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最完美的鼓励式教育法
9276200000009

第9章 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1)

英国著名教育家史宾塞曾经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喝彩和鼓励意味着对他们的肯定,正是这种喝彩和鼓励,使孩子充满了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1.赏识的力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卢勤说:“成人赏识的眼光,能使孩子创造奇迹。”在孩子的一生中,也许他们会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多的东西:精心周到的照料,无私爱心的呵护,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这些东西都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淡化,随着父母的老去而消逝。然而,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最宝贵的,也是最永恒的东西,就是我们要说的一种无穷的力量——赏识的力量。由于赏识,孩子学会了自立;由于赏识,孩子有了前进的勇气;由于赏识,孩子学会了坚强;也正是由于赏识,孩子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每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产生退缩行为和自卑情绪。因此,父母对孩子在困难中所做的努力要欣赏和肯定,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如果你努力,你会做得更好!”: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笨死了,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开始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效应,“笨”可能会使孩子放弃学习和努力,如果在评价孩子的聪明时,能够和孩子的努力相联系,就可以使孩子从小明白,努力学习会使人变得更聪明。那么,孩子在面对未来,或应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将会更加努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对农民父母,发现儿子很喜欢画画,当儿子第一次把作品拿给父母看时,父母欣喜地说:“儿子,你真棒,这是你画的?”然后拿着儿子的画给邻居、亲戚们看。儿子备受鼓舞,十几年后,成了一代名画家。一句“你真棒”,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赏识,是父母送给孩子的肯定,是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案例回顾——

美国伟大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就被人认为是一个坏孩子,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出了什么事,例如,牧场的牛被放跑了,堤坝裂开了,或者一棵小树神秘地倒了,人们都会认为“这是小拿破仑·希尔干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希尔开始自暴自弃,一心想表现得比别人形容的更坏。拿破仑·希尔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妻子。拿破仑原本以为这位继母是不会给自己半点同情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继母发现了拿破仑·希尔的优点。在继母的赏识和鼓励下,拿破仑·希尔开始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学习,终于,拿破仑·希尔取得了成功。可见,继母用她深厚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以及正确的赏识和鼓励,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拿破仑·希尔。

拿破仑·希尔在他后来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中这样记述继母对他的影响:

“这个陌生的女人第一次走进我们家的那天,我父亲站在她身后,让她独自应对这个场面。她每走进一个房间,都会很高兴地问候我们每一个人,直到她走到我的面前。我倚靠着墙站着,双手交叠着放在胸前,静静地凝视着她,我的眼神中没有任何表示欢迎的意思。我的父亲对她说:‘这就是我的儿子拿破仑,希尔兄弟中最差劲的一个。’

“我绝不会忘记继母是怎样回应父亲那句话的。我的继母把她的双手放在我的肩上,眼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她凝视着我的眼睛,这使我意识到我将会拥有一个永远爱我的人。对于我的父亲的评价,继母显然有些不赞同,她对父亲说:‘你们会觉得这是最差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帮他把自己所具有的好品质都发挥出来。’

“一股股暖流顿时涌进我的心底,而我终于明白,这一时刻将是我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我的继母激励我依靠自身的力量,制订大胆的计划,使我坚毅地前进着。后来证明这种计划就是我事业的支柱。我绝不会忘记她教导过我的话:‘当你去赏识别人的时候,你已经使他们有了前进的信心。”’

专家解析——

拿破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赏识他的继母。由于继母的赏识和鼓励,拿破仑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正是由于继母的赏识和鼓励,拿破仑找到了生命的转折点,终于取得了成功。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吧,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他。作为父母,孩子的教育者和引导者,都应该全心全意地鼓励他、信任他和赞扬他。

赏识,本质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只有爱,才会真正地赏识。有许多父母也是很爱孩子的,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怎么去爱。

刘星并不是一个在学习上十分聪明的孩子,但他对自己的学习很在意,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他在学习上很努力、很勤奋,当然,他的自尊心也很强。

一次测验,刘星考了个满分。他兴高采烈地拿着试卷跑回了家,一进门就喊:“爸爸妈妈,我测验得了一百分。”

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没时间听刘星说话,而爸爸也忙着收拾东西。爸爸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再说了,不就是一次测验吗,有什么好高兴的,你早应该得满分了,你看别的孩子不是经常拿一百分吗?你要注意保持学习成绩,别考了一百分就学会骄傲了,下次期末考试也应该考一百分回来。”

刘星本来是想让父母夸奖自己,想让父母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心情,没想到,爸爸的一盆冷水倒了下来,浇得刘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对学习也没多大的兴趣。

在很多情况下,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时,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一好消息报告给父母,想让父母和自己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诉说,父母应该认真对待,不但要对孩子表示赞赏,还要向孩子表示祝贺和鼓励,让孩子明白之前的努力和奋斗很有成就,更好地激励孩子前进。

专家支招——

有人说:赏识是挖掘孩子潜能的推土机,赏识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就是在赏识和鼓励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种子;而刘星,一个勤奋的孩子,则是在打击、挑剔的眼光中失败的例子。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进步,取得成功,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

支l招一:要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行!”

父母认为孩子“行”还是“不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赏识与放手,对孩子发出的是“我能行”的正信息,使孩子慢慢建立起“行”的意识;父母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对孩子发出的是“我不行”的负信息,使孩子真的认为自己“不行”。

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发育程度缓慢,还没有能力去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评价自己。当然,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看法,因此,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真棒!”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棒,做起事情来也就充满了自信。相反,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你真笨!”或者“真是个笨蛋!”那么,孩子也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由于没有自信,孩子很可能就会放弃他本来可以取得的成绩,于是,孩子失败了。

因此,孩子的“行”与“不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如何看待他们——是给他们鼓励,说“你真行!”还是给他们打击。正像前面所说的,如果你经常鼓励你的孩子“你真行!”那么你的孩子就真的行了;而如果你总是打击你的孩子,说“你真是个笨蛋,什么都做不好!”那么你的孩子就真的成为笨蛋,最后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了。所以,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潜能的发挥与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赏识是分不开的,投以鼓励和欣赏的目光,兴趣有可能转化为特长,孩子就会创造出奇迹。否则,孩子将变为自暴自弃的失败者。

支招二:赏识孩子,就要学会宽容。

赏识孩子,就要学会宽容孩子,宽容孩子的缺点和失误。有人说:“一个未曾犯过错误的人永远也不会成熟,就像一个从未摔过跤的人肯定不会走路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和失败同样是一笔可观的财富,错误和失败让孩子获得经验,学会坚强,也就变得成熟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年轻的留学生,从小就十分“优秀”。在国内的名校里这位“优秀”的学生一路过关斩将,可以说他的学业是一帆风顺。然而,留学日本一年以后,这个“优秀”的孩子自杀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些挫折……由于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的磨练,这么优秀的孩子都心理脆弱,最后导致了他的轻生,这着实发人深思。所以,要赏识孩子就要允许孩子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没有经历过失败、不会犯错误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

当然,对孩子的缺点和缺陷,不要嘲讽、责怪甚至放弃,而是应该抱着赏识孩子的态度,去宽容他、安慰他、鼓励他,热情地拥抱他,相信孩子一定能还给我们一个奇迹。

2.赞扬的魔力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读者对我们的赞扬就是给我们的报酬。”美国幽默大师、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也曾说:“只凭一句赞扬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可见,赞扬有着巨大的魔力。

孩子的未来既掌握在孩子的手中,也掌握在父母手中。因此,为了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让我们多鼓励和赞扬我们的孩子吧!让我们为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而鼓掌、喝彩吧!

案例回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注重鼓励式教育,面对众多的教育者,他曾经这样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喜欢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据说,在铃木先生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他每年总能培养出700名与小莫扎特同等水平的小神童。转眼之间,在日本,铃木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天,铃木先生正忙于工作。一位母亲花费了很大精力才找到这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位母亲跟铃木先生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铃木笑了笑,随这位母亲去看那个据说学了几年小提琴,但仍没长进的孩子。铃木发现,那个孩子最多6岁。

这位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老师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癞蛤蟆叫的好听不到哪儿去。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表现极度不满意,她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这次要好一些。

这时,铃木和孩子显然忘了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的那位母亲。

第N次又拉完了,铃木对孩子的表现,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当铃木要离开的时候,孩子已经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了,拉琴拉得更卖力了。

这位母亲在送铃木走的时候,很惊奇地问道:“铃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孩子拉得是那么的差劲,你还要夸奖他?”

铃木答道:“你要知道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我刚才是在治疗他的心病。

你没有发现吗?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他开始转变了,感觉也就找到了。”

后来,铃木先生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竞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专家解析——

孩子是需要被赞扬的,有了赞扬,孩子的心里就产生了愉悦的感觉,心里高兴了,干劲也就来了,也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就像我们提到的这一案例,孩子整日生活在母亲的指责和压制中,稍有差池,这位母亲就对孩子摆出一副长长的黑脸,让孩子看了心里更加恐慌,非但发挥不出自己原有的水平,恐怕会逐渐地扼杀了孩子拉琴的兴趣,使孩子陷入痛苦的境地。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当他们完成某项活动之后的那种“成功的喜悦”,只是一种模糊的自我认识,与其在活动中达到的实际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其父母、老师、同学等“重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密切相关,因此,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父母如果能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验到一些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