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从心开始:成就幸福人生的心灵法则
9294600000002

第2章 幸福就在你身边(1)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人类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谁能准确地为幸福定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独特的理解。生活拮据时觉得丰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缠身时觉得无病无灾是幸福;失去时觉得拥有才是幸福。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对幸福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幸福的含义

从古至今,人们都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幸福?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幸福仍然是一个“每人都知道其含义,但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

芸芸众生,谁能准确地为幸福定义?似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独特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坐标。生活拮据时觉得丰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缠身时觉得无病无灾是幸福;失去时觉得拥有才是幸福……

一直以来,对于幸福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种基本类型:快乐论与实现论。

快乐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不管是现在的幸福,还是将来的幸福;不管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的快乐。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类的本性。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感。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一次“愉快”情感。只一次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小老鼠不停地去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

寻求愉快情感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人的情感更为丰富,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

人的情感通过他的潜意识左右其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趋利避害。实际上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如此,比如努力奋斗争取成功,是为了趋利;从以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少犯或不犯原来的错误是为了避害。

快乐的情感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快乐的理智感、快乐的道德感与快乐的美感。基于此,心理学发展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模式。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特性:一是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而不是他人的标准。林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二是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三是相对稳定性。即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应拥有心理健康。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同样,心理疾病患者康复的基本目标之一,应该是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增长。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程度,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比率。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

研究认为,忧郁、无助等消极心理是可以习得的,而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快乐,更有幸福感。

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基于此,心理学发展出心理幸福感的概念。

心理幸福感有六个不同的维度,即自主、个人成长、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控制和良好友谊。一些专家认为,心理幸福感能促进感情和生理健康。研究者注意到,对生活目的的追求,以及与他人的友好关系,是人获得健康和幸福的最重要特征。

综合快乐论与实现论两派的观点,幸福感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第一,满意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物性的需要与精神性的需要两种。生物性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精神性的需要包括人对安全、友谊、爱与归属、自尊、自我认同以及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满意、快乐与幸福。需要满足的层次论就是人生幸福的层次论,它提示了人对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快乐感。

快乐感来源于积极乐观的情绪。许多事情都能带给人快乐。一句谚语这样说:如果你想快乐一个小时,打个盹;如果你想快乐一天,去钓鱼;如果你想快乐一生,就去帮助别人。

第三,价值感。

价值感是在满意感与快乐感同时具备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发展的因素,比如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等,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发挥。由于人的潜能发挥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对幸福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幸福的公式

有两个追求幸福的穷苦青年,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找到了幸福使者。幸福使者见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便给了他们每人一颗幸福的种子。

一个青年回去后,把种子播撒在自己的地里,不久就长出了一棵树苗。他每天辛勤浇灌,第二年这树便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他继续努力,渐渐拥有了大片果园,成了远近闻名的果园农场主。后来,他娶妻生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另一个青年回家后,却设了一个神坛,将幸福的种子供奉在上面,每天虔诚祈祷。他把头发都熬白了,最终仍然一贫如洗。他十分不解,又跋山涉 .水来到幸福使者面前,抱怨使者骗他。

幸福使者听完他的话后,笑而不答,只让他到另一个青年那里去看看。当他看到大片的果园时,顿时醒悟,急忙回去将那颗种子埋在土里,但幸福的种子早已被风干蚀空,失去了生命力。

这个故事给人不少教益:幸福,是要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去争取的,绝不能指望别人的恩惠和赏赐。

“要想幸福你就努力奋斗”,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不完全。幸福不完全等同于成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成功人士不但不觉得快乐和幸福,反而还觉得活得很累很苦。再看另外一些人,他们生活得很平凡,谈不上事业成功,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或者小商品经营者,既没有多少钱,居住的环境也不太好,但是他们却活得很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和快乐水平除了取决于现实的生存状态,还涉及到对现实的态度和体验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式是:H=S+C+V。

以上的公式说明:人们总是希望能过上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我们坦言幸福,追求幸福,更加渴望幸福。但幸福在哪里?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部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它包括你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是你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环境事件和个体能控制的心理力量易于理解,难于理解的是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其实没有什么坏事情来烦他们,可他们就是不快乐,对生活中消极性和阴暗面却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们快乐。这就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

此外,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对1000多人的调查,提出了另外一个公式:幸福=P+5E+3H。在这个公式里,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态,包括健康状况、财产状况和所有的情况等,H代表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幽默感等。

从以上两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幸福感与我们的社交生活、性格、欲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赛利格曼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还表明,10%的最幸福的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这一点与婚姻有点关联,一个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的人愿意结婚,而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倾向于结婚。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爱交往的人。

研究表明,幸福感与性格中的乐观程度也有关系,天生的乐天派,即使生活中有些不如意,也很快就会忘却。心理学家调查了22个平时具有抑郁心理但曾经中过彩票大奖的人,当中奖事件过去以后,他们很快地回到了从前的抑郁状态,又觉得不幸福了。但令人欣慰的是,如果一个人天性乐观,即使遇到暂时性创伤事件,对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是短暂的,创伤事件一旦过去,他们又回到了从前的正常状态。调查表明,即便是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如果原本是一个乐观人,在得病八周后,其积极情绪会有所恢复,并战胜消极情绪。若干年后,他们的幸福感只比正常人稍低一些。

同时,幸福感与欲望是成反比的。比如,没有钱时,你认为富有是多么令人幸福和羡慕的事情,可当你拥有了大量的金钱后,你不仅不会长期觉得幸福,反而会激发更多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财富,又会陷入新的烦恼中。因此,金钱、财富、所谓的成功等,都不是一个人永葆幸福的必要条件。

篝火边的温暖

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时代抑郁症得到蔓延和加剧。虽然现代入比前人富有得多,但人们活得并不比前人幸福。

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上世纪末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症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很多国家也在步美国的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2007年,这一比例降为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多,但现在感到幸福的人却明显减少。

收入提高了,物质丰富了’,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了呢?

是的,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现今,许多人不幸福,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

针对现代入幸福感的缺失,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研究中总结了以下一些原因。

他认为,人们更多是在攀比中得到满足和幸福,而不在于个人财富的绝对增加。卡尼曼指出,一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并不会使其中的个体感到更满足,相反,当人们在与相同阶层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更富裕时,才会产生更明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外,物质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长而增长。简单地说,物质消费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需求,基本不产生长期效应。而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也在增长。

还有一个原因是生活方式。越有钱就越幸福也许只是一个假想,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结果是,有钱者在越来越有钱的同时,也越来越忙碌,并面对更多的紧张和压力。

发达国家主要以物质条件定义进步,往往把“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划上了等号。在正规的讨论和研究中,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受到质疑。但事实上,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并不像很多入想象的那样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的相关研究表明,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因为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幸福。在大多数国家,财富和幸福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财富才是适宜的衡量幸福的标准。从总体上讲,富足国的国民看起来要比贫穷国的人们幸福..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财富之外的其他因素。

除开外在的财富,一些内在的因素却更隐秘、更长久地侵噬着我们的幸福感。我们试图创造完美的形象以及完美的生活,结果总是被弄得筋疲力尽。

安妮总是在担心当青春消逝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步履蹒跚,那么自己将如何活下去!结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就没能尽情地享受自己充满活力的青春。

克拉克先生认为,没有良好的健康,自己肯定无法活下去。这样,一点小小的病痛,也会给他带来较大的忧虑,甚至让他想到死亡。

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的矛盾。有的人认为,没有富足的物质便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富足了,却发现忘记了享受。财产并没有带来生活的享受,反而让人们为其所累,成为它的奴隶,依赖着它们生活。

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他们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浪漫者依然兴致勃勃地抬头看天,欣赏月光之下山野的美景。而现实者离开宿营地云拾柴火,准备晚上凉意来袭的时候烤火取暖。可是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帐篷和睡袋都没有了。

现实者马上意识到肯定有人偷走了他们的东西。他心急如焚,为如何度过这个晚上而发愁。看到在不远处傻坐着的浪漫者,他不禁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讥讽地问:“这么认真,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浪漫者高兴地回答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天上的美景吗?看!满天的星星,还有皎洁的月亮,宇宙多么浩瀚,造物主又是多么伟大,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