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虞诩(生卒年不详),字升卿,别字安定。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县西北)人。
东汉中期,有一位刚正无私的执法大臣,弹劾不避权贵,从不为之回护。虽然因多次冒犯权贵而仕途坎坷,曾九次被贬官,三次遭刑罚,但“刚正之性,终老不屈”。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就是虞诩。
顺帝永建元年(126年),虞诩代替陈禅出任司隶校尉。到任数月之内,他追论前尚书令陈忠的罪过,上书弹劾太傅冯石、太尉刘熹阿谀权贵、结党营私,免除了他们的官职。虽然这些人称得上位高权重,但此时朝廷症结所在是宦官权势的膨胀,这些人依恃拥立顺帝之功,“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气焰熏天。为了整饬朝纲,虞诩不顾个人安危,又弹劾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如此举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一潭死水,激起轩然大波。在朝百官都对他侧目而视,攻击他为政苛刻,尤其是位尊权重的三公——司徒朱伥、司空陶敦、太尉朱宠联合上书汉顺帝,弹劾虞诩盛夏季节拘捕无辜,有干天和,实为官吏和百姓的祸患。虞诩上书自辩说:法律和禁令是世俗的堤防,刑罚是民众的衔辔。现今州牧说听任郡守,郡守说听任县司,互相推诿,不敢负责。而百姓有怨恨,却诉苦无门。大家都以苟且取容为贤能,认为竭尽臣节、尽忠守职是愚蠢,这种不良的政风亟须整顿。我查办的都是贪赃枉法的案犯,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也牵涉了朝中众多官员。三公唯恐被我检举揭发,竟然抢先下手,对我诬陷排挤。为了表示自己的愤慨和义无反顾的决心,虞诩在奏章中表示,要效仿春秋时卫国直臣史渔,准备以尸谏君。顺帝审览了他的奏章后,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不仅没有加罪于他,而且将排挤他最卖力的司空陶敦免职。
中常侍张防不仅与顺帝关系密切,而且还获得了顺帝的乳母宋娥的特殊宠爱。凭借这个靠山,张防肆意卖弄权势,接受贿赂请托,干涉司法行政。虽然他每次请托受贿,虞诩都不放过,详细追查、讯问,并屡次奏请皇帝惩办张防。但遗憾的是,这些弹章、奏表都如石沉大海,皇帝根本不予理睬。虞诩认为堂堂司隶校尉竟不能除掉一个宦官,实在有失法官的尊严。为了表示抗议,他毅然将自己投到廷尉监狱中,以待罪之身再次向顺帝上书弹劾张防。在弹章中,虞诩不仅极词指斥了他擅弄权柄的种种恶状,并且表示自己不愿与这样祸败国家的奸邪小人同朝为官,因此自己系狱奏闻,想以此使顺帝幡然醒悟。张防在皇帝面前哭诉冤枉,指控虞诩诬陷自己,而昏庸的顺帝居然听信谗言,将虞诩免官,押到将作大匠属下的左校服苦役。对虞诩恨之入骨的张防一心要把他置于死地,两天之内将虞诩传送四所监狱,轮番苦刑拷打,那种惨状连狱吏都看不下去了。有的就好心地劝说虞诩自杀,以免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但虞诩坚决不肯。他认为自杀是畏罪的表现,自己襟怀坦荡,何罪之有?而一旦意志薄弱,“喑呜自杀,是非孰辨!”宁肯在刑场上被处死,那样的话,还能警醒世人!这是何等的气魄!
后来,宦官浮阳侯孙程、祝阿侯张贤在顺帝面前为虞诩说情,认为虞诩忠正刚直,反而被捕;中常侍张防“赃罪明正,反构忠良”,实在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请求处置张防,事情才开始有所转机。又经过了一番周折,顺帝终于下令将张防贬逐到边疆,释放了虞诩,正义得到了伸张。在孙程等人的力荐下,虞诩被提升为议郎,没几天就升任尚书仆射。
有一次,宁阳县(今山东宁阳县南)的一个主簿来到京师,诉说宁阳县令的冤屈,但积压了六七年,有关部门仍不予理睬。气愤至极的主簿直接给皇帝上书,说: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是臣的慈亲。我先后上了一百多次奏章,竟然至今都毫无音讯,难道中国的官司还要我到匈奴去打吗?顺帝见书后大怒,而有关的尚书迎合皇意旨意,立即弹劾这位主簿大逆不道,应处以死刑。但虞诩坚决反对。他认为:主簿所诉是君父的冤情,上奏百次而到不了陛下跟前,这是有关部门的过失,不能因一时激愤之言,就杀了主簿。顺帝最终采纳了虞诩的建议,只将那位主簿打了一顿板子了事。到了永和元年(136年),虞诩升任尚书令。
故事感悟
在虞诩宦海浮沉的几十年中,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他不惧忤犯龙颜,不怕得罪权贵,虽几经贬黜、受刑而始终痴心不改,挽救了无数无辜之人。
我们敬慕虞诩这样刚强不屈、忠诚为国、严于律己的执法者!
史海撷英
虞诩初出茅庐
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羌人起兵,攻掠并凉,大将军邓骘认为军费太多,无法兼顾,想丢弃凉州,集中力量保守北边,于是便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与会的人也同意他的看法。
虞诩闻后,对李脩说:“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字,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食侵淫而无限极,弃之非计。”
李脩认为他言之有理,说:“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
虞诩说:“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荅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
李脩依议,召集四府会商后,布置安排,任命西州豪强为掾吏,任命长吏子弟为郎,以示安抚。
文苑拾萃
后汉纪
《后汉纪》是编年体的东汉史。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后汉纪》的作者袁宏(328—376),字彦伯,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幼年丧父,家中生活比较清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刻苦力学,终有所成,少年时代就以文思敏捷、文章华美而闻名于世。他曾做过桓温等人的幕僚,后来任东阳郡太守,49岁时死于任所。袁宏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著《后汉纪》、《三国名臣赞》现仍存世,《东征赋》、《咏史诗》、《竹林名士传》等都已失传。
《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袁宏所以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是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当年荀悦撰写《汉纪》的时候,只有《汉书》这一部已确立了权威地位的纪传体西汉史,他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就写成了卓有成就的新著作。袁宏著《后汉纪》的前后,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好多种,它们各有短长,袁宏所依据的资料要比荀悦繁富,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功力更比荀悦多一些。另外,在同类著作上,他有不少竞争对手,他必须在水平上超过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著作站住脚。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在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只有范晔所著《后汉书》和袁宏所著编年体《后汉纪》保存下来,说明这两部书确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