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环保的里程碑
《京都议定书》——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里程碑式的协议,自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它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2008-2012年的减排义务。它将工业化国家分成8组,以法律形式要求他们控制并减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含氯氟烃及六氟化硫等七种温室气体在内的排放。具体来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约束的继续——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举行。各国希望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2012年到期后,能够达成一份新协议,使得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能够继续生效。最终“巴厘岛路线图”包括了13项内容和1个附录。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巴厘岛路线图”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议上动情地呼吁:“请珍惜这一刻,为了全人类。我呼吁你们达成一致,不要浪费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这个星球的现实要求我们更加努力。”
其实对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说,除了法规的约束之外,还有很多实际行动可以去执行,以下几个方面就是全球正在为之努力的方向,当然,希望人类可以做到的远不止于此。
1.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目前,全球低油耗、排量小的汽车正在逐步地占据主要市场。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可使温室效应大幅度降低。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当今的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其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4.鼓励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
相对于石油来说,天然气较少排放二氧化碳。目前全球很多城市都在普遍采用这种清洁能源。
5.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二、让城市轻松呼吸
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战略,让城市抛开口罩,轻松呼吸是必然趋势。
1.抛开口罩
低碳化交通就是要改变交通工具严重依附碳基能源的现状,实现交通系统的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减少人类出行的高碳能源消耗。低碳化交通的途径有四条:新能源汽车、新型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性交通。
减少碳基能源的使用是交通低碳化的核心。传统交通运输工具由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派生的高碳燃料驱动,碳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排放污染严重。因为交通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除非使用洁净能源,否则交通运输难以实现无碳化,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发展低碳化交通,改变车辆的动力来源,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首当其冲。2009年,作为可以代表世界汽车发展史的美国,其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就签署了两份总统行政命令,要求美国把燃油使用效率由当前的44.3mpg,在2020年前提高至56.3mpg,并要求美国环境保护署重新考虑批准一些州政府制订的高于国家标准的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含量标准。日本更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丰田汽车早在1990年之前就开始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在1998年实现了混合动力汽车量产。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能源汽车在从源头减少交通碳排放的同时,却可能使城市交通更加拥堵,因此,在以新能源代替传统燃料的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少开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大容量、高效率的新型轨道交通,将一部分开车的人分流到公共交通工具上,充分展现公共交通的使用价值,既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又有利于减少全社会的交通碳排放量。
对照人类在上下班期间正常发生的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在生物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觅食的过程中,成百上千只蚂蚁在蚁穴和食物所在处之间来来往往,最终都能够在相对最短时间内得到食物,却从来不会有拥堵现象出现,这与人类的上下班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德国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蚂蚁之间的交流使这个群体成功避免了道路拥堵。在一条路有可能出现拥堵时,返回的蚂蚁会向迎面过来的同伴发出信息素,告诉对方前面交通状况不好,让它选择另一条路,从而成功实现分流。效仿蚂蚁的做法,可以给车辆和道路装上大脑,通过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发展智能化交通,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交流”,赋予交通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减少车辆拥堵现象,间接减少车辆低速行驶造成的高碳排放。
低碳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理念,人类只有心中有所念,才会行动上低碳。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采取步行、自行车这类零能耗的慢行交通出行方式,既健康又环保。自行车还是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在同样的道路条件下,自行车的通行能力是小汽车的12倍到20倍;同时,慢行交通也是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有效换乘、对接的最佳途径,使居民既能方便有效地利用城市已有的公交、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道路的利用率,解决交通拥堵难题。
2.轻松呼吸
世界各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都对节能减排作出了一定的承诺,交通运输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发展低碳化交通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措施,各国的交通低碳化行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相信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回归自然,轻松呼吸。
(1)意大利罗马
在意大利的罗马,自1997年以来,如果驾车者想在历史遗迹所在地区通行,必须每年缴纳大约200~332欧元不等的税。此外,还需证明自己是在这个区域工作的。至于这里的常住居民,只要象征性地交15欧元就可以了。通过税收汇聚的资金原本计划用来建造停车场,可这些停车场直到2006年也迟迟没有建成,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措施也已经使这些区域每天通行的车辆从1997年的9万辆减少到了2006年的7万辆。
(2)新加坡
新加坡很早就采取了一项旨在限制商业中心车流量的政策。1975年,新加坡城首先实行了城市通行税制度,驾车者每天都必须缴这个通行税。1998年改成了按时段计算的电子收税系统。这项政策使很多人选择在通行税不太高的时段开车通过,从而使高峰时段的汽车流量大大减少。
(3)德国
德国是采取税收政策来对付汽车污染的。自2001年1月以来,德国汽车每年的纳税额是根据汽车的功率以及汽车排放污染气体的量来计算的。此外,还实行补贴制度,对那些排放污染气体少的汽车实行补贴。那些低碳的驾车者可以好几年不用缴一分钱的税,这项政策对促使汽车生产商生产更环保的汽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国北京
北京奥运会期间,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北京的空气质量在整个奥运期间收获了10个优,7个良。而之前的16天,则是
9个良,3个优,4个轻微污染;再往前退16天,则是13个良,2个优,1个轻度污染;再之前,则是12个良,4个轻度污染,没有优——前后差异之大,一目了然,而这一差异结果正是得益于北京奥运会期间倡导的自行车出行!
三、发挥公共交通魅力
新能源汽车工程任重而道远,智能交通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难道我们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科技进步上吗?当然不能!人类靠着集体的力量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等。现在,全人类要团结起来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发挥公共交通的低碳魅力!
1.未来公共交通的主力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也是发展低碳交通的最有力助推器。
(1)轨道交通的魅力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不仅拥有强大的运力,更值得推广的是其突出的节能环保特性。轨道交通是一种绿色的出行
方式:电力机车、动车组、地铁车辆等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基本都是低碳排放;无论是高速电气化铁路还是城轨地铁,都基本上消除了粉尘、油烟和其他废气的污染;按照同等运能比较,轨道交通的能耗只相当于小汽车的1/9,公交车的1/2。
2009年的《世博绿色出行指南》指出,不同交通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存在较大差异,轨道交通的人均碳排放明显低于飞机、汽车等。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公路交通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排放的72%,铁路则以16%的碳排放完成了10%的运量。而且,与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所产生的噪声小且集中,易于治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可大大降低所产生的噪声,在人口集聚区,城市轨道交通往往建于地面以下,因此对周边人们工作生活环境噪声污染小。
轨道交通还具有强大的新能源优势,如果说石油能源正一天天走向枯竭的话,那么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水力发电等新能源则是永不枯竭的。众所周知,轨道交通,如火车、地铁、轻轨等都是在轨道上行驶的,它们都可以直接从电网获取电能,未来轨道交通将会与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成为最亲密的伙伴。轨道交通在能源获取上具有可替代性的优势,是一种最能体现新能源利用价值的交通工具。
此外,轨道交通还具有效率高、用地省、能优化城市布局和带动产业发展等优势,这些都促使轨道交通成为未来公共交通的主力。
(2)丰硕的成果
目前,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呈多样化趋势,技术比较成熟且已经运营的有地铁、市郊铁路、轻轨、单轨、导轨、线性电机牵引的轨道交通及有轨电车7种,其中地铁、市郊铁路、轻轨和有轨电车应用最广泛。
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占了较高的比重,在这些城市里,居民从家里外出,一般步行5至10分钟就有轨道交通。
日本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发达到可以用“蜘蛛网”来形容,2000千米以上的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3000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0%。编成东京轨道交通这张“蜘蛛网”的是各条电车线路和13条地铁线。在日本,所谓的“电车”就是电气化铁路,由于是露天行驶,所以修建费用大大低于地铁。除了电车,贯穿东京市区的13条地铁线路也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依靠。为了实现在东京无论去哪儿都能在出轨道车站后步行10分钟内到达的目标,目前,东京仍在筹建多条电车和地铁线路。
准点运行是电车和地铁吸引乘客的另一个原因,乘客能非常准确地知道自己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而且许多线路还分设普通列车、急行列车和特急列车。此外,为简化换乘程序,在巨大的电车站或地铁站内,每隔50米左右就有换乘各条路线的指示牌,每条线路由不同颜色标识,乘客一目了然。而在轨道车站的出口,都设有公共汽车站和出租汽车站,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可谓是方便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