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长报导,赋诗能阐明。
酒楼遇战俘赛游青弋江
1939年中秋节于皖南章家渡
闲游正逢中秋节,暴雨初晴山洪烈。
青弋江水奔腾急,章渡河深今难测。
津津酒家客满座,谁是日军难区别。
互通语言初相识,结成友谊更亲切。
笑谈之余比畅游,往返横渡不停歇。
三人并肩力争雄,街坊观众赞不绝。
阵前相遇是敌手,宽待俘虏讲政策。
尔等被迫侵中华,反正归顺无隔阂。
记遗言
陈毅
某女同志渡江遇敌负伤,临殁,同辈皆哭。乃张目视曰:“革命流血不流泪”,言讫而绝。余闻而壮其言,诗以志之。一九四0年十月。
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
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陈毅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七日
会师
张爱萍
和陈毅总指挥诗《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忆昔聆教几多回,抗日江淮旧属归。
新四军与八路军,兄弟共举红旗飞。
一九四零年十月
远别
徐平羽
云岭山头乌桕红,一年摇落又秋风。
人人漫道蓬山远,我羡蓬山只万重。
一九四零年秋于云岭
岁寒
彭燕郊
精光的冬日呵
贫困的冬日呵
仅只短短的一度秋风
大地就变得这样苍老了
天空多云而忧郁
如同我们破旧了的军帽
黯淡,铅灰
停滞着低垂不动的云块
哭丧的脸上
横着一对紧锁的眉峰
寒冷已抹去
青蓝色所给予它的美丽和年青
而用粗黑的手
恣意地涂上了
一片亘古的哀愁
成群的野鸟
高唱着深冬的哀歌
仓皇地
从半空飞渡……
北风咆哮着
凄厉得如同受伤的野兽
伸长握有冰刀的手
像一个残忍的恶妇
企图杀死自己养育的
尚在襁褓的婴儿
向着万物奔来
贪馋的冬日
那北风的情人
也饕餮地咀嚼尽了
大地上无数劳动的果实
萧森而又变暗蓝了
这林子是这样地凋零……
充盈了升自河面的雾
林问潮湿的地下
一步步都是发霉的气息
正在腐化着
从秋天就堆积起来的落叶
北风吹动赤裸的枝条
已经没有败叶可以吹散了
像一个久病初愈的患者
不成声地呜咽着
他那不平的呻吟
失去了绿叶的荫蔽
灰鹊的悬空的家屋里
雏鸟可怜地啼叫着
呼唤着
它们的母亲……
山坡
干枯而又粗糙
像老牛的背脊
散落着稀疏的
枯黄的衰草
在季节的无情的鞭挞下
蜷伏着像一个驼背的老人
满脸的皱纹刻满着罪孽……
昔年绚烂的衣衫破碎了
缀满困厄的补丁……
蜿蜒在落寞的原野
公路
如同一条没有头的死蛇
无力地横卧在那里
单身或是结伴的行人
紧缩了肩膀
两手交插在袖口里
永远也不交换一句最短促的寒暄
在北风里
蹒跚着
趑趄地前行
严寒使土地也冻裂了
在冰柱的晶花中
枣红色的泥土上
跳跃着波浪似的闪光
戴雪的远山微笑着
村庄是静静地
披着黎明的霜花……
再也没有一个讨厌的清晨
如同往日那样
充溢了
暴虐的夏季与悒郁的秋天的
迟迟不去的低雾
战斗使我们对季节有簇新的观感了
以热烈的爱拥抱这深冬的土地
我们是像严寒一样坚贞的呵
只有他们
那些可怜的动物
那些从属于他人荫庇下的爬虫们
是早早地就在
计算着冬眠的日子
早早地
——看不到冬天的
壮美的面影
就安睡在
他们那短促的
绝望的梦里了
可是你
不倦于飘滴
也不似春雨为滋润而来的
你助寒的冷雨呵
为什么呢
总是用每一下都相同的声音
打在地上
总像那些无家可归的避难者
在反复着又反复着
那含冤的低诉
吞声地哭泣……
呵,冬天
该温暖些了呵
此刻是
当着:黑与白
水与火
过去与未来
人类与禽兽
没落与上升的
斗争
达到最尖锐的时候
战火的星花
该把你烧热了呵
同中国的寒冬搏斗
看我们忍受着
多大的痛苦呵
我们惯于在风雪里
长途跋涉
大踏步前进
我们的手脚冻裂
麻痹了的双颊
盖满寒霜
唇因呼号而青紫
手因饥饿而瘦削
残忍地走着,走着。
我们这破烂的一群
这充满着伤风、感冒
和断续不停的咳嗽的一群呵……
三年了,皖南
夏征农
三年了,
皖南的风光;
云岭山头,
青弋江上:
春去,
冬来,
几经风霜;
而今,
春又来了,
一草一木,
依然无恙!
只平添:
几许别绪离愁,
留与青山共惆怅。
相依三年的皖南,
别了!别了!
不是无情,
更非心慌。
同生死,
共患难,
三年一日,
何时相忘?
繁昌城下,
父子岭上,
血的笑,
胜利的光,
这不是最好的榜样?
不怕艰苦,
不怕敌强;
怕的是:
内战,
分裂,
百姓遭殃,
民族灭亡。
看吧:
中华大地,
漫天风雪,
魔高千丈。
反共呀!
投降呀!
造谣,
装腔,
不捶碎那鬼脸,
怎能见到真相?
斗争,斗争,
忍让,忍让,
为了团结,
为了抗战,
为了中国,
为了皖南,
让全国人民清楚知道:
是非曲直,
到底属于哪方?
扫除了魔障,
大地自然明朗。
别了。别了,
相依三年的皖南!
丢开离愁,
不要惆怅。
对着新年——
大家干一杯吧!
祝皖南无恙!
祝前途康庄!
快准备着:
迎接那伟大的未来希望!
一九四零年
别了,三年的皖南
袁国平
前进号响了,
大家准备好,
子弹要随时准备上膛,
刺刀要随时准备出鞘。
别了,三年的皖南,
目标,向敌后进军的大道。
顽固派滚开,
投降派打倒,
日本鬼子碰到了,
打完子弹拼刺刀。
不怕山又高,
不怕路又遥,
山高总没有雪山高,
路遥总不比长征遥,
敌后进军胜利了,
自由的中国在明朝!
附:《别了,皖南》歌词
前进号响,
大家准备好,
子弹上膛,
刺刀出鞘。
三年的皖南,
别了!
目标,
扬子江头,淮河新道。
哪个来拦路,
哪个被打倒!
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
冲进日本鬼子的窠巢。
我们一定胜利,
我们一定达到目标。
渡青弋江
莫洛
十二月的降霜天,
绿色失去了生命,
趁太阳还在山凹里,
我们摇渡青弋江。
江水蒙漫着晨雾,
像北方的沙漠风,
灰茫茫一片氤氲;
渡船碾碎江畔的薄冰,
发出快活的絮语,
冰块随滔滔的江流远去……
武装的队伍踏过沙岸,
像巨蟒游动在草丛;
骑马的战士勒紧缰索,
马朝着江浪咆哮,
贪饮牛乳一样新鲜的寒水。
青弋江水流不尽,
我们却渡江北去:
留下漭漭的青弋江,
留下青弋江给纯朴的山民。
青弋江将永远澎湃,
青弋江将永不疲惫;
山民将永伴青弋江歌唱,
青弋江刚健的歌声永不停息。
我们渡江远去,
留下漭漭的青弋江,
冒着北风去走辽阔的雪原吧,
那儿有被辱的运河,
哭干了眼泪;
那儿有大不平的长江,
呼号着奔投海洋……
运河和长江在呼唤我们呀,
我们挂着枪渡江北去,
在我们后面,
留下漭漭的青弋江。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皖南
注:
青弋江,源自黄山,流经泾县、南陵、芜湖入长江。1940年12月初,新四军奉命北移的两批先遣人马取道渡过青弋江后到苏南,尔后北渡长江。这首诗便是作者随军行动时所作。
莫洛,原名马骅,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20世纪30年代曾编辑《暴风雨诗刊》
等多种刊物。抗战爆发后在家乡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后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40年代曾主编《浙江日报》文艺副刊《江风》和《文艺新村》。1949年后,曾任《浙南日报》副刊《新民主》主编、温州市文联主席等,1954年起在浙江师范学院和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出版有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文艺传记集等。其中,《风雨三月》和《我的歌朝人间飞翔》是抗战期间的诗集。1989年,在欧洲出版的《中国文学选读指南》(1900—1949)(瑞典汉学家马尔魁斯特主编的多卷本)第三卷(诗歌卷,苏埃德‘哈夫特主编)中,选了莫洛的诗,并对他及其诗作《渡运河》作了介绍,认为“他的创作最盛时期,可能就是战争时期在新四军部队里的时候”,“他的大多数诗篇给人们带来了道德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信息”。
小河
莫洛
没有冻冰的
你冬天的江南的水中,
你愁眉蹙额的
瘦巴巴的小河,
静静地,
静静地,
绕着丰沃的田亩,
绕着孤零零的村舍。
软绵绵地
流啊流……
江南的小河,
你流吧,
不要停住!
天气很冷呢,
停住了,
你就会冰冻起来的。
但是,寂寞呵,
小河上,
连一只雪白的鹅
也没有;
连一只水鸭子
也没有呵!
小木船荡着桨来了,
小木船才像水鸭子呢,
慢吞吞地游来。
祝福你这小木船呵,
你从这一边荡来,
向那一边荡去,
小心哪,摇橹的船娘,
不要遇到强暴的敌人啊!
河岸上,
水蜡烛结实了哪;
水蜡烛呵,
你要在夜里,
把小河照亮,
好让我们偷渡吗?
呵,小河,
你也得注意呀,
当我们的船,
在你的胸上划动时,
你呀,不要笑,
也要忍住痛别叫,
让我们悄悄地渡过,
胜利地渡过!
哦,亲爱的小河,
你可知道:
在你的这边,
有我们无数的便衣同志:
在那边——
也有我们无数的
武装的同志呀!
咳,小河呀,
我问问你:
你可曾仔细数过,
我们的同志,
一批又一批,
从你身上跨过去的,
已经有多少了?
皖南重围中口占
叶挺钱俊瑞
雾里旌旗云里山,凭崖立马君试看。
层峰直上三千丈,出峡蛟龙瞬息还。
任独立团团长,因屡立战功而被晋升为少将,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因遭党内“左”倾领导人的无理指责和共产国际的有意冷落,愤而出走;先流亡欧洲,后隐居澳门。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顽军扣押后,在狱中始终坚贞不屈,曾写下了著名的《囚语》和《囚歌》。
1946年获释后,在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钱俊瑞(1908—1985),江苏无锡人。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宣传委员、《世界知识》杂志主编、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中共党团书记。抗战爆发后,任全国救国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1940年7月随叶挺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组建战地文化服务处。皖南事变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中局文委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江淮时嘏》主编等。1949年后,曾任教育部、文化部的副部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