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瘗不贪功
◎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格言
魏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37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婴,魏武侯之子。
公叔瘗是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他领兵与韩、赵联军在浍水的北岸交战,魏国大胜。魏惠王得到捷报后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凯旋的将士。
接着,魏惠王奖赏主帅公叔瘗田地100万亩,公叔瘗再三谢绝说:“这次胜仗是全军将士奋战的结果。将士们团结一致、勇往直前,遇到气焰嚣张的强敌毫不畏惧、退缩,这全是将军吴起留下的好作风。战斗中遇上险阻就前往观察地形,明辨利害得失而采取决策,使全军战士不被敌军迷惑,这是巴宁、爨襄两位将领的功劳。事前有赏罚分明的法令,事后使百姓依令而行,这是大王执法严明的结果。遇见敌人,敲起战鼓指挥将士进攻而不敢倦怠,这才是我做的事啊。大王只赏赐我,这是为什么呢?您认为我有功劳,可我又有什么功劳呢?”
魏惠王听罢,说道:“说得好。”于是就找来吴起将军的后代,赏赐他们各10万亩田地,巴宁、爨襄两位将领各赏10万亩田地。
后来,魏惠王又说:“公叔瘗的确是位德行高尚的人啊!既为我战胜了强敌,又不忘记贤者的后代,也不埋没有才能的人的功绩。这样的人怎能不加倍赏赐呢?”
◎故事感悟
公叔瘗的那些话,勾勒出他宽厚淳朴的性格。宽厚待人表现的是一种雅量的气质、一种坦荡的襟怀、一种恬然的心境、一种高尚的人格、一种人性的升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传统美德。
◎史海撷英
公叔瘗荐才
公叔瘗病倒了,魏惠王亲自到他家中看望,并问及身后之事。公叔瘗向魏惠王举荐了自己的家臣公孙鞅,说他虽然年少,但“有奇才”,因此认为可以让此人主持魏国的国政。惠王不置可否。
随后,公叔瘗又屏去左右的人,单独向惠王进言说,如果魏惠王不想用公孙鞅的话,就一定要杀掉他,一定不能让他出境。因为他预感到,像公孙鞅这样的人才,如果被别国起用,对魏国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惠王走后,公叔瘗又马上派人找来公孙鞅,告诉他这件事的原委,说明自己极力推荐他继任相国,但惠王不答允。本着“先君后臣”的原则,公叔瘗才建议惠王杀掉他,因此让他赶快逃命。
丙吉与车夫
◎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
丙吉(?—前55年),字少卿。西汉政治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西汉汉宣帝在位期间,丙吉担任丞相职位。
丙吉有一个车夫,平时很喜欢喝酒。有一天,车夫驾车载着丙吉外出,由于又喝多了酒,就把秽物吐在了车上。主管便痛骂车夫,觉得车夫太没有规矩,并打算辞退他。
丙吉说:“因为喝醉酒就辞退他,那将来谁还乐意收留他呢?你不要生气,他只不过是把车子上的垫褥弄脏了而已。”就这样,车夫所幸没被辞退。
这个车夫的家是边疆一带的,因此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的紧急军务等。有一次在外出时,车夫正好看到驿站的兵士手持着红白相间、装有紧急公文的布囊奔驰而过。车夫就偷偷地跟在兵士的后面,终于探听到敌人已攻入了云中、代郡等地的消息。
车夫回来后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丙吉,并说:“恐怕敌军入侵的边郡那里,有些驻防官员年纪又老且生病,难以担当抵御入侵的大任。您最好先查看一下。”
丙吉认为车夫说的有道理,于是赶紧召集相关官吏,逐一审查边郡官员。还没等审查完,汉宣帝就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边疆的战事。丙吉对宣帝的问话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却由于仓促之间无法详知情况,被降职使用。忠于职守的丙吉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对此,丙吉非常感谢车夫的帮助。而车夫之所以会这样做,也都是因为丙吉对他的宽宏大量。
◎故事感悟
丙吉的真诚与宽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宽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自我帮助。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赐予自己幸福和快乐;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善,我们的心灵才会踏实和轻松。
◎史海撷英
丙吉问牛
有一次,丙吉在外出时遇到了一群人发生群斗,死伤的人都横陈在路上。丙吉见状却不闻不问,直接就过去了,掾史感到十分奇怪。
又走了一段路,丙吉遇到了一个人正在追赶牛,牛气喘急,吐出舌头。丙吉马上停下车子,让随从骑马过去问追牛走了几里了。
掾史觉得更加奇怪:丞相不问群斗而问追牛的事,太不恰当了。因此讥讽丙吉只顾牛不顾人。
丙吉回答说:“老百姓争斗,相互杀伤,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应当禁止、防备和追捕的事,我的职责是年终奏请实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不应该在路上过问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将会伤害全国百姓,因此才问这件事。”
听了这番话,掾史才心悦诚服,认为丙吉真是个注重大事的人。
◎文苑拾萃
咏史上·丙吉
(南宋)陈普
污茵驭吏习边方,阿保宫人畏霍光。
丞相马前人蹀血,病牛何足累阴阳。
宽厚待人的刘宽
◎君子爱人以德。——《礼记·檀弓上》
刘宽(生卒年不详),字文饶。东汉华阴人。汉桓帝时,征召刘宽授官尚书令,又升为南阳太守,推举掌理三郡。
东汉末年,有一个以宽厚待人而闻名的人,名叫刘宽。
有一天,刘宽驾着自己的牛车外出,牛车慢腾腾地向前行进着。突然,一个人跑过来拉住刘宽的牛车,说:“难怪我的牛找不到了,原来是你把我的牛用来拉车了。”
刘宽对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感到十分奇怪,心想:这么多年我都是用自己的这头牛拉车的,怎么现在这头牛成了他的了呢?任凭刘宽怎么解释,那个人一口咬定这头牛是他的。
刘宽转念一想,这个人丢了牛,现在又急着要用,看来与他争论是没用的。于是,刘宽只好暂时让这人把牛牵走了。
几天后,那个丢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将刘宽的牛送了回来,然后非常不好意思地向刘宽道歉,说:“真是对不起,是我误会了你,随你怎么处罚我都行啊。”
刘宽不但没有处罚这个人,还体谅地对他说:“同类动物本来就有长得相似的,有时候难免弄错。现在你很辛苦地把牛帮我送了回来,我还要谢谢你呢。”
刘宽升任太尉后,权势也大了。有一次,刘宽家中请客,便叫仆人到市上买酒。结果大家在家里坐着等啊等啊,也不见仆人把酒买回来。好久以后,仆人才喝得醉醺醺地跌跌撞撞地回来了。有个客人忍不住骂道:“这个畜牲养的,也太不像话了,应该好好地处罚他!”仆人吓得狼狈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刘宽便特意派人去看望这个仆人,怕他想不开而自杀,并对左右的人说:“他也是人啊,骂他‘畜牲养的’就太侮辱人了,我怕他受不了而寻短见。”
刘宽脾气一向和蔼,对家人和侍从也从不发脾气。他的夫人就故意想惹他发一次脾气,于是就在他穿好朝服准备上朝时,叫侍女捧一碗鸡汤给刘宽喝。当侍女把鸡汤端到他面前时,却故意失手,鸡汤全部洒在刘宽的朝服上。侍女赶快揩擦后,低头站在一旁,准备挨骂。只见刘宽不仅没生气,反而关切地问:“你的手有没有烫到啊?”
侍女很受感动,夫人也从此更加敬佩丈夫的涵养。
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故事感悟
刘宽所为,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钦敬。宽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这是做人的大度和涵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不仅体现着人性的仁爱,更体现着一种智慧的技巧。
◎史海撷英
忧心如醉
汉灵帝初年,拜刘宽为太中大夫。汉灵帝颇好学艺,每次召见刘宽,都会令刘宽讲经。刘宽便做出一副喝醉酒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
刘宽仰头回答说:“臣不敢醉,只是我的职位权重,责任重大,忧心如醉啊。”
灵帝听后,很是感慨。
◎文苑拾萃
刘宽陵墓
刘宽陵墓又称济北王墓,1995年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双乳山村。
整个陵墓规模宏大,保存得也比较完整,棺椁未经扰乱,位置迹象清晰,为考古学家全面深入地了解棺椁制度提供了丰富准确的资料和依据。墓葬中相继出土了铜器、玉器、车马器具等2400余件,在我国已发掘的历代岩石墓中是很罕见的。
1996年,刘宽墓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心底无私天地宽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格言
王充(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30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交朋友时很注意选择,他所结交的朋友,不管是地位低下的还是年纪很小的,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同于世俗,王充就一定同他们亲近。
王充尤其喜欢跟才能出众的朋友和高雅的人士来往,而不爱广交庸俗之辈。因此,一些庸俗之辈就抓住他的微小过失写匿名帖来陷害他,但他始终不去辩白,也不因此而责怪、怨恨那些人。
有的人说:“你有很好的才干和奇妙的文章,又是无罪而受陷害,为什么不申辩呢?西汉的羊胜之流,摇唇鼓舌,肆意诽谤,把邹阳下了狱,邹阳上书申辩,结果获得了释放。如果你有完美的品行,那就不应被人损害;既然能替自己申辩,那就更不应该被人冤枉。”
王充回答说:“不清洁的东西不会被尘土污染,人站得不高不会被人危害,面积不宽广就不会被削减,装得不满就不会被损耗。小人们就爱这样多嘴多舌,正直的人被陷害,大概也就理所当然了。喜欢升官发财的人才自我表白,害怕丢官的人才自我申辩。我既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怕丢官,所以才默不作声。”
◎故事感悟
宽容是一种胸怀。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们应该也像王充一样,做人宽厚正直、心中坦荡无私。
◎史海撷英
王充“天自然无为”的思想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天与地都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与事物的生成都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还认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通过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界的事物并非上天有意安排,天也不是什么有意志能够降福降祸的神。
◎文苑拾萃
《论衡》
《论衡》一书为东汉时期的王充所作,约成书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得十分广泛,甚至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此时的儒家思想被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一些谶纬学说,从而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王充所作的《论衡》一书,就是批判当时的儒术与神秘主义的谶纬学说。《论衡》当中详细地解释了世俗之疑,辨照了是非道理,即以“实”为根据,批判虚妄之言,其目的就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论衡》也是一部不朽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郭林宗与人为善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格言
郭泰(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大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他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为“介休三贤”。
郭林宗,原名郭泰,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享有盛名的官员。郭林宗曾经为朝廷选拔了许多有用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大臣们的称赞,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不是为官的声名,而是他与人为善、心地仁厚的高尚品德。
郭林宗有一位同乡,名叫贾淑。这个人虽然出身于仕宦人家,性情却很凶狠,邻里都厌恶他。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后,贾淑赶来吊唁。过了一会儿,巨鹿人孙威直也到了。孙威直认为,像郭林宗这样贤德的人不应当接纳贾淑这样的恶人,心里有些埋怨,还没进门就离开了。
郭林宗忙追上去向孙威直表示歉意,说:“贾淑过去确实凶狠,可是现在他已洗心革面改恶从善了。孔子并不因为同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交谈就拒绝与他们来往,因此我赞许贾淑今天的进步,而不去计较他往日的过失。如果因为一个人曾经作恶就再也不对他加以理会和激励、劝导,那不是等于怂恿他继续作恶吗?我们都应该主动接近和帮助他才是啊!”
孙威直听了这番话,对郭林宗宽阔、仁厚的胸襟更为叹服了,他捋捋胡须,低头笑了笑,拍着郭林宗的肩膀,很是赞成。
贾淑听到了这番话,改过自新,终于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后来,同乡有难,贾淑总是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同乡人的称赞。
郭林宗对不熟识的异乡人也是倾力帮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左留是陈留地方的人,他曾经是郡学里的儒生,因为过失而被斥退。从此,左留对郡学里的教师以及生员都怀恨在心,认为他们有的陷害自己,有的不顾同门情谊不肯保全自己,因此总想寻找机会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