会成为一劳永逸的事情。

三、战略的宏观特性——道冲

原文4

道冲,而用之域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所以应用的范围是无限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像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道”是隐含在事物中的规律性,既然是规律的东西,自然有其可把握的预估的效果,对规律的把握和预估,也就形成了战略。

战略和“道”有关系,但也有不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往往隐含在事物的表象之中,不易被人们发现,正是因为“道”的隐含性,使规律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所以老子认为,规律虽然隐含,但是应用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旦这个规律被人们所认识,我们就能找到指导我们行动的根本的共同的方法,因此,战略就形成了,战略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宏观的总体上的把握。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离“道”的存在,企业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复杂的关系,都有其内部必然的规律,但是,管理者要彻底把握企业发展的规律性,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战略的制定,必须以洞察本企业的发展规律,这种情况进而导致了战略设计的难度。正确的战略一旦形成,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就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

并且,企业战略的难度,不仅仅因为“道”的隐含性,同时也存在着宏观性,任何战略都具有宏观性,大的事物有大的战略,小的事物有小的战略,只要它是宏观的,无论其大小都具有战略的意义。

所以,在企业中,不仅要有整个企业的战略,同时,任何一个局部也会存在战略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带有宏观性,就一定得有战略的思考,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战略的宏观性是指其整体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个整体的规模有多大。比如一个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和一个家庭的食品加工作坊同样会遇到自身发展的战略问题,因为大型企业具有宏观性的考虑,小的企业也具有宏观性的考虑,从宏观性的这个角度上来说,战略没有大小之分。

既然,战略的大小、虚实都是相对存在的,这就难怪一个企业的战略制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不同的企业发展有不同的“道”,那么,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就会有所不同,从而使我们无法学习到现成的战略,管理者至多可以做一些宏观的比较,得出一些相似性参考结论,而难以得出真正符合自己的战略,俗话说“不熟不做”不仅仅是讲的技能问题,同时也是讲的战略的难度,而战略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道”的隐含性,同时,战略必须具备前瞻的效果,因为,战略上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即将要发生的事,而难以成定论,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战略的正确,这就是“未战而先求胜”的道理。

“道”在老子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老子对于“道”充满了敬畏,难怪他感叹:道啊,我也不知道你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道”早在天地之先就已经在冥冥中制定好了的!尽管老子敬畏“道”,但是,他并不认为道是不能被认识的。

尽管,企业发展之道,十分复杂,但并不是不能被我们认识的,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企业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战略,而使企业从弱小到强大逐渐发展起来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管理者熟知本企业的发展之道,并顺应着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因此,企业发展战略有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个是制定战略,一个是执行战略。

四、战略目标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后其身而身先

原文7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先生如果活在今天,不知道他会不会加入绿色环保组织,因为,老子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像大自然学习,是老子一贯的精神,因为,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老子所关的目标,以至于人体本身也是个小的宇宙,如何能生生不息,关于此类问题的一问,便形成了后来道家对生命的关注。

企业对于社会来说,如同人对于宇宙,也是其中芸芸众生的部分,如何能让企业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则是每一个企业家的希望,人要生生不息要效仿大自然的精神,那么企业要健康发展也要效仿大自然的精神,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大自然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发展战略上的启示。

大自然,按照老子概括的话说就是天与地,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为什么能永久的存在呢,这是因为天地是顺应“道”发展的,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主观地造作,按老子的观点就是保持客观的精神。

所以,大自然的精神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的名称大概也来源于此吧,自然的东西总是长久的。所以老子进一步说明,一个圣人应该顺应百姓的需要,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由于他能大公无私,所以大众得到了好处,大众对他产生的拥护,使他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者制定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来说不但要服从于客观的规律,更要符合员工的需要,事实上,这两点是管理者需要兼顾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点看似并不统一,因为这是战略高度的差异造成的,管理者战略眼光,往往同员工的战略眼光不一致,事实上,各个不同层级的员工都会有不同的战略眼光,甚至他们的战略目标也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管理者对战略的把握难度就增加了。正如老子所说,一个圣人应该做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管理者应该具有全局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战略观点得以实施,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注重一己之见,缺乏全盘的考虑,最终一定不能形成自己的战略观点,把自身的观念融合在企业的全局之中,这正是战略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以超然于物外的客观态度,战略家的眼睛里好像没有自我的那个小我,但是,战略家却从全局的观念里实现了大我,这就是管理者的最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