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前来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便下诏书说:晋王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自然也会假意推让一番。这时,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便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的帝位,封曹奂为陈留王。
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晋王司马炎便成为历史上的晋武帝。
◎文苑拾萃
遗临平监吏
(西晋)朱冲
三千里外布干戈,果得鲸鲵入网罗。
今日宝刀无杀气,只缘君处受恩多。
唐太宗以民为重
◎仁义者,治之本也。——《淮南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649年在位,年号贞观。
627年,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当时的唐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建立的。连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黄河以北许多地方,旷野千里不见人烟;江淮之间,田地里到处长满野草;全国人口只有三百万户,只及隋朝极盛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庞大的军队,众多的官员,只能靠苛捐杂税维持。老百姓受不了,只好弃地逃亡,流浪他乡。土地荒芜太多,又造成了粮食奇缺,长安粮价最贵时,一匹绢才能换到一斗米。
李世民刚从乱世经历过,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对大臣们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靠剥削百姓来侍奉君主,等于割自己的肉充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自己造成的,人君贪欲太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多加税收,税收加重了百姓就愁苦,百姓愁苦了国家就危险。”“治国好比种树,树根牢固,树叶就茂盛了。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吸取大臣魏征与民“安静”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措施:
第一是减轻赋税,对山东等一些受灾严重的地方,甚至免税一年。个别地区,他还安排救济饥民。
第二是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
第三是想方设法增加人口。他派使者与突厥谈判,让其归还掳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下令放逐长期被关在宫中伺候皇上的宫女三千人。另外,还规定凡是到了一定年龄未成家的男女青年,由州、县官帮助他们及时结婚。
第四是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住在前朝留下来的旧宫殿里,不大兴土木。
第五是认真贯彻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规定每个丁男应有田30亩,努力使老百姓有田种、有饭吃。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李世民不仅委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亲自在宫廷后面开垦了几亩地,带头种庄稼。长孙皇后也组织后宫的妃子、宫女等,学着农村妇女的样子养起蚕来。他们的行动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有一次,李世民对即将分赴各地“劝农”的使者说:“朕才刚刚试种了几亩地,就感到很劳累了。农夫要耕种几十亩的田地,而且终年不息,肯定就更加辛苦了。所以你们到州县后,一定要亲自到田头垅间去看看,不要叫人迎送。如果送往迎来,误了农时,劝农的目的就达不到啊。”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如果没有亲身的劳动实践,是根本说不出这番话的。
由于李世民采取了诸多发展生产、有利于百姓的措施,加之本人也能以身示范、以民为重,爱护百姓,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才渐渐复苏起来,政治、经济、文化等也都日渐兴盛,这就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
◎故事感悟
李世民在当政时能时时处处想到百姓的利益,想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位封建帝王,能心为百姓想,利为百姓谋,处处宽以待人,确实是难能可贵。
◎史海撷英
唐太宗的廉政建设
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倡导廉政、节俭、朴素,在廉政建设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李世民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当上皇帝后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了一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统治制度,重视地方长官的选举。当时,朝廷中有不少卿相都是家境清贫,如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人;再加上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与行政监督作用,都及时预防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因此,当时的官员都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李世民自己平时也很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因此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朴素求实的作风。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京官外巡回京时,他都会先问及此事,了解情况。
◎文苑拾萃
元 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郭子仪李光弼团结对敌
◎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宋史·范缜传》
郭子仪(697—781年),又称郭令公,祖籍山西汾阳,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将领,平定安史之乱与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王。
李光弼(708—764年),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唐朝玄宗时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有两位杰出的部将,一个名叫郭子仪,一个名叫李光弼。可是,两人之间因为有些私人恩怨,平时都互不讲话。即便是在路上相遇,也总是互相回避。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带头叛乱。为了平息叛乱,唐玄宗提拔郭子仪继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敌军。这样一来,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下属。郭子仪想,平时两人关系不好,互相心里都有些埋怨,这样肯定会影响合作。因此,心里感到很不安。
这时,玄宗又传来旨意,命令郭子仪即日率部出征。而此时的李光弼对自己的处境也很担心,怕郭子仪会寻机报复自己。
无奈之下,李光弼只好硬着头皮找到郭子仪,向郭子仪主动认错,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样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还没等李光弼的话说完,郭子仪就赶忙离开座位,起身抱住李光弼,满眼含泪地说:“李将军,现在是什么时候,国家危急,百姓遭难,正需要我们一起去效力,特别需要你这样的人才,难道我们还能像过去那样鼠肚鸡肠,计较个人恩怨吗?”
说完,郭子仪将李光弼扶到座位上,边为他斟茶边说,其实过去都是自己不好,不应该太在意一些私人的恩怨,并表示今后一定要主动搞好团结,彼此互相帮助。
看到郭子仪如此心怀坦荡,不计个人私怨,李光弼的心里也十分感动,当下就与郭子仪对拜了几拜,然后带兵请战。从此,二人将帅协同,在平息叛乱中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故事感悟
郭子仪与李光弼之间,由于长期不和,因此难免互相怨怼,但在国家危难之时,郭李二人抛去私人恩怨、不计前嫌,携起手来共同对敌,足以显现他们的宽宏度量,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郭子仪平叛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便调集各路兵马,继续讨伐安史集团。河西节度使李嗣业、安西行军司李栖筠等相继发兵,郭子仪也率五万兵马自河北出发。
唐肃宗又派人去回纥、西域请兵,并与回纥约定:收复长安之日,子女玉帛皆归回纥。这就为回纥后来烧杀抢掠提供了口实。但不管怎么讲,此时唐肃宗的讨叛部队开始强盛起来了。
然而,唐肃宗既没有经略天下的本事,也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收复长安之前,谋士李泌就建议派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让郭子仪自冯如出河东,肃宗率兵据扶风,牵制各路叛军,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再派建宁王率军由长城与李光弼南北夹击,先捣毁安史集团的巢穴,再调集大军四合而攻之,这样便能彻底平定安史叛军。
对这样一条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力案,李亨并没有接纳,反而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听信宰相房琯的妄言,让他统帅军队去收复长安。结果唐军一败涂地。
后来,由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拥有重兵的史思明驻范阳,不听调遣,安史集团出现分裂,郭子仪这才有机会率军终于攻克了居于两京之间的河东郡,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李亨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在回纥派来的大军支持下,郭子仪等人终于收复了洛阳和长安。
◎文苑拾萃
救时宰相
唐朝的开元盛世时期,贤相姚崇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入相后,姚崇就下令追查为逃避赋役而出家做和尚的富户,一次就查出1200多人,并勒令还俗。
此外,姚崇对开元盛世还做了一个大贡献,那就是解决了开元初年在黄河两岸连年发生的蝗灾。当时,人们对蝗灾并没有太好的整治办法,再加上捕杀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惨景,以至物价飞涨,民心不稳,政局动荡。姚崇经过仔细调查后,立即建议奖励治蝗,下令加大捕杀蝗虫的力度。结果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
姚崇办事干练是出名的。有一次,姚崇因家事请了十天假,结果朝廷的公事积压了一大堆。过了十天后,姚崇回来处理公务,没花多少时间就把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姚崇自己也有点儿得意,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
官员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张知常为人宽厚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
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宋朝人张知常德才兼备,广受人们尊敬。
张知常幼年时期就有着十分广阔的胸襟。当他还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回家里托人捎了几两金子给他,和他同一学舍的书生趁他外出之机,撬开他的书箱把金子偷走了。学官召集了全馆舍的书生进行搜查,最后找到了金子。谁知张知常却不肯认领,还一口咬定:“那金子不是我丢失的。”学官感到很不理解,只好把金子还给了偷盗的书生,然后把张知常单独叫到外面问话。
学官好奇地问道:“金子的数目明明和你丢失的相符,那偷盗的书生表情相当不自然,这不正好证明金子是他偷的吗?为什么你不肯指认呢?”
张知常低头不语,于是学官继续说道:“你一定是有什么顾虑才不肯承认金子是你的。如果信任我的话,不妨在这里说出来,我保证金子的事到此为止,从此不再追究,怎样?”张知常这才缓缓说道:“听说与我同舍的书生,他父亲最近病得十分严重,需要钱买药治疗,我本来是准备周济一下他的。现在为了他的名声,我决定隐瞒此事,请学官成全!”学官听到这番话,觉得非常欣慰。他赞赏地拍拍张知常的肩,由衷地说:“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同舍的那个书生也被张知常不认失金的行为所打动,等到夜晚,满脸羞愧地将金子笼在袖子里归还于他。张知常知道这个书生贫困,就拿出一半金子送给了这个书生。
后来,张知常做了大官,成为当地一位仁厚德高的长者。他无论办案或处事总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替他人着想,并常常教育家里人时刻注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百姓。至于有人损害到他的利益,他却全然不在意,总是能够宽恕别人的过失。
有一天,张知常从外边办完公务回来,路过自己的私宅时,见栗园中有人正在树上偷摘栗子。张知常连忙勒往马,掉头绕道十三四里路回到家中。家里人询问他怎么回来得比平常晚,他于是将经过告诉了妻子:“假使我经过那里,偷栗的人看见我,一定会受惊掉到地上,不死也会跌成重伤。现在随他去摘,能损失多少呢?”旁人听闻此事,都很佩服张知常的宽厚品格。
◎故事感悟
张知常为人宽厚,最终换来了众人的尊敬。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厚待人,可以说是立身之本,对同事、对领导、对下属,厚德意味着谅解、体贴、信任、爱护。
◎史海撷英
宋真宗逸事
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时,告诉曹利用:“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
寇准知道这件事后,指着曹利用大声说:“如果超过30万两,你就提人头来见我!”
最后,经过曹利用的再三讨价还价,以白银10万两、绢帛20万订立了澶渊之盟。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宋真宗急问金额多少,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了三根指头。宋真宗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而说:“太多了!”
过了一会儿,真宗又安慰曹利用道:“金额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其实是30万两时,简直是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文苑拾萃
励学篇
(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