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
9423400000046

第46章 高超的军事指挥力 构建先进组织结构 (2)

王鑫是曾国藩的同乡,罗泽南的学生,湘勇最初的倡导者。在平定湖南各地的土匪时,王鑫表现突出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赏识,支持他粮饷军火,让他招满3000人。王鑫招募成军后,不受曾国藩的节制,独立指挥。1857年8月,王鑫病死于江西乐安,由张运兰接替,后归蒋益澧接替,再后由刘松山、刘锦棠负责。左宗棠到江西后,这支湘军划给他管,1862年由江西进入浙江。这是老湘营。

曾国藩到省城帮办团练,提出办一大团的思路。1853年8月移驻衡阳,招募水陆两师。第二年正月,曾军成立,有陆军5000人,分为大小13营,以塔齐布、周凤山、储褚躬、林源恩、邹世琦、杨名声、曾国葆统之,派塔齐布作先锋;水师5000人,分10营,由成名标、诸殿元、杨载福(后改岳斌)、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统之,派褚汝航作总统。拥有船只包括拖罟1只,快蟹10只,长龙50只,三板艇150只,改造钓钩船120只,租用辎重船100多只。拥有来自两广、湖南提供以及自己购买的大炮570尊;设立粮台,带米12000石,煤18000石,盐40000斤,油30000斤,军队所需的东西,要用的工匠,携带随行;加上后勤人员,总计人数17000人。

曾国藩组织的军队主要特点是:

第一,是集团。曾军出征后,罗泽兰、刘长佑等都归他调度;王鑫单独成军,后来王鑫死于江西,其军也归入曾国藩。曾国藩用人不分畛域,不止用湖南人,所以加入他集团的外籍人不少,像李鸿章兄弟、鲍超、沈葆桢、闫敬铭等等,只要是进入这个集团,为这个集团效力的就是湘军。

第二,组织结构合理。他的营制是先进的制度,战斗部队与后勤保障相结合,这是自古未有的。一个营500人,其中后勤人员180人。春秋战国时期,士兵要自己做饭吃。孙膑就是利用这一点,采用减炤的办法迷惑庞涓,打败了强大的魏国军队。曾军对外只有专门的后勤人员才可以去采购,减少了军队与百姓的接触,体现了“行军以不扰民”遵旨,也可以确保在很大程度上不扰民与少扰民,有利于军民关系的融洽。曾国藩还改变了之前军队单纯依靠国家提供粮饷的做法,由地方政府与民间“集资”来供他打仗,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在湖南吃湖南,到湖北吃湖北,到江西吃江西,到江苏吃江苏、广东。到哪里吃哪里,必须作出成绩,没有成绩别人不会给你吃。

第三,精神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自古以来,打仗就是打仗,没有哪一支军队是为了一个思想去打仗的。曾国藩改变了这种历史状况,他用儒家的思想来教育湘勇,使湘军广大将士明白了为什么而战的问题。明白了为什么而战,战斗意志随之增强,战斗力随之提高。然而,光有思想、有主义还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务实的领导者,还要让自己的追随者、自己的士兵具有真本事。曾国藩最强调士卒的训练。他将训练、筹饷、选将作为三大治军要务,坚决反对未经训练的新兵上战场,认为“新集之卒,不足以当大敌”;挑选勇不难,难的是训练;要求新兵必须训练两个月后,才可以使用,对那些训练不合格的要严格淘汰。为了让湘勇明白训练的目的与作用,曾国藩还专门写了通俗易懂的《见喻新募乡勇》,说:

原是要你们学些武艺,好去与贼人打仗、拚命。你们平日如不早将武艺学得精熟,将来遇贼打仗,你不能杀他,他便杀你;你若退缩,又难逃国法。课课见学的武艺,原是保护你们自己性命的。若是学得武艺精熟,大胆上前,未必即死;一经退后,断不得生。……于今要你们学习拳棍,是操练你们的筋力;要你们学习枪法,是操练你们的手脚;要你们跑坡跳坑,是操练你们的步履;要你们学习刀、矛、钯、叉,是操练你们的技艺;要你们看旗帜、听号令,是操练你们的耳目;要你们每日演阵,住则同住,行则同行,要快大家快,要慢大家慢,要上前大家上前,要退后大家退后,是操练你们的行伍,要你们齐心。你们若是操得筋力强健,手足伶俐,步履便捷,技艺纯熟,耳目精明,而又大家齐心,胆便大了。一遇贼匪,放炮的放炮,放枪的放枪,刀、矛、钯、叉一齐上前,见一个杀一个,见十个杀十个,那怕他千军万马,不难一战成功。

虽说是讲一些训练的道理,却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湘勇教育的良苦用心。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一练纵步上一丈高之屋,欄步越一丈宽之沟,以便踹破贼营;一练手抛火球能至二十丈以外;一练脚系沙袋,每日能行百里;一练每十人一队,皆习戚氏之鸳鸯阵、三才阵,以求行伍之乱;一练鸟枪、抬枪,必须打靶较准。

按照这个要求,简直是培养特种兵。难度大,要求高,要做到绝非易事,做到了则绝非平庸。为了将训练落到实处,他还规定自己或手下亲自去看操。同时制定了训练的奖励措施。曾国藩将思想教育、训练等等融为一体的做法,真正达到了他培养“艰难百战之卒”的目的。

第四,感情投入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湘军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亲戚带亲戚,乡邻带乡邻,朋友帮朋友。一个将领选定后,他所募的勇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与乡里乡亲,平时就有感情,一到战场更是抱成团。这就好比是一个家族制企业,用自己人放心;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用人截然不同。曾国藩对自己的追随者,组织的主体人员有很深的了解,他分析湘勇的优缺点时指出:

湘勇佳处有二:一则性质尚驯,可以理喻情感;一则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其不佳处亦有二:一则乡思极切,无长征久战之志;二则体质薄脆,不耐劳苦,动多疾病。

湘勇的优点是讲感情,讲团结;缺点是思乡心切,体质差,不耐久战。有这两个缺点,所以更需要团结,需要互相帮助。不团结,是国家军队的致命缺点,曾国藩深刻吸取了这一教训,从一开始组织军队,就注重团结。他的态度是:“大局所在,只论地形之要害,不得顾友朋之私谊,即君父谕旨所指示,亦有时而不敢尽泥也。”

牵涉到军队团结的问题,就不能讲面子。开始他和王鑫一起募兵,自筹粮饷,不依赖湖南政府,后来王鑫得到骆秉章支持,不听曾国藩调遣,曾国藩毅然不带他出兵。讲感情,也不忘讲物质激励。作为领导者来说,运用工资作为手段,激励追随者与员工是非常重要的。湘军采取的是高薪聘任制。不仅将领高薪,一般士兵也是高薪。士兵每月4两多,营官每月300两,统领带5000人,每月3600两。这样高的工资,是国家军队以前所没有的。出省还要加钱。抚恤费也高。当时二品京官年薪500两。古人说:“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六韬?三略》第004页)这么高的工资,对于濒临崩溃的湖南农村经济下的人们来说,应该是颇具吸引力的。有的人在战争中发了财,过上了好生活。曾国藩后来感叹说:湖南人要像以前那样靠带兵打仗发财很难了。高工资正是凝聚湘军的重要措施。

不断更新的湘军

很多领导者最大的麻烦、最感头痛的是: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队伍越来越大,人多成为组织的巨大包袱,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中国的机构改革自武则天以后,从来没有改出伟大的成就出来,原因就是没有好的措施。曾国藩找到了一个解决机构臃肿、人员庞大的问题,保证了湘军的“常新之气”。这种办法,就是淘汰制度。所谓淘汰,就是将不合格的勇从自己的组织中剔除出去,发给路费,打发他们回家。淘汰是曾国藩制胜的杀手锏,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有力武器。

精挑细捡,从源头上堵。对于勇的挑选曾国藩是非常讲究的,要求做到“须择其精而又精者”,他曾经嘱托彭洋中给他在邵阳招募一个亲兵营,共需360人,但彭只招募了100多人,曾国藩说:“但求其精,不必取盈三百六十之数,若买菜求益也。”宁缺毋滥,是其挑选勇的基本准则。有一次他看见荫翁招募的600名邵阳勇,一个个“身材坚实,技艺矫健,不特远过湘勇,抑超乎岷老新宁诸勇之上”。看到这么好的勇,曾国藩就想挖到身边来当亲兵。可是荫翁不给。没有办法只好从其他的160人中挑选,最后只选了103人。曾国藩选勇有“五不”:城市人不选,标兵不选,浮滑者不选,体弱者不选,逃兵(勇)不选。一味到穷乡僻壤、深山老林中去寻找那些朴实、有家产的老实农民。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可爱,尊敬统领,忠诚组织,团结互救,名利淡泊。有了这样一支军队,还怕打不赢仗?

察看实验,从训练与实战中选。第一道关过了之后,不一定就可以真正成为一名勇,还要看操练,还要经得起实战。他认为:

前此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仓卒成军,近日为东下讨贼之计,必须简练慎出。若不教之豕,仍同灞上儿戏之军哉!故此行不可不精选,不可不久练。

简练慎出,就是要对已经招募的士卒再一次挑选。1853年10月有湘勇5500人,曾国藩认为太多,必须“严汰慎选”。这5500湘勇,有的是从援救江西回来的,有的在镇压湖南土匪中立过战功,应该算是老兵了,但是曾国藩还是要求淘选,可见其对士卒素质的重视。湘军行军打仗时间一久,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沾染了习气怎么办?“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淘汰就是“斥”的一种。王鑫死后。老湘营由张凯章负责,张凯章刻的关防印信为“统领老湘营”,吴翔冈不服从他的指挥,嘲笑他的关防。曾国藩认为这是不团结的表现,批评吴翔冈,最后撤调了吴一军。李元度徽州之战失败后,他招募的平江勇经过淘选后由左宗棠管带。

统领换人,撤销机构,另起炉灶。统领由于身体健康,或者牺牲、病故等原因,退出指挥机关,他所统领的军队怎么办?是不是立即安排一个新的统领接班呢?政府军队的做法是这样的,但是湘军却不完全是这样的。为了保证士卒对新的统领的依赖、服从,必须撤销旧的编制,由新统领重新招募。士卒还是那些士卒,当然有一部分被淘汰了,但却是新的统领的士卒,与旧的统领没有关系了。

在不断淘汰湘勇的同时,曾国藩还注重输入新的血液。经过大战或者疾病后,军队减员现象很严重,需要经常增加兵员,这就需要统领回家乡募兵。曾国荃在攻下漕运、进驻雨花台后,曾经回家募兵,扩充了实力。1862年开辟上海战场与浙江战场,他组织了淮军、左军。新军的成立,大大增加了湘军的战斗力,为其事业的成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