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八个字严格要求自己。这八个字就是“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侧身修行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勤、俭、廉。他生活在一个混乱、昏聩的社会,不依靠吹牛拍马、结党营私、送财送礼等丑恶行为来达成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无论是他的学业,还是功业,无论是他为京官时的一步步攀升,还是后来的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一个丁一个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他一生坚持过着简朴的生活,以禹、墨之“勤俭”作为立身之道,“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他认为: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无论军事吏事,皆从“勤廉”二字做起。勤则事之惰者无不举,廉则人之污者无不畏。刻刻以此自励,以此教人,自有振兴气象。
曾国藩概括了“四不”、“四败”,其中核心内容就是勤、廉、俭。“四不”就是“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馀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四败”即“骄盈凌物者败,昏惰任下者败,贪刻兼至者败,反复无信者败”。昏惰就是昏庸、懒惰,一个领导者懒惰就不会去辨别下级,使用官吏也就会糊涂;贪刻,是指贪婪、刻薄,领导者又贪婪又刻薄,没有不败落的。为此曾国藩以“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八德自勉,要求自己时时做到勤奋、俭朴、刚强、晓事、孝顺、诚信、谦虚、宽厚。他说: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前此所见之“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勤能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廉”字。
勤是古今中外卓然有成的领导者的一个共同的品格,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他们走向辉煌的法宝。廉,却并不是任何一个领导者所能够做得到的,只有那些有道之士才可以做得到。道当然是指道德品质。领导者掌握了许多的公共资源,面对很多的诱惑,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纯洁的品行,才可以真正做到一个廉字。
曾国藩是勤的力行者,也是廉的坚持者。他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勤是分不开的,与他的廉也是分不开的。勤使他兢兢业业于事业,廉使他清清白白做人,他认为:“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这两种气,人可以兴,家可以兴,事业可以兴,国家可以兴。在曾国藩看来,勤、廉既是修身的需要,也是干事的需要,也是领导力的需要。
作为领导艺术研究的客体,我们在看到领导者曾国藩本身所具有的勤廉品格的同时,更要研究他是怎样将一种属于个人品德、品格的东西转化为一种领导力,转化为一种团体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领导者,曾国藩高立于金字塔,之尖顶,如果单纯一个人勤廉是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的,曾国藩的领导术则在于将个人的领导者品格转化为组织的行为,团体的理念。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其勤廉的意义所在。
兴旺事业的勤
曾国藩是依靠“勤”来立身、兴家、兴国的。他一生坚持以禹墨勤俭立身,深信“勤则兴,懒则败”、“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的道理,以勤补拙,用勤来解决未知,用勤来解决不会。“盖一勤则不知者可徐徐而知,不能者可徐徐而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他所从事的事业得到证明,军事、外交、近代机械船舶制造都是他所不知、不会的事情,但是由于勤,他都做的很好、很出色。他说: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趣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薪;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既要勤劳,又要恬淡,这是最有意思的。他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勤劳而后憩息”。紧张的劳动后休息,在他看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他有一副对联,很形象、很鲜明地说明了他的勤: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的光阴。
的确他一辈子都是处于勤劳之中,就是临死前,他也在记日记、读书。曾国藩年谱记载:
公在军,终日凝然,奏牍书札,躬亲经理,不假手于人。益治书史,不废吟诵。尝谓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盖其数年所得力者在此,所以能从容补救,转危为安也。
1853年在衡阳创立曾家军时,什么事情他都亲手参与。有一件事足可以说明,湘军最初制造子弹,采用生铁,做出来后枪声一响,子弹就炸裂,没有杀伤力;后来改用熟铁,才制造成功。试制子弹的人就是曾国藩本人。
曾国藩的祖父有个八字诀,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早起。这一点曾国藩一直坚持。他说: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854年,曾国藩发现太平军四更吃饭,五更起行,他认为这是可取的,而自己的军队起得太迟,吃饭太迟,是“一大坏事”。于是改革作息时间,“每日于放明时起来,黎明看各营操演。”但是吃饭还是太晚。他在军队一直坚持早起早吃,“各营皆畏慎早起”。
曾国藩勤而有计划、有部署,按照计划办事。早在北京为官时,他就制定了一个每日工作、学习计划,“每日自课以八事:曰读书;曰静坐;曰属文;曰作字;曰办公;曰课子;曰对客;曰复信。触事有见,则别识于其眉。”后来职务提升了,在做好值班、奏事、入署办公等事后,“退食之暇,手不释卷”,没有虚度一日。训练军队、组织军队、领导军队,他坚持“逢三日阅刀矛步箭,逢八日阅马箭、枪炮打靶。”担任两江总督,他更是勤勉有加,切实做到“四不敢”:“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妒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偷安就是懒惰、不勤快。他认为勤就要做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他要求自己终身坚守这十二个字,这样的话,“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作为一个高级领导者,坚持勤,即使遇到大的困难也可以解决。他勤勉于吏事、军事、饷事、文事,严格要求自己“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凑单微,以求进境。”并且认为“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不仅如此,他还对如何做到勤做了一个具体的规定,“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意;灯后于文事加意。”吏事的重点是勤见僚属、多问外事,军事的重点是教训将领、屡阅操练,饷事的重点是慎择卡员、比较人数,文事的重点是恬吟声调、广徵古训。他坚持每天办完当天的来往公文,私人信件也做到当天回复,不拖欠,不落掉。
作为一个领导者,光一个人勤是不够的,他需要将一个人的勤转化为组织的勤,追随者的勤,形成一种勤的氛围、勤的动力。只有大家勤才是真正的勤,才是有效率的勤。诸葛亮够勤的了,累死在五丈原,也没有完成自己的复汉大业。1869年,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经历过战争之后的直隶,到处荒芜凋残,百废待兴。比如讼诉案件,由于战争积累了大量的案件,没有处理,意欲加以整顿。他说:
国藩视事以来,已逾两月。畿辅兵燹之馀,民生日蹙,狱讼繁多。鄙人初莅此间,意欲少加整饬,稍苏民困。撰拟《清讼事宜》十条,严立限程,颁发州县,冀于数月内清厘怒狱。分饬各属访举贤才,加以奖稽了翼伸正气而化刁风。
通过八个月的努力,审结旧案12074起,新案28121起,总计40195起。这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做的这么神速,而且效果好,原因之一是曾国藩以自己的勤推动了追随者的勤。他制定了《清讼事宜》的鼓励政策,要求各级官员在处理案件上做到“六个亲自”,亲自验收、亲自细核、亲自删减、亲自勘验、亲自计算、亲自经理。不能做到六个亲自,给予处分。对于办案积极,效果明显的给予奖励。
治家与治国一样,曾国藩极其重视勤。他规定新媳妇娶进门就要“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要求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给他,以考察她们是否勤勉。三姑是他的三个女儿,一嫂是长子曾纪泽的妻子。他要求:
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写铺帐;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曾国藩一家之勤。儿子新婚不久,睡在床上,辗转反侧,心甚焦急,于是大呼说:“妈,你那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呀呀,纺车不停,闹得我睡不着,请将她那部纺车打碎好了。”曾国藩在隔壁屋听到了,也高声大叫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将你那部车子打碎,我也睡不着呢!”这仅是曾国藩每日饭后与幕友闲聊时所讲的笑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