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24

第24章 杨翥让贤

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晏子

杨翥(1369—1453)明代官员。字仲举,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杨翥辄解馆舍让之,而自己教授他所。杨士奇心贤之,及贵,荐举杨翥经明行修。宣德时,授翰林检讨,历修撰。正统中诏为郕王朱祁钰府僚,为长史,王即帝位,拜礼部右侍郎,景泰三年晋礼部尚书,给禄致仕。享年85岁。

明代,杨翥曾在胥溪一带讲学,学生很多。杨士奇从庐陵(今江西吉安)来,遇到他后,说自己要找一个私塾老师的工作。杨翥发现杨士奇才学深厚,很有好感。他就告诉馆塾主人:“我还配不上在你家当老师,应当请我的老师来做老师。”然后就辞职离开。主人询问他所说的“老师”是谁,得知是杨士奇,于是聘请了后者。杨翥最初与杨士奇并无交情,自己家里也贫困,完全出于道义,把讲学的工作让给了杨士奇。

杨士奇很感激他,后在内阁任首席大学士时,推荐杨翥进翰林院。不久杨翥官拜礼部侍郎,又晋升为礼部尚书。

故事感悟

杨翥与杨士奇并没有太深的交情,因为杨士奇学识渊博,杨翥毅然辞去私塾老师职务,并推荐了杨士奇。所以,我们要学习杨翥这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谦恭礼让、实事求是地识别人才并推荐人才的高贵品质。

史海撷英

杨士奇“溺”令智昏

杨士奇被《明史》誉为“有大雅之明哲”的宰辅。他虽有识人之明,却独不识子。他晚年溺爱其子,莫知其恶,以致无意中充当了罪恶的保护伞,玷污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杨士奇在京城为官长达40余年,提拔官员数以百计,却没有提拔自己的儿子杨稷,也没有给他在京城谋个肥差,这一点做得极有正气,举国上下交口称赞。然而,儿子尽管没有做官,远居老家江西泰和县,却与一般平民百姓大不一样。不仅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挺滋润,而且身为宰相公子,自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只是这位官宦子弟不能约束自己,又加上没有父亲的监督,渐渐变得不安分起来。他仗着父亲的权势威望,胆大妄为,横行乡里,公然犯下了几宗人命案。后来,有人便将杨稷“暴横”乡里的实情告诉杨士奇,然而他并无责备之意。再加上杨稷巧言令色,一番作秀,杨士奇竟信以为真,还以为儿子受了天大的冤屈。亲子之爱人之常情,一旦越过道德法律底线,陷入溺爱的泥潭,爱到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程度,再明智的人也会变得昏聩糊涂。杨士奇成为一位糊涂父亲,正是“溺”令智昏的结果。

文苑拾萃

《明史》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顺治二年五月,清朝组织《明史》的纂修队伍。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明史》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学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唯《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