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04

第4章 品德出众(2)

1937年,即陈嘉庚企业停产收盘后3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支援祖国,南洋华侨联合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一致推选陈嘉庚担任总会主席,表明了炎黄子孙强烈的道义感和爱国心。

陈嘉庚被推举为全南洋华侨社会的最高领袖以后,领导各筹赈会,募捐并掌管了几万元的华侨义捐;吸引并组织了达11亿元的外汇,有利地支援了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

1940年3月,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回国到全国各地考察和慰问。在国内的所见所闻,使陈嘉庚对蒋介石政府感到很失望,对抗战的前途深感忧虑。不久,他几经周折来到延安。在延安的8天里,陈嘉庚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目睹了延安军民奋起抗战、保国卫民的场景,并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朴素诚恳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从此,陈嘉庚决心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与国民党的卖国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回到重庆后,在一次有包括新闻记者参加的几百人出席的讲演会上,陈嘉庚举出了他在延安时所看到的许多生动的事实,证明延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一派新气象。陈嘉庚的这篇演讲词在重庆轰动一时,对国民党人来说无疑是爆炸了一颗重型炸弹。许多有正义感的人听了陈嘉庚的演讲,仿佛在混浊的空气中吸到一股新鲜的空气,纷纷奔走相告,一时传遍重庆山城。

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就在这一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南侨日报》。这家报纸同国内的民主爱国运动相呼应,开辟了反对美蒋反动统治的第三条战线,即海外华侨保卫祖国民主和平运动的战线。

1949年,陈嘉庚应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委任他为中国华侨委员会主任。从此,他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回国定居,直到1961年因病逝世。

◎故事感悟

陈嘉庚具有卓越的远见和非凡的魄力,不论是创建实业,还是兴办教育;不论是组织南洋华侨为国赴难,还是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都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他“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他倾资兴学的钱财约等于现在的1亿美元。他办学的目的就是爱国救国,为此他表现出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儿子、爱国华侨的楷模。陈嘉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他的业绩永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陈嘉庚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的名字将与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先驱们一起永垂青史。

◎史海撷英

陈嘉庚投身政治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他在结识了孙中山之后,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文苑拾萃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在印尼避难期间所写的回忆录。陈嘉庚先生当时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详尽地描述了自己40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作出的贡献,并陈述了自己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的艰苦奋斗。《南侨回忆录》所记叙的事实正是对陈嘉庚先生的“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信念的历史印证。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寒者得衣,饥者得食,怨者得理,劳者得息,圣人之所期也。——《天则》

孙中山(1866—1925年),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号中山,生于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早年他入私塾读书,1878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到美国檀香山,就读于英美办的教会学校,开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开始形成“自由,平等,民族”思想的雏形,产生了改造祖国的强烈愿望。1883年,孙中山回国后,入香港拔萃书院、皇仁书院学习,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院学医;1887年1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于澳门、广州。这时,他已明确认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就积极宣传社会改革的进步思想。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革新政治主张,可是被拒绝了。上书的失败以及甲午海战的爆发,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和平方法,无可复疑”,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于危机之中。同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宣传和实践救国的主张。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机关,不久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10月因事败逃亡日本。此后,孙中山奔波于欧美、东南亚各地,他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和考察资本主义,先后在横滨、河内、旧金山等地建立兴中会分会。1899年11月,他被推举为兴中会总会长。1900年10月,孙中山派人在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国外开展革命活动。1905年,他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纲。随后,同盟会在国内外陆续设立分支机构,并创办机关报——《民报》。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07年至1911年间,他继续进行革命组织活动,并在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的基础上,又先后在两广、云南等地组织八次反清武装起义,为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被响应革命的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3月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1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由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取而代之。袁世凯恢复帝制不得人心,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因同盟会涣散无力,意见分歧而告失败。此后孙中山东渡日本,决定重整革命阵容。1914年7月,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次年12月,发表《讨袁宣言》,领导中华革命党在各地组织暴动,部署起义。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揭起护法旗帜,在大家的拥戴下,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的名义,率军与北洋军阀对抗。1918年,受桂系军阀排挤、要挟,孙中山再一次被迫辞职。

就在孙中山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如焚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他真诚地欢迎十月革命。1918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政纲。1920年,乘直皖战争之机,他命陈炯明驱逐在粤的桂系军阀,重返广州。第二年,组成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1922年6月,在陈炯明叛乱后退居上海,屡经失败的孙中山陷入了苦闷之中。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下决心改组国民党。

1922年9月,他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共同起草国民党改组计划;次年1月与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发表联合宣言,公开确立联俄联共政策,并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在1924年元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抛开党派不同的桎梏,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展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胸襟。同年11月,他应邀北上讨论国事,并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主张,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继续和帝国主义及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洋军阀作斗争。

1925年3月,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他在《国事遗嘱》中强调:“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故事感悟

一颗巨星陨落了,但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奋斗终生的丰功伟绩却光耀千古,永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所景仰。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当年他救中国的夙愿终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实现了。

◎史海撷英

临时组阁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出“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世凯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世凯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世凯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革命先驱李大钊

◎人生之短,犹如石火,迥然以过,惟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新论·惜时》

李大钊(1889—1927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少年时期,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当时的中国濒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李大钊幼年时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的痛心历史,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的种子,立下了报国之志。

在读中学时,李大钊常常和要好的同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读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为了寻求救国良策,1907年夏天,李大钊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六年期间,他广泛地接触了各种新思想,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立下了“矢志努力对民族解放事业”的雄心壮志,为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1913年上半年,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结业。结业前的寒暑假中,他到了北京。在那里他看到的和接触到的是政客们之间的互相倾轧,军阀们与外国侵略者的互相勾结。他非常气愤,在一个刊物上发表了《大哀篇》,哀叹祖国的命运:共和自是共和,人民又得到什么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