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2
9345700000008

第8章 喜好效应:让别人喜欢你,任他是谁(2)

李冰晨说:“大家伙传的呗,在咱们公司谁不知道你的业务最精炼呀!我们办公室的这位小员工对你崇拜的,简直五体投地。”

陈东青这时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呵呵,新人嘛,总是需要向咱们老人学习,才能成长得更快嘛,呵呵。”

就这样,陈东青又和李冰晨聊了一会儿,就走出了办公室,打碎杯子的事情,他只字未提。

躲到洗手间的新员工听到了这样一番话,对李冰晨佩服得五体投地,赶紧说:“您可真有办法。”

李冰晨平静地说:“老陈这个人,就是爱大呼小叫,不过,你打碎了杯子至少应该留一个便条表示歉意,这么急匆匆地回来是非常不合适的处理方法。很多事情,先说了对不起比什么都好解决。”

第二天,新来的小员工仿照了陈东青的杯子又买了一个亲自送过去,并且道了歉,没想到的是,陈东青的脸色“万里无云”,脸上还挂着亲切的笑容。看到新杯子,他觉得新来的这个员工挺懂事的,不免对新来的小员工做了很多业务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关照。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案例中,新员工背着陈东青“说”他的好话,大大出乎老王的意料,不仅表示了他的欣赏观,也给了陈东青足够的面子。陈东青既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欣慰,自然对新员工心存好感,先前一肚子的怨气也自然烟消云散。

你的观点是什么?

看到这里,你是否找到了一个能让同事对你更好的窍门,再想一想,自己身边是不是已经有人掌握了这个窍门,已经赢得了你的好感了呢?

读者报告

前段时间,我和同事甄丽发生了一些误会。苦于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甄丽的老家来了个表姐,到公司来找甄丽,走到我这里来了。我想把她带到甄丽那边的部门,因为距离还不近,于是就主动帮忙。

她表姐很客气,问我甄丽在公司的情况,我于是也就很坦诚地肯定了甄丽在同事中的良好工作能力,听完我说的话,甄丽的表姐一脸带笑。

走到甄丽的办公室门口,因为误会没有化解,所以我没有进门,直接让她的表姐敲门进去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甄丽居然主动和我说话了,还感谢我在她表姐面前的美言,让她感觉自己在老家人面前,非常体面。

就这样,我们再也没有提起误会的事,成了非常要好的同事。

领导要去打酱油,你不妨帮忙抬轿子

如何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领导的好感,你也许只需要心理学的计谋,而不是简简单单没日没夜的加班。

那些轻而易举赢得同事们好感的同事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如果你认真观察他绝对没有一直闷着头工作,也没有拼命打字一直到手指脱臼,而是运用了一些不太容易让人觉察的技巧。

比如说,他习惯穿一些深颜色、稳重的服装,而领导也是;他与领导谈话的时候,头总是微微向右偏,而凑巧的是,领导也一样。这些举动会给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

身体语言与说话声调是给人好印象的第一要素。一位语言学家曾说过:如果领导说话的语气非常柔和,你就得避免粗声大气地和他说话。学会用对方的音频和语言状态沟通,能帮助你与之达成和谐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对“喜好效应”的妙用。与领导保持一致,绝对是个重要的原则,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同老板一起外出洽谈一项业务。他一改平日里的休闲着装,换上新买的名牌西服,想通过良好的形象给客户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但是,他忘了自己的老板,总是“轻装上阵”,常以休闲装接见客户,跟客户见面时,客户看到我的那位朋友的派头,把他误当作了“老板”,把一身旧衣服的老板当成了“跟班”,晾在了一边。直到谈判结束需要签字时,对方才知道穿休闲装的才是大老板。

迎合领导的心理,不但从这些细节规避不一致的行为引起的反感,从工作的展开来说,如果自己的行为和领导的性格、气场是对路的,那么,你就事半功倍。

想一想,在职场上,我们可能面对各种类型的领导,有的领导喜欢听好话,有的领导重能力;有的领导喜欢听思路,有的领导喜欢看效果;有的领导喜欢拉关系,有的领导喜欢公事公办……

那么,与不同性格的领导相处,你是否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呢?

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你能和领导保持一致吗?

还是你总是怀着一片“忠心”去给领导提意见,最后却让领导感觉你很“较劲”?

有研究发现了这样的不争事实——有些领导者喜欢某个人,其原因只是因为这个人比较顺从自己的意愿,或者这个人比较善于避免冲突,或者是由于这个人和自己出身同一背景,一句话,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在自己想打酱油的时候,轿子已经伺候好了!

让我们看这样的一个案例:

严小迪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年轻“海龟”,他回国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对工作的热情非常大,而且他愿意把在海外所学到的先进理论提供给领导参考,可是多次提出建议之后,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屡屡遭到否定。

严小迪发现他和领导步调总是不一致,在领导看来,公司的发展已经非常顺利了,那些对公司歌功颂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的信任,而自己这样苦心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的人却好像是在唱反调。

到年底的时候,严小迪却发现自己工作虽然没少做,但在老板眼里却是个“问题员工”,问题出在哪里?职场中,许多具有优秀素质的人才,过于坚持自己的个性和做事方式,面对不同嗜好的老板,他们不能积极地和老板相处,结果也失去了发展机会。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是一定能够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解决的,从心理学来看,严小迪不被领导接受,是因为他没有保持领导同样的对公司发展的心理认识,并且严小迪对公司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没有形成良好的认可。

应对之策应当是“以小变应万变”,不变则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将人们对于相似性的渴望和喜好效应结合起来,你会发现,投其所好,你的领导也是可以被你控制的。

再来看个案例,既然严小迪的领导愿意听到美好的公司前景,严小迪就应该自动调整说话方式,比如不再说:“公司有个问题需要解决”,而是替换成“公司如果……将会发展得更加辉煌……”最后还可以加一句对领导个人的“依赖”,可以说:“这个计划,如果没有您在的支持,这个项目就很难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喜好打酱油,员工帮忙抬轿子也不失为一种敬业精神,领导有喜好,并不意味着你要改变自己适应领导,本质上讲,这种喜好其实表明了领导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职场人和不同类型的老板相处,你只要选择他能够接受的方式,不必改变原则,甚至可以很好地保护你的原则。顺便还要说一点是,如果领导们的意见出现分歧,你该帮谁“抬轿子”?通常情况下,你的职场命运,主要是你的直接领导说了算的。要懂得和直接领导建立一致性,他觉得重要的事情,你就得觉得重要,他认为紧急的事情你也得认为紧急,这样你才能和他保持一致,劲往一处使。

不要以为这是低级的“抬轿子”行为,只要这些问题不涉及人事斗争,与直接领导保持一致性不但会给上司留下一个积极主动的好印象,更关键的是让自己的工作也能开展得更加顺利。

在这方面。王立远就非常有心得,他是一家大公司工作,经常要写报告、做方案给他的领导。因为他的领导是全国出名的职业经理人,于是王立远不敢“糊弄”,他写的报告十分详尽,可每次他将报告呈给领导时,领导总是随意地翻一翻,不置可否。

王立远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明明写得很好的报告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呢?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领导自己写了一份给大客户的策划方案,让王立远负责递送,因为这个策划方案本来就是讨论过的,也就不是机密,所以王立远就低头翻看了一眼领导的策划方案。

看到策划方案的第一眼,王立远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原来,领导写的报告,比自己多附上一份简短的概要。这份概要提出了肯定能让客户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客户有兴趣仔细看这份策划。就这个短短的概要就让王立远自愧不如,想一想,作为日理万机的职场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客户,他一天的工作已经够忙碌的了,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仔细阅读文字细节。如果他人给的文字材料上能附上一份简洁的概要,就会节省时间,通过阅读这份概要,迅速知道你的文字的大意,快速作出决策。

如果没有附上概要,由于事多人忙,看的人会出于从内心对长篇大论的反感,不但无心细看报告,很多时候还会产生一种厌倦感,辛辛苦苦作出的报告就有可能被否定,掩盖了功劳。

于是,王立远悟到了这个道理,以后在写报告做方案时,他的报告就加上了概要,这样,领导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知道他报告里传达的内容,还知道了王立远的报告主要是什么目的,报告的重点和焦点在哪里。最重要的是,领导还因为王立远的这种好习惯和自己的做事方法是一致的,把他当成个精明且有心的人,对王立远更加信任。

看完这个案例之后,肯定有读者想问,怎么才能知道领导何时想要“打酱油”,以方便自己作好抬轿子的准备呢?有这样两个方法,可以帮助职场人。

第一个方法是,职场人不应该对自己的直接领导有太多隔膜,需要了解领导的工作内容。

曾经流行的这样一句话,“屁股决定大脑”,它的意义非常丰富,就是说,如果总把自己放在公司最低的位置想问题,就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认识事物的局限性自然产生,更不用说能理解领导的立场。

人与人之间,也许差别并不是很大。因此,如果能够了解领导的工作内容,那么自然也可以换位思考,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得到一种更高的提升。

第二个方法是,职场人要注意在平时就多与领导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能够了解领导的思想动向,了解领导的利益关系,在摸清领导性格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到自己,让自己时刻确认自己在对的方向上,稳步前行。

你的观点是什么?

看到这里,想一想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总结自己对这节内容的看法。而且,你需要问自己:是否找到了最合适自己与直接领导之间的相处方法了?

读者报告

我以前和领导的关系也还可以,但是总感觉有点“貌合神离”。当有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的时候,领导会指派其他人完成。这让我觉得领导好像内心里有点不能够接受我。

经过分析,我终于发现,这是因为我和领导之间“性格不合”。当然,我知道性格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可以改变和他交流的方法,让自己符合领导的要求。

以前我给领导汇报工作,他常常听着听着就变得漫不经心,有时说半天他还不知道我要说啥。我想对我来说,也许因为我的缺点是说一件事的时候,总爱引用和详细化,而领导根本无心讨论细节。

认识到工作风格上的差异后,我以后就特别注意讲话简洁明了,讨论问题时直截了当。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找领导说话前还会先给自己列个提纲。在实在需要把话题扯远一点的时候,我会向领导申明原因。果然,从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领导就对我有点“刮目相看”了。

正是由于对自己个人风格的改进,促使自己和领导的做事方式趋向一致,我们彼此也不再感到不合拍,从而改善了关系。

熟悉度,让好感不请自来

分析“熟悉度”这个心理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实验,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作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

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得出的结果是,当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如果你怀疑这个实验是否对于自己管用,好的,下面你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实验,你就会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

你可以找一张自己正面的大照片,用这张照片的底片冲洗两张照片,一张是真实的你,另一张则是把自己的左右脸互换。然后,你自己看看两张照片选出一张自己喜欢的,然后,你再找一个朋友,让她帮忙选一张她喜欢的。

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看你的朋友会喜欢你真实相貌的照片,而你自己则喜欢那张左右脸互换的照片。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其实,这就是“熟悉度”,不论是你还是你的朋友都在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那张脸,对你的朋友来说这是整个世界看到的那个你;而对你自己来说,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你。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就类似的现象做过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者出示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现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人们并没有喜新厌旧,多看的次数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