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从心开始:成就幸福人生的心灵法则
9294600000008

第8章 审视自己的心态(4)

浮躁的反面是宁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最能博得人们的共鸣,曲径通幽的森林峡谷以特有的宁静使游客留恋。大自然赐予我们宁静,我们的生命需要宁静。

宁静是滤过一切利欲渣子的透明情怀;宁静的目光里没有喷涌燃烧的激情,它蕴含的是睿智;宁静的举止没有挥舞出慷慨激昂,但它蕴含的是通达;宁静是智慧的门窗,是烦躁的滤器,是灵感的土壤;宁静如水,能洗去抑郁惆怅和颓唐;宁静如石,能磨掉锈迹,使才智闪光;宁静是在喧嚣中独辟一条幽径,“心远地自偏”。

当你心绪烦躁时,给自己创造一个氛围,享受一下宁静,定会将浮躁的心沉寂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冬夜,雪花飞舞,天地之间一片洁白、宁静,你独立雪中,雪花抚过脸颊,你的心静静的,与天地合而为一,被宁静融化了,融化了……

只有胸怀天地的人,才能享受宁静。宁静是天、地、人的一种默契.也是滋补心灵的精神盛宴。在滚滚红尘中走累了,可寻一静处,在宁静里拥揽天地,看风起兮,看叶落兮,将天地纳于我心,让灵魂飞升。

知足者常乐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也会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成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及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很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底层很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容易。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啊,简直没法儿说。”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便问他:“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觉得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多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苏格拉底每次遭遇的生活境况并不尽如人意,但他却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快乐,让心灵始终保持澄明,心境也就始终充溢着幸福的感觉。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是啊,我们得到多少幸福,取决于我们允许自己收获多少幸福,也就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一种态度。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看到身边的人高就的高就、升迁的升迁、发达的发达,自己却还是在原地踏步,总不免心生艳羡或嫉恨。于是,这些人的情绪也跟随着他人他物的变动而变动着,不能自已。

人生像爬一座山,本来是到山顶看风景的,可是身上背负着各种各样欲望的包袱,就会越爬越累,别说可能登不上山峰,就连欣赏沿途景色的快乐心情也会荡然无存。

人性不知足,而幸福又需要知足,这是一对矛盾。关键就在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也就是说,基本的“足”必须争取,而非正常的“足”必须力戒。

知足是一种境界。学会知足,我们才会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被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美好的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得意而浮躁,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水心宽;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清爽、自由、纯净。因此,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

1620年,一些饱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幸存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祈祷着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获得了大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其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平凡而又神奇的事,每一件都值得让你感怀万分。懂得感恩才能知福。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分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来自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常常想到“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抱怨。如果富而忘本、迷失方向,就会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两个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已经行走多日了。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个骑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激,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并且怀着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当别人为你做了一件好事,在你心存感激的同时要表达出来,为你做事的人也会从中体会到快乐。不断寻求快乐是人的行为规律,帮助过你的人会因为这种快乐还会愿意帮助你。这样一件好事会变成几件好事,久而久之,好事会接连不断落在心怀感激的人身上。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关爱和美好。因此,感激之心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相关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一生感受到的幸福多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心理学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感恩的重要性。宗教信仰要求信徒们感激生活中的一切。一个人心中经常有感激之情流过,感受到的就是充满温情的生活。

感恩之心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人们培养、学习和训练。就如同有无数的方法说“我爱你”一样,所以也会有无数的方法说“谢谢”。

一位日本老先生不知道需要一些零钱去买公交车票,而不是一美元。当一个好心人帮他脱离困境以后,老先生深深地向他鞠了一个躬。鞠躬在这里就表示了老先生的感激之情。

诗人Linh Duv Vo曾被美国士兵从越南共产党手中解救出来。现在他住在美国,并把其许多杰作献给越战老兵。这也是说“谢谢”的极好方法!

古时候,一个英格兰女皇的随从看见一只鹰扑向皇冠。他举起弓,一箭射穿了鹰的眼睛。为了感谢他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射技,女皇给他取名为伯德埃(鹰眼的意思)。

感激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些从小衣食无忧的人尤其应该学习。有人曾对大学生做过一项有关感恩心理的调查,结果发现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心存感激的越少,很多学生对父母有一肚子的牢骚,认为自己是最痛苦、最不幸的一族;然而一些困难家庭出来的学生,虽然生活艰难,吃过很多苦,但对父母都心存感激。

感激是火,首先温暖的是自己;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怀,是一种温暖的回报,它以无声的语言,沟通着心与心,拉近着心与心。经历过一次感激,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假如你不小心冒犯了别人,而对方宽容地一笑了之,感激就会像幽幽的花香流过你的心房;假如人在旅途,遇到突然袭来的风雨,这时有人用雨伞遮住你,你脸上感激的微笑,将会使两颗心都感到温暖;假如你深夜埋在台灯下看书,妻子悄然走来为你披上一件单衣,沏上一杯热茶,你回眸报之以笑靥,感激便如一缕柔风,荡起夫妻彼此心湖里爱的涟漪。

感激是一杯清醇的酒,使人生陶醉;感激是一首浪漫的诗,使人生充满美丽的抒情;感激是一曲动人的乐曲,使人生意境优美。

百无一用是仇恨

由于某人的举止,我们不喜欢和他在一起,但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恨他。世间的仇恨已经够多,不需要再增加了。与此同时,如果要求我们去喜欢每个人,就不合情理。性格迥异的人有很多,我们肯定会遇见一些不喜欢的。但不能仅仅因为我们不喜欢某些人就去恨他们。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被人恨着,不要用更多的仇恨予以回报。仇恨滋生仇恨,这种消极的态度绝不会使人幸福。

国外某警察局曾发过这样一份通告:“如果有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请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想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更多……”

一位哲人曾说:“爱你的仇人。”这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训言.也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当他说“要原谅七十个七次”的时候,他是在教我们怎样避免患上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他的疾病。

当一位哲人曾说“爱你的仇人”的时候,他也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改进我们的外表。一些女人,她们的脸因为怨恨而有皱纹,甚至变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样美容,对她们容貌的改进,也比不上让她心里充满了宽容、温柔和爱所能改进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美食的享受。《圣经》上面说:“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即使我们不能爱我们不喜欢的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我们不喜欢的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幸福、健康和外表。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般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约翰,他父亲会不会一直怀恨别人。“不会,”他回答:“我爸爸从来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不喜欢的人。”

有旬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

要培养平和和快乐的心理,就永远不要试图去报复我们的仇人.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的话,会深深地伤害了自己。要像艾森豪威尔将军一样。不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去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在这一点上,每一个感觉幸福的人士都会有所感悟,他们更懂得去调解自己的心理,因为他们知道,生别人的气,不但会伤害了自己,更会把时间耽误在这些乏味的事情上,这是很没有意义的,也会对自己的幸福设置障碍。

从恐惧中彻底解脱

恐惧不仅能夺去人的幸福与能力,使人变为懦夫,还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足以杀死个性而使人的精神机能趋于衰弱。

杰西卡是加州一所大学的学生,暑假时他来到姑妈家度假,正好在开学前几天他过生日,这让他很兴奋。

姑妈的女儿,他16岁的表妹琳娜,决定在杰西卡生日那天,给他来点意外的惊喜。

生日那天晚上,杰西卡和姑妈一家看完电影后,准备到公园散散步,琳娜有事先回了家。

等到他们三人都到家的时候,却发现屋子里一片漆黑,姑父叫了好几声琳娜都没有回答。

大家一时都很紧张,姑父迅速掏出了手枪,门却是虚掩着的。就在推开门的时刻,响起了生日歌和琳娜划火柴准备点蜡烛的声音。

然而,枪声同时响起。

子弹准确地击中了琳娜的胸口!之后,琳娜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事件发生后,琳娜的父亲痛心疾首,一家人也都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这之前,当地发生多起人室强奸案,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并提醒人们注意防范。琳娜的父亲一到家门口,眼前便产生了类似场景的幻觉,恐惧和紧张促使他本能地掏出手枪,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恐惧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原始情绪,驱使人们远离危险,保护家人。正是这一恐惧本能驱使琳娜的父亲拿起枪,搜寻他所以为的入侵者。

然而,恐惧使琳娜的父亲甚至没来得及听出女儿的声音和看清枪口对准的是谁,便开枪了。

你害怕登高吗?害怕的话还能登上幸福之梯吗?当然不可能。恐惧是自然反应,它帮助我们躲开老虎的獠牙。但是长着獠牙的老虎并不多见了,所以现在是时候抛弃恐惧,克服聚光灯下的怯场了。

有这么一个宗教故事,说有一个人死后来到地狱之门受审,撒旦问他:“你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道:“我什么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