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小学生成语接龙1000条
9414700000025

第25章 以八开头的成语接龙 (3)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就是山的角落。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

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为了说得清楚一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在这里,“顽”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嵎”可以写作“隅”。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八面圆通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八面圆通: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

通天彻地:彻:通,透。形容本领十分高强。

地旷人稀:地方大,人烟少。

稀世之宝:稀世:世所稀有。世上稀有的珍宝。

宝山空回: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回嗔作喜: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

喜从天降:喜事从天上掉下来。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降贵纡尊:纡: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

尊姓大名:对别人姓名的尊称。

名存实亡: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亡魂丧胆: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胆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思贤如渴: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渴而掘井: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蛙蟆胜负:青蛙与蛤蟆斗争的胜负。比喻不足介意的荣哀得失。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诛求无厌:诛求:需索。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厌难折冲:指能克服困难,抗敌取胜。

冲云破雾:破云层,突破迷雾。比喻突破重重障碍和困难。

雾暗云深:迷蒙渺远。比喻相距之遥远。

深闭固拒:固:坚决;距:同“拒”,拒绝。形容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诗词小游戏

走出大迷宫

方枘圆凿有为己眼无光宝味相鼠忌宇轩首阔履维苦卓少分雨随水马飞凤衫歌枕温发缨冕堂天后土

读典故学成语

东施效颦

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大家管她叫西施。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说:“这姑娘真可怜见的。”

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而说:“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效”是“学样”,“颦”是“皱眉头”。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故事本来的意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

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越学越糟。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缇萦救父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的事迹。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前205-前140年),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仓公切脉已臻于神乎其技的程度。如齐侍御史成自述头痛,仓公为他诊脉,诊断为疽症,其病因内发于肠胃之间,因贪酒所致,五日当肿胀,八日时便呕脓而死。果然,成于第八天因呕脓而死。

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