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年),天和(566—572年),建德(572年—578年),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封建政权中有作为的君王在国势危难时,多能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在战胜强敌,或统治稳固后,能继续保持勤俭之风的就极少了。如统一天下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以俭素著称的前秦苻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侈”。但也有的帝王在战胜敌国后,不奢不怠,愈加俭朴,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宇文邕是西魏大冢宰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明帝宇文毓在武成二年(560年)中毒后遗诏传位给他,他遂成为北周的第三任皇帝。起初,朝政大权都控制在太师、大冢宰宇文护手中,直到天和七年(572年)三月诛宇文护后,他才正式掌管国政。
宇文邕在执政之初就下诏:“顷兴造无度,征发不已,加以频岁师旅,农亩废业……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并开始毁撤一些过于奢华的宫殿,“幸道会苑,以上善殿壮丽,遂焚之”。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宇文邕经过数年苦战,终于平定北齐,统一了北方。北齐后期营造不停,各种建筑都“穷极工巧”。宇文邕在战事结束后,即下诏指出北齐统治者:“世纵淫风,事穷雕饰。或穿池运石,为山学海。或层台累构,概日凌云。以暴乱之心,极奢侈之事,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命令毁撤齐后主高纬经常游宴的东山、南园和三台,“瓦木诸物凡入用者,尽赐百姓”。当年四月,宇文邕自邺城(今河北临漳)回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将俘虏的北齐君臣向太庙举行献俘仪式。此时,宇文邕并未因消灭强敌而沉湎于胜利之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以身作则来纠正北齐后期的奢靡之风。五月,宇文邕下诏在农闲时毁撤宇文护专权时修筑的过于奢豪的露寝、会义、崇信、含仁、云和、思齐诸殿等,把毁撤下来的建筑材料都赐给贫民。并指出自己:“恶衣菲食,贵昭俭约,上栋下宇,土阶茅屋,犹恐居之者逸,作之者劳。”还特别提出:“兼东夏初平,民未见德,率先海内,宜自联始。”以后在修建宮殿时则要“务从卑朴”。在毁撤京师长安的部分宫殿后,宇文邕又下诏拆除并州(今山西太原)和邺城原北齐宫殿中过于奢华的建筑:“京师宫殿,己从撤毁,并、邺二所,华侈过度,诚复作之非我,岂容因而弗革。诸堂殿壮丽,井宜除荡,甍宇杂物,分赐穷民。三农之隙,别渐营构,止蔽风雨,务在卑狭。”将他所居住的宫殿“改为土阶三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建德六年十一月,宇文邕又改革了后宫体制,指出汉魏以来,后宫人数渐多,且宠幸过度。“选择遍于生民,命秩方于庶职,椒房丹地,有众如云。本由嗜欲之情,非关风化之义”。下诏:“后宫唯置妃二人,世妇三人,御妻三人,此外皆减之。”
司马光在叙述宇文邕下诏毁撤宫殿后指出:“周高祖(宇文邕死后庙号高祖)可谓善处胜矣!他人胜则益奢,高祖胜而愈俭。”对宇文邕的举动作了极高而又公正的评价。
故事感悟
宇文邕在战胜强敌之后,愈加俭朴,毁撤宫殿,减省后宫,“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中的最好典范。
史海撷英
武帝灭佛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周武帝建德年间,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北方佛教势力为此几乎禁绝。通过这次灭佛运动,社会经济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有利于当时政权的巩固。
文苑拾萃
左丞相
官名。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秦统一后,仍以丞相为百官之长,有两人时,分为左右,以右为上。西汉惠帝、高后时亦有左右丞相,文帝后只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也有左右丞相。唐武后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但不理政事,并不是宰相。天宝时仍恢复仆射原名。而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后亦复旧。南宋、元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都有左右丞相,为执政的真宰相。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500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