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07

第7章 宽宏之心显度量(1)

齐桓公拜仇人为相

◎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荀子·非十二子》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城县)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公元前686年,齐国爆发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另一个名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谋士,公子纠的谋士是管仲,公子小白的谋士是他的家臣鲍叔牙。两位公子闻知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着赶回去继承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准备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这时,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要是他先回到齐国就麻烦了,我要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截杀他。”

管仲的推测很准确,此时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公子小白正好遇到了管仲。管仲拈弓搭箭就向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倒了下去。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了,这下不会再有人与公子纠争夺君位了,所以就不紧不慢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可是事实却让管仲做梦也没有预料到,他并没有射中公子小白,射中的只是小白的带钩。小白应声倒下,正是他迷惑管仲的计策。等管仲将公子纠护送到齐国时,小白和鲍叔牙早已从小道赶到了国都临淄。公子小白已经即位当上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拜自己的谋臣鲍叔牙为相,同时照会鲁国,引渡管仲到齐国治罪,以报射杀自己的一箭之仇。然而鲍叔牙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必须重用管仲,所以对管仲不但不能治罪,还要请来为相。

齐桓公很气愤地说:“管仲用箭射杀我,我与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怎么还能重用他,拜他为相呢?”

鲍叔牙回答说:“那个时候都是各为其主,他拿箭射你,其实也正表明他对公子纠的忠心。主公如果要成就大事,为何不能将这些私仇旧怨一笔勾销呢?”

接着,鲍叔牙又诚恳地对桓公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对人民宽厚仁爱,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不丧失国家主权,我不如他;团结人民,并使他们心悦诚服,我不如他;根据礼义原则制定政策,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遵守,我不如他;临阵指挥,使将士勇往直前,我不如他。因此,为了齐国的强盛,应该让管仲为相,我宁愿做副相。”

齐桓公听到这里,茅塞顿开,连忙对鲍叔牙说:“那就依您的意见吧,请管仲来齐国任相!”

为了欢迎管仲,齐桓公不仅用沐浴三次、洒香水三遍的隆重礼节,还出城来到郊外亲自迎接。齐桓公立即任命管仲为正相,鲍叔牙为副相,在以后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对管仲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并亲切地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见齐桓公不计旧仇,宽厚待己,便竭忠尽智,帮助齐桓公完善国家管理制度,对内重视发展经济,充盈国力;对外修睦诸侯,共御强敌。很快,齐国国势日强,齐桓公成了诸侯国的盟主。

齐桓公能拜仇人为相,充分表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孔子对其十分佩服,他称赞桓公说:“齐桓公尊重贤才。为了治理天下,竟能做到拜仇人为宰相,将国家大事托付给管仲,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

◎故事感悟

有无气量,不仅是一个人的气魄、眼力、人格的表现,而且常常是一个人能否办成大事的关键因素。如果齐桓公没有气量,睚眦必报,日后显赫的功绩就会成镜花水月了。

◎史海撷英

齐桓公晚年悲剧

齐桓公晚年时期,易牙以厨艺服侍齐桓公。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只有蒸婴儿肉还没尝过呀。”于是,易牙就杀掉自己的长子,蒸了肉献给齐桓公吃。

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

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您的。”

桓公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桓公再说:“竖刁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把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忠告,重用以上三人,结果导致三人专权。

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十年冬十月七日,齐桓公被饿死。五公子根本不顾齐桓公的死活,而是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整整放了六十七天,“身死不葬,虫流出户”。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将齐桓公收殓。

◎文苑拾萃

咏齐桓公

佚 名

不计前嫌用管仲,尊王攘夷齐桓公。

春秋五霸开先河,老马识途沙漠行。

多年征战德为重,解危济困传美名。

但惜临老宠奸佞,身死难葬遗话柄。

晋文公化难宽心怀

◎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宋书·郑鲜之传》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姬姓,晋氏,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子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重耳的父亲是晋献公,公子重耳、太子申生、公子夷吾都是献公的儿子。献公的夫人中有位叫骊姬的,生了个儿子叫奚齐。

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就设计把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调出守边。后来,骊姬又在太子申生献给献公的酒肉里放了毒,嫁祸于申生,逼得申生自杀了。然后又派人去杀重耳和夷吾。

41岁的重耳为了活命,赶忙与一些大臣出逃,先后到过翟、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那时的重耳犹如丧家之犬,有时候走投无路,有时候食不果腹,介子推就是那时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的。在楚国,楚成王招待得好,成王问他日后拿什么相谢。重耳说,日后如两国交兵,晋国领兵的如果是我,我就首先退避三舍(90里),后来这话也兑现了。

重耳逃亡的最后一站是秦国,是秦穆公派人从楚国接出来的。

重耳逃亡后,骊姬让奚齐当了国君,但奚齐很快被一些大臣谋杀了。骊姬又立她妹妹的儿子卓子,又被谋杀了,她自己也投水自尽了。于是,夷吾便当了国君(晋惠公)。

晋惠公贪残好杀,轻诺寡信,忘恩负义,其表现是:凡被怀疑与重耳等公子有关系的大臣皆遭杀戮;为抢君位,曾答应割五城给帮助过他的秦国做酬谢,后来却翻脸不认账;这也罢了,有一年晋国大旱,秦穆公不计前嫌,借给他粮食让百姓度灾荒,可是第二年秦国大旱,向他借粮他却不借。晋惠公在国内国外都没有人缘。

后来,秦穆公得知重耳在楚国,便派人把他接到秦国。在秦穆公和晋国国内一些大臣的帮助下,只做了几天国君的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圉被赶下台(出奔高梁),重耳于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这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重耳刚当国君不几天,大夫狐偃就领了一个叫勃鞮的人来要向他告密。

原来,晋惠公在位时,怕重耳回来夺他的位子,曾派勃鞮去刺杀重耳。而这个勃鞮还十分卖力,比计划提前一天赶到重耳那里,并且一刀断了重耳的衣袖。要不是重耳溜得快,早就没命了。

想到这些往事,重耳生气地对手下说:“告诉他,我没有找他算账就算便宜他了,他有什么脸来见我。”

话传出去后,勃鞮笑了:“我还以为主公在外奔波了19年,应该熟知世情了。没想到还是老样子,告诉他不要后悔。”

重耳听到这话,仔细一想,从前是各为其主,如今我当了国君,他要效忠我,应该让他尽这份心,可不能意气用事。

“叫他进来。”重耳吩咐道。

果然是个重要情报。

原来,重耳做国君之前,很得惠公和怀公信任的两个大夫吕省和御芮一直想除掉重耳,只是因为秦穆公派大兵送重耳回国。二人自知不是秦军的对手,才暂时投降了。现在秦军已回国,二人考虑重耳终究是他们的威胁,于是就联络勃鞮要发动叛乱,杀死文公另立新君。

勃鞮觉得过去杀重耳是为国君做事,现在重耳做了国君,把他杀了就等于弑君,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就跑来报告了重耳。

晋文公于危急关头得了消息,赶忙称病不朝,逃到秦国避难。这边安排了心腹大臣对付吕、御二人。结果吕、御二人虽然叛乱了,但晋文公却躲得远远的,毫发无损,吕、御二人被一网打尽。

事情安定下来后,晋文公回国继续做他的国君,并且学习齐桓公的风格,成就了春秋霸主的事业。

◎故事感悟

有些气量不足的君主一旦登上高位后,耻于提起这些有辱其威望和名声的往事。但如果晋文公不是一个气量大的人,他就不能得到如此重要的情报。他用宽宏的气量,成就了一番伟业。

◎史海撷英

晋文公退避三舍

重耳在楚国避难时,有一次,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

忽然,楚王问重耳说:“有一天如果你回晋国当上国君,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回答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应有尽有;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的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谦虚了,话虽这么说,可你总该对我有一些表示吧?”

重耳笑了笑,回答说:“要是托您的福,我真的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国势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率领的军队与楚国子玉率领的军队相遇。晋文公为了实践当年自己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退后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是害怕自己,马上对其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终胜利。

◎文苑拾萃

黍 苗

(春秋)重耳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楚庄王绝缨宥臣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

春秋战国时,晋、楚交战,楚国打了一个大胜仗。班师回朝后,楚庄王非常高兴,便命令在后宫摆酒设宴,犒赏打仗有功的将领们。

这一天,后宫大厅里张灯结彩,笙箫齐奏,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楚庄王兴致勃勃,诸位将领更是高兴万分,君臣同庆,开怀畅饮。他们从中午一直饮到晚上,上灯时分,大家都已醉意醺醺,楚庄王似觉余兴未尽,命爱妃亲自出来敬酒。

这位爱妃是一位绝色的美人,目如秋水,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腰似杨柳。当她羞答答地敬到一位年轻的将军面前时,突然一阵风起,吹熄了所有的灯盏,大厅里顿时漆黑一团。这位将军酒意正浓,又见妃子实在太美了,竟忍不住伸手捏了一下美妃的皓腕。美妃恨他无礼,顺手拔下了他的帽缨,向楚庄王哭诉去了。

调戏大王的爱妃,这还了得!是要治死罪的。

爱妃满以为大王听完哭诉后会勃然大怒,那位将军更是恐惧万分。谁知,庄王听后思索了片刻,竟下令暂缓点灯,并让大家都把帽缨摘下。等到灯烛重新点亮时,全场将领的帽缨都没有了,刚才那事也无从知道究竟是哪位将军干的。

楚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春秋时代礼节规定:“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这次楚庄王特别高兴,竟打破常规,要他们从午饮到晚,当然每人所饮早已不止三爵了。楚庄王知道酒能乱性,且大家都在兴头上,所以不肯追究。由此看来,楚庄王如此宽厚通情,后来成为中原霸王,也属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