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可欺以马,君子不可欺以人。——《太平御览·兽部八·马四》
李庭芝(1219—1276),祖籍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家十二世同居一堂,忠信节义,代代善武,人称“义门李氏”。1234年,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李家又徙居随州。
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元军在攻取樊城(今属湖北)后,又逼使坚守达五年之久的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投降,就此打开了南宋的大门。四月,元朝文武大臣纷纷劝元世祖遣军灭宋,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元政府当即安排将士做好灭宋准备。面对元朝的攻势,南宋政府根据大将李庭芝的建议,于十一月命夏贵为淮西制置使,负责淮西防务,李庭芝则专力于淮东军事。
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命丞相伯颜统帅大军伐宋。元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大将阿术统兵,进攻军事重镇扬州(今属江苏);另一路由伯颜亲率大军,沿汉水入长江,再顺江东下,直趋临安(今浙江杭州)。十二月,伯颜率军过长江,攻下鄂州(治所江夏,今湖北武昌),南宋震惊。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南宋宰相贾似道兵败芜湖(今属安徽),沿江诸郡守土将官,或逃遁,或投降,竟“无一人能守者”。只有李庭芝在扬州抗拒元兵,坚守城池。
贾似道镇守扬州,任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他建议在清河五河口立栅,增建淮南烽火120处。开庆元年(1259年),权镇扬州,第二年,朝廷议论选派镇守扬州的将领,宋理宗认为“无如李庭芝”,便以李庭芝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在主持两淮军事时期,李庭芝多次击败元军。
李庭芝主持两淮军务之初,扬州新遭火烧,庐舍尽毁,扬州所依赖的产盐之利,由于制盐的亭户逃亡,收入大受影响。李庭芝到任,先借贷百姓造屋,一年,民屋皆具。又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节省车运,再浚疏运河,免去亭户所欠之盐200余万。由于亭户不仅免去车运之苦,又免去所欠之盐,逃亡亭户纷纷归来,盐利大兴。
安定了百姓,恢复了盐利,李庭芝便对扬州防务作了重要的安排。扬州城外有平山堂,可以居高临下,窥视扬州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于是李庭芝便筑大城,将平山堂包之于内,招募河南流民2万人充实其间,建立了“武锐军”。与此同时,李庭芝也很重视对扬州民政的治理,他“大修学”,以教育百姓,“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州百姓“德之如父母”。这样,李庭芝既开发了财源,又巩固了城防,取得了百姓的支持,这是他之所以能守扬州抗元的重要条件。南宋大将刘槃认为,“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扬州防务十分可靠。
元将阿术向扬州进发,他预先派李虎持招降榜入扬州,李庭芝毫不留情,当即斩杀李虎,焚毁其招降榜。总制官张俊出战,回来时竟持降元大官僚孟之谮的书信来招降,李庭芝立焚其书信,将张俊等五人枭杀于市。在处理两次劝降事件中可以看出,李庭芝誓不降元的决心十分坚定。这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爱国抗敌的士气。在大将率兵出战时,李庭芝都以金帛、牛酒犒赏将士,将士们个个奋发,与元军作拼死战斗。
李庭芝扬州抗元,受到南宋朝廷的奖赏,南宋皇帝赵显于德祐元年四月,加李庭芝参知政事;六月,又任命李庭芝为枢密院事。
与李庭芝共同守扬州抗元的将领中,以姜才最为坚决、勇敢。姜才(?—1276),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以善战闻名,在两淮的众多大将中,无人可与姜才相比。“(姜)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一次,姜才的儿子在战斗中,驰回报告,姜才以为是败逃,拔剑追逐,险些将儿子杀了,可见其治军之严。当元军进攻扬州时,姜才多次与战,在扬子桥战斗时,“日暮兵乱,流矢贯(姜)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
十月,元将阿术在进攻扬州数月不下之后,便“筑长围”以困扬州,“于是城中食尽,死者枕籍满道,而李庭芝志益坚”。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伯颜率元军入临安,谢太后与赵显降元。伯颜见阿术攻扬州不下,便让谢太后、赵显下诏要李庭芝降元。这时已到二月,扬州城中饥饿更甚,不屈的百姓,宁死不降,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投濠水殉国。有时路上有死人,便会被割食立尽。但是,李庭芝、姜才仍然坚守着扬州。当使者持谢太后诏书到扬州城下劝降时,李庭芝登城回答道:“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随后,谢太后再次诏李庭芝以城降元,诏书说:让你降元,未得回答,大概你不知道我的意思,还想固守扬州。现在我同嗣君已经臣伏,你还为谁守城呢?对于谢太后这种毫无骨气的诏书,李庭芝不作回答,他命姜才向来劝降的六个使者射箭,当即射杀一人,其余五人,急忙逃走。
元军带着谢太后、赵显去大都(今北京),行至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李庭芝命姜才率兵四万去袭击,准备夺回赵显和谢太后,在行前,“(姜)才与(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在瓜洲大战,元军拥赵显等走,姜才边战边追,直至浦子市,也未追上。这时,阿术派人来招降姜才,姜才坚定地回答道:“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
三月,淮西制置使夏贵降元。阿术带着夏贵及其降兵来到扬州城下。面对数倍于己的元军,李庭芝的幕客试探着问如何办,李庭芝毫不犹豫地回答:“吾惟一死而已。”李庭芝已下定决心,保卫扬州,以死报国。阿术以为大兵包围,扬州又断粮,可以劝说李庭芝投降了,便派使者到扬州。李庭芝开门接纳元使者入城,随后便将元使斩杀,焚其招降诏书于城上之女墙。到三月,淮安(今属江苏)、盱眙(今属江苏)、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各城,均因粮尽而降元。为了继续抗元,李庭芝便收集民间粮食,再令官员出粮,又让将校出粮,最后以牛皮麹蘖为食,以至“兵有自食其子者,然犹力战不屈”。
当听说高邮(今属江苏)运米将至时,李庭芝便命姜才率步骑五千人接应,与元军战于丁村,先胜,后因阿术大兵至,未能获得粮食。自此,阿术在切断高邮至扬州的水路之后,又切断了陆路运输。扬州的形势更加险恶了。阿术在七月向元世祖请命,不追究李庭芝焚烧元朝诏书之罪,再劝李庭芝投降,元世祖同意了,但李庭芝坚贞不屈,拒绝降元。南宋益王赵昰充分肯定李庭芝忠于国家、艰苦抗元的行为,升任他为少保、左丞相,迁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召李庭芝到福州(今属福建)扶植益王政权。
李庭芝准备去福州,便命淮东副制置使朱焕守扬州,自己与姜才率士卒七千东至泰州(今属江苏),准备入海赴闽。这时,阿术率军赶至,将李庭芝、姜才围于泰州。在李庭芝、姜才离扬州不久,朱焕便向元军投降。元军将李庭芝、姜才及其余将士的妻子带至泰州城下,想以此招降李庭芝、姜才。见元军包围泰州,又看到自己妻子被押至城下,将校胡惟孝、夏贵动摇了,他们打开泰州城门,向元军投降。姜才背疽发作,不能作战,被元军所俘。李庭芝得知泰州城破,立即跳入莲池自杀,但水浅未死,亦被元军俘虏。
元军将李庭芝、姜才押至扬州,阿术爱姜才忠勇,准备劝降他。姜才明确答复道:“不降者才也。”叛将朱焕厚颜无耻,请阿术杀死李庭芝、姜才,说什么扬州“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元兵杀死了李庭芝,姜才愤恨不已,阿术恼怒姜才不降,竟命用剐刑处死他。姜才临刑时,看见自己旁边的降将夏贵,切齿斥责道:你见了我怎么不羞愧死呢?李庭芝、姜才为国捐躯,扬州百姓无不悲伤落泪。
故事感悟
“不作降将军”,短短五个字,充分反映了李庭芝、姜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他们“死于国难”,名标青史,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史海撷英
贾似道专权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宋,蒙古大汗蒙哥自攻四川,其弟忽必烈(后为元世祖)攻鄂州,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攻湖南。朝廷大震,理宗即军中拜似道为右丞相,令率军援鄂。坚守凡四月,时蒙哥已于九月间在四川中箭死,忽必烈急欲攻下鄂州,至闰十一月仍无望,乃撤军。宋朝的威胁暂时解除。
当时,吴潜、丁大全实任左、右丞相,理宗对他们的一切措施均感不满,于是加似道少傅,召入朝,从此专国政。贾似道首先禁绝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权,使内外肃然。继行公田法,用于限价购买大地主超额土地,废止和籴,以其租谷作军饷,充实国库。又制狭口阔底斛式颁行全国,减轻贫苦者的超剥削。这些措施原都有利国计民生,但却招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满。
文苑拾萃
宋史新编
《宋史新编》为明柯维骐撰。20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前。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书,以宋为正统,辽、金附之。凡本纪14卷,志40卷,表4卷,列传142卷。柯氏治宋史用力甚勤,历时20年,考订增补,撰为是书,对《宋史》缺谬多有增补,而史料所增有限。此书初刊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13年)。书成有明代刊本,流传甚微,抗战前上海大光书局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