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启示: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说的都是对比效应的作用。
对比效应在艺术中是经常使用的。我们都听说过“万绿丛中一点红”,也会发现画家为了把物体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用两种互为补色的色彩来表现物体和它所处的背景,比如把奔腾在绿色草原上的骏马画成棕红色,把草原画成碧绿色。这会使两者变得更加鲜明,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
诗词中,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都利用了对比效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饮食上,对比也可以使味道更加鲜明。一顿饭菜,如果所有菜都是近似的滋味,比如都是偏咸或偏酸的,就不容易引起食欲。
相反,有咸的,有酸的,有肥腻的,有清淡的,风格杂陈,相得益彰,就比较可口。
教学中,有的老师也懂得应用对比效应。在给学生讲三角形分类定名时,讲直角三角形,一般要同时讲另外两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不是直角三角形,更容易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
心理智慧:
我们说明一个事物时,如果能找到和这个事物形成对比和反衬的事物,拿出来同时进行说明,可以取得更加突出的说明效果。比如推销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可以拿竞争对手的产品来进行比较,以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
7.格式塔定律
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
定律解析:
格式塔心理学是创立于本世纪初的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派别。
它有这样的观点: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且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它的著名论点就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叫做“格式塔定律”。
生活启示:《苏轼是我国北宋时的大作家,他曾跟湖州画派的开山人文与可学画。文与可当时以画竹闻名于世,苏轼对他的绘画艺术有独到的研究。
在苏轼看来,文与可之所以把竹子画得出神入化,最大奥秘在于:“当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哪里还有什么竹子?画竹应该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拿着笔,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画的东西,再开始画,笔紧紧追随你所看见的完整的竹子,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
为什么“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是竹,画竹必须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呢?
这体现了“格式塔定律”的原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等于完整的竹子。
因为一根竹子,除了具有构成一根竹子所必备的“节节”和“叶叶”,还具有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所具备的整体性,也就是“节节”和“叶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衬托,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画竹者必须“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而不光是注意“节节”和“叶叶”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整体的“神似”,才能把竹子画好。
这个定律在许多事物上都有所体现。比如读一篇文章,不能只关注个别段落和章节的意思,还要去把握文章整体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看一部电影也是如此,有的电影被评为情节拖沓、不紧凑,就是从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来说的,即使它的局部很好。
根据整体性定律,在一个集体中,集体的力量绝非个体的力量简单相加可比。《拿破仑文选》中有一段关于骑兵的论述,就体现了这个道理。他说:“两个马木留克兵(最强悍的骑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因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术并且武器完备。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因为马木留克兵的单兵作战素质虽然比法国兵强,但组合起来作战时,却不能发挥优势。对此拿破仑评论道:“战术、队形和机动性所能起的作用多么大呀!,"实际上,集团军的战术、队形和机动性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是单个士兵所没有的。这种力量的大小是同集体、集团如何组合直接关联的。马木留克骑兵的组合是一种零乱的组合,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乌合之众”,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甚至会互相抵消;而法国骑兵的组合是一种有机的组合,虽然单个作战素质处于劣势,但是组合起来产生的新力量,足以转变这种劣势。
这说明,在集体中,集体的力量不仅取决于集体中个人的力量,还取决于这个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以什么样的形式被组织起来。这往往跟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有关。
心理智慧:
世间的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观察和认识任何事物,或者组织一个集体,不仅要关注其中各个部分的情况,还要关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8.功能固着心理
人们往往只能看出物品的一种用途,而看不出其他用途。
定律解析:
人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看到一种东西的惯常的功用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而且初次看到的功用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比如在一次心理实验中,实验者拿出一支蜡烛、一枚图钉、一盒火柴,要求被试者利用这三个条件,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教室直立的墙壁上。被试者想了很久,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法。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需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再用蜡油把蜡烛粘在火柴盒上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是因为他们只把火柴盒看作是装火柴用的,而没想到它还可以固定蜡烛。
“功能固着”心理,经常使我们以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而想不到用新的方式运用它。
功能固着心理是人们定势思维的一种反映。
生活启示: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硬币好像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它还可以用于导电;衣服好像也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它可以用于扑灭烈火。
但是生活中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
在一次研究人的创造思维的会议上,日本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别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
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30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300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写着: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用途。
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