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绿色消费还需符合“3E”和“3R”标准,即经济实惠,生态效益,符合平等、人道的原则,减少非必要的消费,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
作为一种具有环境意识的理性消费活动,绿色消费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这一消费理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我国而言,这种新型消费理念更是拥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消费理念既包含我国传统消费理念的某些合理因素,如拒绝奢侈浪费、崇尚物尽其用等,又将消费利益与环境利益相融合,以环境意识武装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商品,弥补了传统消费理念所存在的“消费小农意识”缺陷,是建设低碳社会不可或缺的利器。
但令人遗憾的是,绿色消费在现阶段对于我国民众而言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其推广之路更是任重而道远。
2009年4月15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搜狐绿色”联合开展了“绿色消费意识有奖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共设置问题14个,内容包括人们对绿色消费概念的理解、最关注的绿色消费领域、绿色消费的目的、未参与绿色消费的原因、对环保产品性能的期望、提高绿色消费意识的方法等等。截至2009年4月24日,共6349人参加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在消费时最关注产品的质量(45.16%),其次是价格(27.11%)、服务(16.35%),而产品是否环保的关注度仅排名第四(11%),产品是否方便的关注度排名最后(0.38%)。另外,33.4%的消费者总是关注自身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8.4%的人对绿色消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42.3%的公众认为提高绿色消费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是“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而27%的公众认为需要“加强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
调查表明,我国民众虽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绿色消费意识,但仍处于萌芽阶段,远未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消费意识与价值选择标准。
这一结论也许正能印证某位热心于环保的民营企业家的尴尬遭遇。这位热心于环保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原是个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奋斗,如今已成为一个身价近千万的私营企业主。虽然“不差钱”,但为了坚持自己的环保理念,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买车,出行大多依靠地铁之类的公共交通。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作越来越忙,他终于挺不住了,决定买辆小排量车解决上下班问题。谁知这一决定一经宣布即遭到周围朋友及家人的一致反对,“既然决定买车,就干脆买个排量大点的,也合你的身份”。“身为老板,开的车要是连手下高管的都不如,合适吗?不知道的人还当你抠门呢。”在众人的极力劝诱之下,这位环保人士最终相当郁闷地“被迫”选择了一辆2.4L的奥迪。
可见,绿色消费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唯有更多的人了解绿色消费,实践绿色消费,才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绿色消费意识,才能避免环保者的尴尬,才能使正确的消费选择真正得到尊重。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仍是推广绿色消费的当务之急,社会各界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宣传绿色消费观念的重要责任。否则,“低碳生活”将仅仅是一句口号。
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离我们有多远?答案:零距离。
尽管绿色消费尚未作为一种内在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由意识外化为行为指导大众消费,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正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绿色消费的某些理念,这种奇特的现象源于政府对于低碳生活的大力推广。
相比绿色消费,“低碳”无疑是更为热门的词汇。从2008年、2009年贯穿全年的气候异常到哥本哈根大会各国首脑的争论不休,全球气候变暖给生活带来的灾难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低碳”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上。
“低碳”不只是企业或者政府的事,需要改变的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或城市规划思路,实际上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来自于每个家庭,来自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三分之一;
将一年新购买的衣服数量减半,少去干洗店、少用化学制剂洗衣服,比如漂白剂、柔顺剂,都将有利于节能减碳。
……
于是,为了避免如电影《2012》或者《阿凡达》式地球的未来,越来越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政府的宣传、呼吁、指导之下,参加到节能减排活动中:
北方的居民在冬季将需要冷冻的食品放到凉台上,节省冰箱电费,同时也让每年年初频繁光顾的寒流多发挥些“余冷”。
在家里的坐便器内放上两个装满水的1升饮料瓶,6升的坐便器顿时就变成了4升的“节水型”,既可节约水资源又能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睡前将电视、电脑的插销拔掉,在节电的同时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不利影响。
出门拿个漂亮的购物袋,在环保的同时宣扬时尚个性……
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中国公民,但只要我们稍稍改变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就可能在节省自家生活开支的同时拯救像斐济或马尔代夫那样逐渐陷入汪洋的岛国。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现在。一点很小的努力,乘以13亿,都会变成巨大的力量;如果13亿中国人都能从我做起节约能源,那减少的碳排放量将成为天文数字!
达成这个良好愿望,需要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参加节能减排活动,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理念,改变我们原有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用一种崭新的消费理念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节能减排行动得以长期化、持久化,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的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不妨以节能减排作为契机,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使节能减排行为与绿色消费意识充分结合、相互统一,从更高的层次上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进而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使节能减排由政府推动转变为民众自发,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社会的生成。
五、“走”出来的低碳
一座城市的地铁和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再发达,也不能解决末端交通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最后1公里”问题,而坚持慢行交通原则上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慢行交通,一般是指选择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动力的出行工具,速度一般在每小时5~15千米之间,相比机动车出行,属于“慢行”。慢行交通环境创建后,将会使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适和安全。例如,短距离出行,如果选择步行或自行车,可能比选择开车更节约时间;长距离出行,如果每个市民都依赖慢行交通环境,有效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轨道交通),则会使道路更通畅,公交运行速度也会更快,总的出行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所以,慢行交通其实并不慢。
回归自行车时代
很多年前,人们出行多半靠自行车,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车的人越来越多,骑自行车的人逐年下降。城市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居住环境已经严重恶化。现在,自行车再次受到青睐。
自行车出行既健康又环保。中国自行车协会于2007年4月22日协助一些环保组织开展“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活动,结果显示:以15千米计,骑自行车的排放量约为零,乘公交车(按每辆车平均坐30人计)每人约为0.2千克,而开汽车(按每辆车乘坐4人计)每人约为1.1千克。
(1)“骑行族”的高效出行
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其实自行车是通行效率极高的交通工具,在同样的道路条件下,自行车的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倍到20倍。自行车还是高效率的短途代步工具,据测算,在交通拥堵的城市,10千米之内自行车的速度往往比轿车更快。据中国有关专家运用交通高峰小时理论测算,在同一马路宽度下,三种交通工具每小时运送人数分别为:摩托车720人,轿车850人,自行车1000人。在道路使用率方面,德国有关资料表明,在行驶过程中,自行车仅占地8平方米,摩托车18平方米,轿车30平方米。
自行车能有效实现与机动化交通的换乘和对接,能有效利用城市已有的公交、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同时还能提高道路利用率,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自行车出行环境,在大多数市民考虑私家车出行之前,让他们习惯于自行车出行,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为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作出贡献。
所以,做个快乐的“骑行族”不但不会拖住我们忙碌的步伐,反而会让我们向快速、便捷、低碳的出行梦想迈进一步!
(2)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骑行”生活的一种现实载体,它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中,在小区边和各个公交(轨道交通)换乘点安置公共自行车布点,如地铁站、快速公交站、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等,发挥自行车短途交通的优势,用数量不多的自行车为市民解决“最后1公里”的交通问题。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后,短距离出行的市民将不再需要选择乘坐机动车;外地游客也可以骑自行车游玩,大大减少市内交通压力。
在公交(轨道交通)站附近修建停车场,可以使一部分离站点相对较远的市民能骑车到此换乘,一来可以增加公共交通的客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二来也能增加公共交通的收入;三是可以雇请一些下岗工人看护车辆,解决了少部分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于环保,如果很轻松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往驾车出行的居民很可能会选择乘坐公共交通,既能减少一部分车辆上路,缓解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还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