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从心开始:成就幸福人生的心灵法则
9294600000017

第17章 财富,不应成为幸福的绊脚石(2)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将把自己的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三个子女。盖茨认为,幸福由两部分组成:追求自我和关爱他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房屋倒塌,人们只得在室外平坝、山野中搭起帐篷度夜。一位灾区群众告诉记者说:“要是能在床上睡觉,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一位常驻非洲维和的工作人员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太佩服鲁滨逊了。能在孤岛上生活那么多年,对于我来说,现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回到国内,同家人团聚。”

幸福是花,繁花似锦,绚烂多姿,而财富只是其中的一朵。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远离真善美,不被金钱所奴役,那么幸福就会靠近我们。而那颗不被铜臭玷污的心,就会如天上的明月一般皎洁无瑕,与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

明智地对待钱财

一天,一个穷苦的农夫在他家的鹅窝里发现了一只金蛋,他以为有人在跟他开玩笑。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带着金鹅蛋去了金匠那里,一检测,发现它果然是纯金的。

农夫把金蛋卖了,得到很多钱。晚上,他为此大大庆贺了一番。

第二天早上,家人起床想看看鹅是不是还会下金蛋。鹅窝里果然又有一只金蛋.一连好几天都如此。

开始,农夫对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大喜过望。但他是个贪婪的人,很快就对每天才一只金蛋感到不满足。他走进鹅舍,杀死鹅,想一次取出所有的鹅蛋。然而,所有的鹅蛋都还是小小的正在长着的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不可杀鹅取卵。

生活富裕是我们天生的权利。人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地获得富裕的生活。“但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变得富裕?”你可能会问。答案是:“因为多数人都在杀鹅取卵。”

寓言中的鹅代表我们的资本,而鹅蛋代表着利息。没有鹅就没有鹅蛋.没有资本就没有利息。多数人花光自己所有的钱财,有些人甚至花费比收入更多的钱,从而背负债务。

我们费尽心思去寻找复杂的策略,而不去想那些简单的历经检验的真理。

建设富裕生活的原则很简单:我们必须量人为出,留有盈余。那些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必花的钱,我们可以储存起来,以便产生利息。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想要的并非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在此,我们必须问问自己:我们到底真正需要些什么?多数人的钱本来是有结余的。问题是我们拿它做什么。我们是把钱用于购买家具、汽车,还是用于旅游、娱乐,还是用它作为投资?

你可以储蓄,也可以把钱挥霍一空,但你设想一下,七年以后你的收支状况会是怎样?你是养了只鹅,还是已经杀死了幼鹅?

你是拥有了不动产,还是把钱花在了很多后来变得一文不值的东西上了?

尝试努力给自己付钱。我们购买小面包,要给面包师付款;购买水果,要给水果商贩付钱。何时给自己付钱呢?回答是:当我们存钱时。很多人没有经常性地给自己存钱的习惯。为此,一个简单的机制对我们很有帮助。

给自己开个“鹅户头”,签署一个长期扣款协议,从你的活期账户上扣款到这个存款账户上。这样,你就规律性地在每个月的月初汇出了月薪的10%。这笔钱,你进行了投资,以后不要去动它。

你的享乐当然不应该忽视,开设一个享乐账户。同样经常性地汇出一定百分比的收入(比如5%~10%)到这一户头上。这笔钱你尽可心安理得地花费。这样你就把两样事情都做好了:你既可以很好地生活又可以为未来投资。

如果不按上述模式开设你的户头,你在处理钱财时可能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每当你花出一元钱时,你不会真正感到快乐,因为你觉得可以把钱存起来;当你把钱存起来时,又觉得本来是可以把它花掉的。

上述账户模式为你提供了一个有效进行收支计划的可能性,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受自己的经常性储蓄纪律的约束,银行账户自动地替你完成了你要做的事。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不能,从来不能动那些钱。最好你设想那些钱不再属于你,而属于你的鹅。要是你想尝试动它们,就想想那个愚蠢的农夫……谁都不会那样愚蠢,对吗?

明智的理财行为将让我们幸福,帮助我们自己;而不明智的理财行为会让我们饱受折磨。而其中的决定由我们自己做出。

很多聪明的人生活中从来不去真正为金钱而打算。相应的,他的收支状况也是一团糟.这不值得。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管理金钱的智慧。金钱不该成为制约我们生活的瓶颈,而应该是一种提升我们生活的积极的力量。

赚的是快乐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所得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所得的回报超过了你的付出,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

很多人拾金不昧,决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有时,人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便宜,却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

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你只要把握住精神快乐大于物质得失的原则时,你就朝幸福之路迈进了一大步。

一对小镇上的夫妻,男的在外面开了一家公司,生意红火。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很少在家。儿子去很远的地方读书,几个月才回家一次。

女人一个人在家里,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不快乐。

男人想让她快乐起来,就对她说:“你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吧,跟他们聊聊天,打打麻将。你会开心的。”女人于是去亲戚朋友邻居家里串门。聊天,打麻将。果然开心了一段时间。但话题聊完了,麻将打腻了,她又变得不开心了。

有一天,她对男人说:“我想开间花店。这里还没有人开,一定能赚钱。”男人说:“这主意不错。”花店很快开张了。女人每天去花店做生意,她变得忙碌起来了。来买花的人很多,女人干得很开心。可是过了几个月.男人算了一笔细账,发现女人根本不是经商的料子。

她经营的花店不但不赚钱,倒赔进去不少。

有入问他:“你老婆的那间花店还开吗?”他说:“还开。…‘是赚是赔?”他说:“赚。”“赚多少?”他神秘地一笑。经再三追问,他才悄悄告诉别人说:“钱是一分没赚到,赚的是快乐。”

追寻幸福的人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闲暇时光。但是很多人却偏离了这样的轨迹,他们希望得到的则是更多的用以炫耀自己的金钱.以便胜过同自己地位一般的人们。

正确的幸福观念认为,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他积攒了多少钱和拥有多少物质上的东西。只有有了正确的观念以及在这种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正确态度和行动,人们才可以得到幸福。

因此,改变你赚钱的态度吧!不要受别人的生活理念、言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干扰,坚定地用你认为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去过你认为能够给你带来幸福、愉快,使你感到充实丰足的生活。

简单地生活

在很多发达国家,现在都流行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在法国,很多人不会选择让自己生活得更现代一些、更时尚一些、更奢华一些,相反,是让自己“清贫”地生活。比如着装,除了白领阶层,许多人穿着都十分随意,衣料大都是棉布或化纤的。很少有羊毛、羊绒织品。

如果你去德国,你应该会看到,尽管奔驰轿车跟他们的国家一样值得骄傲,但现在谁要是开着奔驰牌私家车横穿闹市,一定会招来鄙视的目光——他们家庭用的大都是排气量很小的车。

在美国,宾馆里的电视机,大都比中国落后10年;在旧金山,1873年设计的木制缆车仍在运营;在移动通信上,现在依然有人在用着砖头般的“大哥大”。

从这些西方人的“清贫”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这就是对自然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羊毛服装,毛从何来?“羊毛出在羊身上”;羊又从何来?来自牧场。过量的羊群啃食草地,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再说德国人。用本国的名牌产品不是体现爱国吗?不,地球能源如此紧张,开大排量的汽车只为给自己长脸,不仅不爱国,而且不爱全人类。用砖头般的“大哥大”通话就有环保意识吗?当然,如今的废弃电子产品污染已成为全球的一大公害,人们少用换代手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就少一些电子产品的污染,其意义还不够重大吗?

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就是以为自己使用的物品越新颖、越高级、越奢华,生活的质量就越高。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全人类,一切发展的成功标志是看生活的幸福指数。这个指数并不仅仅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还要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或群体拼命地劳作,尽管拥有豪华的住宅、家具和轿车,却没有一点闲适,没有一点淡雅,不能去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总处在疲于奔命之中,能有多少幸福感?

去过英国的人都知道,从达官贵人到布衣荆钗,喝下午茶从来都是雷打不动的生活。他们并不期望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厚,因为过多地追求物质上的富有,不仅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也会对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而“清贫”闲适的生活也不意味着没有创造。它创造的是精神生活,人们在诸多的自由谈论、交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启发。不少文学名篇不正是从茶馆里“泡”出来的吗?可以猜测,富裕国家的居民是走过弯路后才悟到“清贫”生活的。他们的“清贫”并不是清苦,也不是贫穷,更不是作秀。

我们国家的人过了太多清贫的日子,许多人都穷怕了,追求富裕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追求富有的过程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倡导过节俭的生活或者更高质量的生活。

理性消费才会快乐

不论积攒了多少财富,我们总是觉得不满足。狂轰乱炸的广告试图使我们相信,我们需要最新生产的牙膏、汽车、快餐、化妆品或是小玩意儿,才能生活得更幸福;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而事实上,教导我们如何获取幸福的广告,恰恰是造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科学早就证明,消费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快,还能使人们变得迟钝,麻木不仁。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他有驱动作用的是那种所谓的事前喜悦和所期待的欢乐。一旦愿望实现之后,他就会感到无聊,喜悦和欢乐自然也就不翼而飞了。

脑功能研究专家沃尔夫拉姆·舒尔茨用猴子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把用来做实验的猴子关在各个笼子里,在每只笼子的旁边都留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开口,开口上面安上一个小灯泡。在给被关在笼子里的猴子喂一片苹果之前的几秒钟里,先把小:盯打开,然后再把一片苹果递过去。没有过多长时间,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便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后来只要小灯一被打开,它们的脑子里就开始生产多巴胺。舒尔茨则可以断定,猴子们头脑中的这种多巴胺兴奋素,只有在它们等待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时才会产生出来。一旦当苹果片递到猴子们的嘴里,那么测试它们脑子里多巴胺变化状况的镜子上就不再有什么变化和反应。

这就是说,愿望、目标的实现,既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也不能给它们再带来愉快,于是在它们脑子里就不再有什么反应,在行动上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反应了。使它们紧张、兴奋的是那种所谓的“事前的喜悦和期待的欢乐”,这种期待和愿望实现的本身,并不能给它们带来什么兴趣和愉快。

舒尔茨教授的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想知道,在给猴子们食物时使食物质量不断提高,到底到什么样程度才能使它们的反应有明显变化。

舒尔茨在打开小灯之后从小开口里递过去的不再是苹果片,而是葡萄干。出乎意料的是,从递葡萄干那一刻起,猴子们脑子里的产生多巴胺的数量明显增加;只要一看见小灯亮了,它们就异常兴奋。猴子们很快便适应了新的、更好的饲料葡萄干,慢慢地对葡萄千的反应同原先对苹果片的反应大体相当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舒尔茨教授不再给它们葡萄干,而是再给它们苹果片时,猴子们脑子里产生的多巴胺数量较以前反而下降了。小灯再亮时,这些自命不凡的猴子们甚至对苹果片不屑一顾,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了。

如果说当初几百次地递给它们苹果片都能使它们兴奋的话,那么在递给它们葡萄干之后,它们再看到苹果片不光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使它们感到失望了。

这样一来就使舒尔茨教授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我们越是把期望值定得很高,那么就越难得到满足,从而也就更难给我们自己带来欢乐和愉快。而且享受不能够增强我们幸福、愉快的感觉。只能增强我们的事前欢乐和期待的愉快。一旦愿望、目标得以实现,它们就都变得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