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鸣先生,著名戏剧作家(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寓言文学作家(2008年当选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他是我近年结识、交情甚笃的一位文友。余生也晚,混迹文界数十载,阅人亦广矣,然真正德艺双馨、令我由衷钦敬如张鹤鸣者,并非很多。他谦逊、厚道、朴实,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时代和事业,充满大爱之情;他襟怀坦荡磊落,有一颗弥足珍贵的金子般的赤心和善心。他早年执教杏坛,循循善诱,培桃育李,教绩卓著,弟子中不乏国家建设栋梁、艺苑精英;他担任过基层文化单位和文艺社团的领导(市越剧团团长、文化局副局长、温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夙兴夜寐,倾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业余创作大量文艺作品,如戏曲、戏剧小品、小说、诗歌、散文、曲艺以及各种样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达三四百万字,出版过《刚长腿的小蝌蚪》《彩霞飘落人间》《老猪减肥》《猴熊大战》《银河晨星》《醉井》《喉蛙公主》等十几本作品集。20世纪80年代任瑞安市越剧团团长期间,他担任编剧的《海国公主》搬上越剧舞台后曾被推荐到北京中南海献演,中央首长及首都观众予以高度评价,中国戏剧家协会曾专门召开研讨会,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由于工作、创作取得骄人业绩,鹤鸣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瑞安市、温州市劳动模范,198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有幸得识并真正了解鹤鸣,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期间——即几年前,参加了两次会议,一次是“张鹤鸣寓言研讨会暨《醉井》《喉蛙公主》首发式”,另一次是与寓研会年会同时召开的“张鹤鸣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两会前我认真研读了鹤鸣的绝大部分作品,会上聆听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和寓言作家的发言,对我启示良多。会后我在《人民日报》上曾发表一篇短文,简谈对鹤鸣寓言的认识。
鹤鸣创作寓言作品,始于四十年前,即20世纪70年代初,迄今已发表各种体裁的寓言四百多篇。最近我重读了他的《绿叶对根的倾诉》(去年高考前夕曾刊登在《浙江日报》副刊上,与两天后的浙江高考作文撞题,曾被人误当成高考满分作文收录)等寓言佳作,颇有感触,欣喜之情不能自已。从《绿叶对根的倾诉》和鹤鸣其他众多优秀寓言作品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鹤鸣那种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世象中提炼素材、从中发现并开掘美的本领以及难能可贵的对艺术不断求新、创新的精神。《绿叶对根的倾诉》其创作灵感显然由相当流行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所激发,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触媒”,但鹤鸣没有沿袭歌词的主题意蕴,而是从中摘取四句(“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里/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予以衍发,独辟蹊径,精心营造出一件旨意深郁的寓言作品。
几年前我说过,鹤鸣有意识地将童话的艺术手法渗入、糅进寓言创作中,这是值得称道的。虽然这并非是他的创造,但他长期着意于此,以较多的创作成果,具有鲜明说服力地证明了这种艺术途径之有效性及其价值,这是他的功绩;由此直接丰富了中外传统寓言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拓宽了寓言创作的路子。青年评论家谭旭东如是评述《绿叶对根的倾诉》:“作家没有像一般的寓言那样简单地勾勒一个小情节,而是很立体地把树(根)妈妈为了给绿叶输送营养,她默默地扎进泥土,辛勤地劳作;而绿叶则沙沙地唱起歌,表现对树(根)妈妈的感激之情。这种寓言的书写,就借用了散文诗的抒情和童话拟人的形象化表达手法,就使寓言更具艺术张力,情感更加丰富了,语言也更加具有吸引力。”旭东的看法我非常认同。这篇《绿叶对根的倾诉》是寓言吗?当然是的。但界定它为一篇童话,乃至是一章散文诗,我看也未始不可,因为它有童话的奇想与空灵;而终篇时叙说树根妈妈“做了一个甜甜的春天的梦”,则完全是一句诗,令读者沉入到感人的、耐人寻味的浓郁意境之中。
像《绿叶对根的倾诉》这样的优秀作品,在张鹤鸣寓言中不胜枚举。如曾获金江寓言文学奖的《刚长腿的蝌蚪》,还有曾被各种选本选收的《老猪减肥》《找真理》《“乒”和“乓”的故事》《三兄弟和一头公野猪》《猫狗冤家》《八股遗嘱》《老狼的圈套》《城隍爷的臭架子》《蠢驴告密》《小溪流的新辉煌》《乌龟复仇》《公主的怪病》《蜻蜓点水》《射手评奖》以及《吼猴叫板》等等。关于鹤鸣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他的不懈探索和创新精神,我曾在《张鹤鸣寓言刍议》和《张鹤鸣:文苑艺林不倦的耕耘者和探索者》两文中均有所论述,这里不再赘说。我只想再强调两点:一是鹤鸣四十年来在寓言创作上,以及近十几年来在寓言教学、寓言阅读推广和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业绩,他为发展我国寓言文学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的人品文品,他一贯的苦干实干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堪为我辈楷模,值得每一个儿童文学和寓言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效法。二是鹤鸣绝大部分寓言作品都是老少咸宜的。他的许多优秀寓言作品也许更适合于当今青少年读者阅读欣赏,其多样化的寓言创作技艺和手法,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习写作文、尝试文学创作,都会有很好的、直接的启迪和帮助。
(本文作者樊发稼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原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樊发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