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应重视学校教育。一是要贯彻“读书有用论”,而摒弃“读书无用论”。试想,如果父母对孩子大谈“读书无用”,那么老师再“苦口婆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二是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立其在教育孩子时的威信。常言道,“信其师,从其道”,如果父母经常破坏学校和老师的威信,孩子就会无所适从,最后导致师生关系难以调解。许多后进生难以转化的状况就是由于父母的这种行为而造成的。
其次。家庭与学校要充分沟通孩子的状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教师需要了解;教师怎样教育学生,父母也要知道。这样,才能使: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起来。
有一个孩子叫冬冬,常因一点小事就打同学,而且经常对同学讲“粗口”,班里的同学都对他非常反感。班主任找到他的母亲,才知道,原来冬冬在家的时候也很顽皮,父亲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常讲“粗口”,几句不在意的话竟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家里的其他大人,也经常在小孩面前说“谁欺负你,你就要打他”。这些都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班主任和冬冬母亲讨论了很久,说明了其中的利害,使冬冬母亲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于是和学校进行配合,一起对冬冬进行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冬冬打人、讲“粗口”得到了纠正,同学们很少告他状了。
又如,有的学生非常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于是父母就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形成自卑心理,以致放弃努力,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障碍。还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成绩,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求全责备,也会对孩子的教育起负面作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即使孩子在学习方面不是很理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应多与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父母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合作,对孩子的教育形成有益的合力。
心理知识:_本世纪初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派别,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J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它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著名论点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效应叫做“整体性效应”。
10.孩子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这样不仅妨碍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家教启示:
心理的代偿对于人们在失意之时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自己所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却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消极作用。
有一对父母,虽然家里很穷,但还是倾其所有地供儿子读书。
他们从小都没有读什么书,想创业,但做什么都做不成功,知识匮乏,所以下定决心要让儿子考上大学。家中凡是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儿子吃。有一次,给儿子单煮了个鸡蛋,让他补脑,儿子看母亲身体不好,要让给妈妈吃,妈妈很生气地拒绝了。
儿子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但上了高三后,他开始失眠,记忆力减退,本来会的知识也想不起来了。他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学,无以报答父母,多次想自杀,被送进了心理诊所。
自己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让孩子替自己去实现,这是许多父母都有的代偿心理及行为。许多父母在年富力强的年代没有发财、没有成名、没有重权在握,于是,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实现父母想实现而又不能实现的理想,似乎只要子女成龙,就证明大人也具备成龙的素质,可以光宗耀祖。
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往往会活得很累,很压抑。时间一长,有些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安排,就学会了叛逆,学会了作对,甚至伤害自己作为发泄。这些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决定自己的人生,如何学会解决困难,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他们的,孩子自己的许多美好想法被抹杀了,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留下的只是越来越多的憎恨……这样的孩子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痛苦的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学习效率受影响,最可能的是将来所从事的不是自己所爱的事业,那么也很难获得持久的成功。而且“人生不得行胸臆,纵活千年也枉然”,这样的人生,又能有多少快乐呢?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当然可以给孩子提建议,让孩子作参考,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即使孩子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也比他们心理压抑和痛苦要好。
有一位母亲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教师。可是有一次,孩子小声地对她说:“妈妈,我长大想当厨师。”妈妈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因为他这段时间一直爱看“厨艺大擂台”的节目。过了两个月,一次英语考试,有几个自由问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他的回答是:“1 want to beacook.”(我想成为一个厨师)。
妈妈明白,孩子是真的喜欢上厨师这个职业了。开始时妈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孩子的理想太低了。可是后来妈妈想明白了:
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发展,如何进步,也是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的。
如果孩子的兴趣在书上,当然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是他的最佳选择;
反之,如果孩子对书本没有兴趣,也不妨学一些他自己有兴趣的手艺。
妈妈没有打击孩子做一个“厨师”的理想,而是引导他:“如果要做厨师,就要做一个有知识的,比别人强的高级厨师。”
孩子的理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当然孩子还小,决定将来走什么路还为时过早,他的想法可能还会发生改变。但是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如果用家长的理想去左右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各种学习的重压下长大,孩子就很可怜。
作为父母,孩子有了理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应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因为如果父母支持孩子的理想,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给孩子提供建议和支持,以使孩子的理想成为现实,或者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知识的人。
总之,父母要引导孩子走路,但不要代替孩子走路;父母要让孩子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梦,而不是实现父母的梦。
心理知识:
当人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有时会放弃最初的目标,通过达到实现类似目标的办法,谋求要求的满足,这种做法叫做“代偿行为”。
比如,本来想去打网球,可是下雨了,不能打了,就可以选择室内的乒乓球;本来想进A公司没能进去,就转而争取进入条件相当的B公司;和A的恋爱没有成功,于是把和A有相似特征的B当成了新的追求目标;等等。在以上例子中,我们说B对于A具有代偿价值。
心理的代偿往往是对现实中不足的弥补,可以起到转移痛苦,使心理平衡的作用。代偿行为有一个特征是:假如B与A相比非常容易达到,或是价值不如A,就不容易对A形成代偿。只有当B与A很相似,得到B的困难度比A相似甚至更大,B才具有较大的代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