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权威效应,还有一个称呼叫做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生活中这种反应有很多,例如人们常常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正是因为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我们应该分析其心理原因。实际上,权威效应的产生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人们有对于安全感的渴求,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第二,权威效应迎合了人们喜欢被赞美的特点,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也就是说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那么,在职场中,我们是跟随自己领域内的权威人士,还是自己做自己领域内的权威呢,选择后者的人,让我们现在开始!
不迷信权威,你才能成为权威
很多公司职员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同在一个公司,同样的学历,有的人会业绩很好,而自己总难以提高业绩?
为什么别人能提升工资,而自己做的工作和其他人一样,工资不但一点没涨,反而感觉工作越来越没劲?
为什么和自己同进单位的人已经升职了,而自己还是一个小职员?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获得老板的信任,被老板委以重任,而自己只能打下手,帮助别人成功?
问题的最后,可能还要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就成了权威人士,自己还是一个办公室打杂的角色?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都有感性认识,在某个方面,哪个同事堪称权威,就会赢得我们的尊敬,公司也会觉得他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在大家的一致崇拜下,该同事的待遇就会越来越高。
那么,权威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有一个事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坦普尔大学药物学教授迈克尔·科恩和尼尔·戴维斯合著的一本书中指出,大部分的用药错误都是由于盲目服从病例的。科恩和戴维斯所举的“肛门耳痛”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有一位医生要一个病人将药水滴入疼痛发炎的右耳,但他没有在处方上将“右耳”写完整,值班护士拿到这个处方以后。马上就把规定剂量滴到耳朵里的药水滴入了病人的肛门。
显然,在肛门处治疗耳朵痛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不管是病人还是护士都没有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权威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权威面前,人们的思考变得麻木和迟钝,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来改写这个案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一个护士拿着处方找到了医生,对医生的处方产生了质疑,那么护士很有可能声名大噪,因为这个敢于质疑的行为证实了一个人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医生也并不会因此而迁怒于护士,毕竟错的是自己。
职场中,这个案例同样对我们有着很积极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工作的时候很难产生质疑,对公司的流程、体制包括对自己的工作方法,我们都按照既定的路线在日复一日地重复,是因为我们迷信了权威,因而产生了懒惰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我们永远也不能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
多少人在职场感觉不开心,工作不开心,同事让自己不开心,只是因为他只是把工作当作了机械地对权威服从。上班唯一的心愿就是: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大部分人为工资和短期福利而工作,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无疑是危险的。因为仅仅为了钱而工作,很容易变成金钱的奴隶。
相反,如果在职场中,能带着思考,带着质疑的心理对身边的问题进行关注,那么职场的境界发生了变化之后,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未来。有这样一个例子,讲的是在一个平整的有限平面上,有一只蚂蚁,它想从A点爬到B点。当然,一般情况下它可以达到目的。可是问题是,现在有人在这个平面上放了一块隔板,把A、B两点隔开了。这样,在蚂蚁的眼里,由于它的视野局限在平面内,它就认为平面被分割了,A和B点不在一个平面即二维空间里,因而它无法达到目的地。但是对于一只蚊子来说,因为它的视野是在三维空间中,跳出了二维空间的局限,所以它很容易就看到可以从空间其他通道到达目的地。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的思想越开阔,视野越宽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怎样突破局限,我们不妨从对权威的理性认识开始。
权威很容易引起迷信,迷信则必轻信,盲目则必盲从。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要自己有主见。
吴立强在一家化工材料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上班。刚开始的时候在技术部工作,做这份工作的初期,他感觉自己的工作非常轻松,工作上手很快,时间很充裕。就这样在技术部工作了三年。
三年的时间里,吴立强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认为技术人员应该更加了解市场,不能总是“闭门造车”,况且做销售也一直是自己的心愿,所以,当公司市场推广部有空缺的时候,而技术部这边人员过饱和,每个人的工作量并不满。
吴立强就主动申请到市场推广部工作,由于对行业和公司产品比较熟悉,和同事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一次的部门调换对于吴立强来说并不那么费力。
唯一令他郁闷的是,进新部门一段时间后,他的业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尤其是跟上级主管的关系很紧张。一次,和主管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分歧,主管竟很激动地冲吴立强大吼,并说他不适合做化工产品销售。
这让吴立强很难过,也觉得匪夷所思。吴立强认为,自己有很好的背景知识,对行业、公司、产品都很了解,与客户相处得也蛮好,怎么会不适合做化工产品销售呢?吴立强认定,自己是最适合做这个的人,而主管太武断。
但是主管毕竟是这个部门的权威,想要质疑他的说法,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于是吴立强被这件事情刺激之后,努力地寻找销售方法,本来内向不爱动的他,居然天天在外面联系跑业务,终于,当他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并且将自己的销售方法做了科学的总结,给其他的销售人员参考。
吴立强的这种敢于分享不自私的行为让公司上上下下都很感动,而且,当他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的时候,吴立强发现,他的内心里对主管再也没有了怨恨,面对着主管欣赏眼光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用事实赢得了尊严!
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吴立强是一个非常有韧劲的人,他不迷信于权威人士的判断,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扭转了局面。在业绩出来的时候,他即使什么都不说,也会赢得所有人完整的尊敬和佩服!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在工作中有非常佩服的人吗,你是不是有很多问题都倾向于倾听他的意见,而节约了自己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如果你愿意找答案,有一天,你就会成为别人佩服的人,是不是?
读者报告
我觉得这段内容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对权威的质疑,会刺激一个人的斗志,也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工作状态。
想想看,在我的身边就是这样,凡是敢于和领导或者公司发生争执,并且很坚持原则居然没有被开除的人,一定是能力非常卓越的人,也许,是他们的这种出位的行为逼迫他们必须有一技之长,而我这方面的确存在不足,我很少质疑别人的说法,也许那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导致产生了懒惰的消极怠工心理。
下一次,我决定意见不同的时候,提出来,勇敢迎接别人的目光,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必讨好别人,别怕别人不高兴
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在于人们不能摆脱“担心别人不高兴”的心理,权威效应迎合了人们喜欢被赞美的特点,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也就是说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当我们小时候,我们开始听从老师、父母或者任何一个大人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我们容易让他们高兴满意,并且赢得表扬和赞赏。那时候的“大人”就是孩子眼中的权威,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相信权威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堂化学课上,教授拿来一只空瓶子。他告诉学生说,这里面装着一种极臭的气体,现在他要把瓶子打开,让臭气散播出去,并测验一下臭气的传播速度。他让学生们在闻到臭味后立即举手,他会一直计时,以便进行计算。说了一声开始之后,教授打开了瓶盖。
15秒钟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味了;然后,后排的人也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闻到了臭味;不出一分钟,几乎整个教室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表示已经闻到了臭味,并期待着看看教授如何计算臭气的传播速度以及结果如何。
教授问:“你们真的闻到了臭味吗?”一部分同学十分肯定地回答说闻到了,而只有少数几个人迟疑没有回答。
这时教授无奈地说:“其实这个瓶子中什么也没有。”
也许你会说,对于一群幼稚的孩子来说当然会这样,那么,是不是随着年龄的成长,当我们完全都是成年人了,或者说我们都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年纪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摆脱这种对权威的讨好心理呢?
实际上不是的,我们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浑然不觉,我们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我们买了明星代言的产品,例如某个明星在电视剧里扮演了一个好母亲,她给人的形象是貌似权威的好妈妈形象,于是当她为某个儿童食品做广告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掏钱包为这个产品付钱了。
可见,我们对于这种“伪权威”都有了莫名的依赖和顺从的心理,工作中面对那些严肃的真正的权威人士,我们是不是就更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我们很难做到的这一点,正因为难以做到,所以,摆脱权威的束缚,不必刻意地讨好别人、迎合别人才显得更加可贵!如果太在意别人,我们就会犯什么错误呢?我们会放弃自己坚持的对的,向错误低头,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有时我们自己的思维是非常正确和完美的,但是我们往往对自己没信心,就会鬼使神差地受到旁人和大环境的影响。有时遇到关键的选择时,人没了自己的主见而去随大流,那么你的失败就是铁定了的,你怪不了别人要怪就怪你没主见,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的一辈子也将跟随他人的思想,一辈子听从他人的指挥和调遣。
温小兰是公司出了名的“大好人”,常常一整天忙下来,下班的时候人都累散了。
她刚来公司一个月,但是对公司的业务还没有上手,她所在的办公室里的业务员个个能力都非常强悍,面对这些有能力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一进公司,温小兰就觉得自己顿时矮了下去。
“小兰,你帮我复印这几张资料吧。”
“好的,陈老师。”
常常都能听到这些声音,仿佛帮老业务员复印、传真才是她的工作。从复印室出来,看见休息室的饮水机没水了,温小兰又赶紧给水站打电话。刚放下电话,又有同事让她去通知前台给会议室送份资料。
有一天,领导找温小兰谈话,他说:“小温,希望你有空多翻一下《员工手册》,你看得不好啊!”
于是,温小兰翻开了《员工手册》,关于公司的处罚和奖励的决定,温小兰自认为自己这里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看到最后的时候,她看到了《员工手册》明确写着:在公司内同事间一律互称名字。
温小兰恍然大悟,原来经理是以这种规范化的方法提醒自己,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职场人,上班时间只做与自己职位相称的事情,因为她已经不是那个“人叫必应”的“应声虫”了。
温小兰想到来公司这么久,什么业务也没来得及做,净顾着给各位同事干杂活儿了。她觉得错误也在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就意味着你可以不承担责任,也就意味着你失去独当一面的机会。
如果一直这样,就一直不会有机会给自己,毕竟除了人们叫自己“大好人”以外,在专业上,没有长进就意味着理应被淘汰。
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在工作中有非常佩服的人吗,你是不是有很多问题都倾向于倾听他的意见,而节约了自己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如果你愿意找答案,有一天,你就会成为别人佩服的人,是不是?
读者报告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没有哪个权威人士没有不属于自己的强烈的气质,自然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也不会唯唯诺诺,担心别人不高兴。
我是一个不怕别人不高兴的人,就因为这一点,所以我走的路比大家都要快。我曾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有一次有个企业向我们申请融资。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该企业距获得投资的条件相去甚远,我觉得应该中止这个项目。
后来,集体开会的时候,我就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是遭到了领导的反对,他认为我的建议不合理,当然,我知道这个企业是和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但是我还是很坚定,我觉得小事应该服从领导安排,大是大非可不能含糊,我最终没有听从领导的意见,后来,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换人接手这个项目。我抱歉地说已经给项目方发去了中止通知书,他打量着我,脸色难看得出奇。
后来,他恼羞成怒地说:“你是不是不想活了?”
那一刻,我才知道职场人心的险恶,我才看到了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的一颗真实的心。我深知接下来局势会对我不利,但仍幻想结局不至于太坏。午饭时遇到老总,我像往常一样打招呼,他却愤愤然地哼了一声,并当着同事的面数落我平时不听话,不遵守纪律、擅做主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