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9250100000012

第12章 把握情绪的脉动(4)

一个实验证明了人的这种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让一些被试者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文章。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而作者的漂亮程度并不与文章质量的高低相对应。可是,结果发现,这些被试者对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往往比较高,而对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则比较低。这说明人们对容貌美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

但是从长期来看,容貌的吸引力则容易让位于内在的吸引力。

比如在一个研究中,实验者让一群人每天聚会一小时,连续四天。

第一天,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被试者对他人的评判有32%来自外貌,20%来自对内在的了解。第二天情况就变了,评判中的23%来自对外表的印象,而有33%来自对内在的印象。第三天,前后两者的比率分别是26%和34%。而第四天,这两者的比率是23%和48%。这说明,随着交往的加深,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受到外貌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受到内在特点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大。

生活启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才能杰出的庞统去拜访孙权,打算效力东吴。但孙权一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欢,拒之门外,鲁肃苦劝也无济于事。这说明孙权受到了以貌取人心理的影响。

那么从心理学上讲,容貌为什么会影响人们的评价呢?

这是因为:

①漂亮的人让人看着舒服,使人沉湎于美的满足中。

②由于晕环效应,我们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

③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其中被爱的人往往比较漂亮,会让我们产生错觉,认为漂亮的人更值得人爱。

④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让人有沾光心理,在别人面前显得光彩。

比如身边有个漂亮的异性,容易受到别人更积极的评价。

漂亮的人从小受到的待遇就与众不同。母亲们会经常搂抱那些漂亮的孩子,也更少对他们进行惩罚;漂亮的女孩子容易受到更多异性的追求;在学校里,教师倾向于给长相好看的学生打更高的分;

等等。

据调查,长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挣钱更多,拥有的工作也更好;在这方面,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丑陋的人又会好一些。对加拿大人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好看的人比丑陋的人挣的钱要多75%。

另外,同样的背景下对管理职位的申请中,漂亮的人往往比相貌平平的人更容易成功。

不可否认,容貌在人们开始阶段的相处比较重要,因为容貌是我们见到对方时所了解的第一个特征。很多人嘴上说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实际上却很容易被外貌所“俘虏”,受到外貌的微妙影响。

但是从长远看,容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却是有限的。在长期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会依赖于一个人内在的品质。

比如,我们初见一个人感觉很丑陋,但是在交往中逐渐变得熟悉后,就觉得不那么丑了。在情人之间也有这样的规律,我们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都是说人的可爱会让我们感觉他们长得也挺美的。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会只爱上一张纯粹的漂亮脸蛋。比如爱上双胞胎中的一个,并不意味着也会爱上另一个。

心理智慧:

在初次见面和短期交往中,人们对别人的印象,外貌占了一定的比重。天生的容貌很难改变,那么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我们可以在穿着打扮上来改善自己的外貌。但同时要懂得,容貌的魅力是不能持久的,长期交往还是要靠内在的吸引力。所以加强我们的内在修养和魅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好感。

42.自我暴露定律

对别人袒露内心的情感,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

定律解析:

在心理学上,“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有的人对于自我暴露有心理疑虑,他们怀疑:暴露自己深层的信息,包括缺点、弱点,会不会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呢?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结果恰恰相反,自我暴露反而会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喜欢。

生活启示:

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位记者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问他:“你哭过吗?”我们知道,人们一般的观念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可是,垒球王却回答:“哭过,我觉得在情不得已的情况下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这样坦率地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大众,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观众们更喜欢他这个实实在在的形象了。

人和人交往,贵在相知。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白,的确具有一种潜在的人际吸引力。因为你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会让对方感到:首先,你的人品可靠,值得交往;其次,你也有与对方深交的愿望,而使对方产生亲近感。这样,对方才会邀请你进人他自己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以及主动热情地帮助你。或者说,要想和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需要向对方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

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自我暴露的人,而不喜欢自我隐蔽的人。

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当然,自我暴露也需要适度。有的人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这容易被人当作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心理智慧:

坦诚相见,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才能使我们交到真正的朋友。

43.相似定律

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好感。

定律解析:

人际交往中有个规律,就是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相互之间就比较容易吸引,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

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个规律。

他们对大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然后把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大学生安排在一起居住,而把另一部分特征相异的学生也安排在一起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现:特征相似的学生大多彼此接受和喜欢,进而成为好友;而特征相异的学生尽管朝夕相处,但仍然很难建立友谊。

生活启示:

有两个素不相识的酒鬼,因为喝醉了酒,在同一辆电车中睡着了。他们坐过了头,一直坐到郊外的终点站。当时又没有返程电车。

于是两个醉鬼之间产生了友情,他们一起寻找出租汽车,车费两人对半负担,愉快地聊着,一起踏上了归途。

这两个酒鬼,因为都喜欢喝酒而觉得趣味相投,而且又都在车上醉了,感到同病相怜,从而产生了比较亲密的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兴趣爱好、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之间,更容易谈得来,感情也更融洽。

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

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扶持……那么,人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

跟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人们更容易有共同语言,相互间发生争辩的机会比较少;在相互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支持,获得内心的一种稳定感;相似的人组成群体,可以共同应付来自其他群体的阻力或压力。

心理智慧:

寻找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可以比较迅速地让我们获得友情。有的时候,在与相似性不多的人交往中,如果也需要与对方建立比较良好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与对方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

44.互补定律

当双方的需要形成互补时,容易相互吸引。

定律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叫做“互补定律”。这表明人不仅有获得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获得自已所欠缺的东西的需要。

生活启示:

生活中的互补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弥补其某种短处,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性格独立的人在一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成为和谐的夫妻……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如一个看重学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学历机会的人,就会比较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等。

每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有优点也有缺点。一项事业往往需要不同种类的人才形成互补,才能使事业整体上获得健康的发展。

2000年,比尔·盖茨把自己设定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而把CEO一职让给鲍尔默。鲍尔默说:“比尔以其独有的才华,为产品和技术战略调制配方,但是CEO的职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达成默契,认为他应该集中精力完成这些别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则更高效地扮演CEO的角色。”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才共同造就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但互补性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为前提;

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相反的特性就不容易形成互补,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之间是无法形成互补的。

心理智慧:

人无完入,每一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婚姻中,如果找到与自己在能力上形成互补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会使彼此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45.两情相悦定律

人容易因为对方喜欢自己而喜欢对方。

定律解析: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不因为什么特别的原因,比如漂亮、聪明或有社会地位,而是仅仅因为对方首先喜欢我们。就是说。

人们比较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叫做“两情相悦定律”。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只要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的乐趣,因此和他们交往会使我们拥有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极大满足。

生活启示:

一个班级的同学彼此不和,惊动了老师。一天上课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让全班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

有些同学在30秒钟之内,只能想出一个,而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一些同学却能一口气写出15个。

老师把纸条全部收上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目最多的,自己也往往是最不受众人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讨厌他。

这个事例从侧面证明了两情相悦定律:当你不喜欢别人时,相应的别人也可能不接纳你,因为你所发出的不友善的信息,别人可以感受到。

但是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也有适用的范围。一个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较强,比较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这个定律对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

而那些自我尊重程度较低的人,因为很不自信,所以更加需要别人的肯定,也就特别看重别人表达的对自己的喜欢,对这样的人,这个定律的影响就比较大。

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自信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个定律的影响,也就是更容易喜欢那些也喜欢自己的人。

互相喜欢还有一个原因是回报。“他(她)那么喜欢我,而我竞没有一点反应,好像不像话。”我们有时是迫于一些压力,不想让别人失望,不想让别人的热情遭遇我们的冷漠。比如有些女孩子因为一个男孩子对自己特别好,而逐渐变得喜欢对方,尽管一开始对他并没有多大好感。

心理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朋友,得到别人的喜欢,一个捷径就是,表现出喜欢别人。

46.自己人效应

让对方感到你是他的“自己人”,事情就好办得多。

定律解析: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例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就比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人说的,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制。有道是:“是自己人,什么都好说;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来。”

生活启示:

生活中两个人初次见面,经常会询问籍贯、学业之类的问题,有时候会惊喜地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老乡或校友。这样,就可以套套近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接下来,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对方帮忙,也会比较容易了。

这样的人际交往中,其实人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就是让对方把自己当作他的“自己人”,使关系迅速拉近。

在生活中,应用自己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