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13

第13章 师恩、亲恩当回报(6)

前妻长子程兴“遇疾困笃”,穆姜“恻隐自然”,亲自调药喂饭,“恩情笃密”。程兴病好后,把三个弟弟喊到跟前,对他们说:“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于是带领三个弟弟到南郑监狱,陈述继母的如海深情,诉说自己不可原谅的罪过,“乞就刑辟”。县里把他们的情况上报给郡里,郡守表彰了他们的继母,蠲免一家人的徭役,把四人遣回,允许他们修心革面,悔过自新。这四个人心怀继母的恩情,“训导愈明”,后来都成为忠孝双全的良士。

◎故事感悟

中矩子认为李穆姜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而对母亲“憎毁日积”,但在其继母对他及他兄弟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渐渐体会出人间真情,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固而深表悔恨,于是带领三个弟弟自投监狱,以表改正错误的决心。后由于他们修心革面,悔过自新,并能聆听继母的教训,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良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间还有真情在,浪子回头金不换。

◎史海撷英

知人不疑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冬天,讨逆将军孙策进攻扬州刺史刘繇设在牛渚的营寨,缴获大批粮草和兵器。接着,又连克梅陵、湖熟、江乘,直逼刘繇据守的曲阿。正在这时,刘繇的同乡太史慈(字子义)来到曲阿,有人劝刘繇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刘繇没有同意。他只派太史慈去侦察敌情。一天,太史慈带着一个骑兵外出,在神亭与孙策突然相遇。当时,孙策身边有13名骑兵,都是当年跟随长沙太守孙坚南征北战的将士。太史慈毫无惧色,与孙策交战。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夺得太史慈脖子后面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两人正打得难解难分时,两军的骑兵分别赶到,于是两个人散开。

刘繇被孙策击败后,太史慈逃到芜湖地区的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后来,孙策率军讨伐太史慈,将他生擒。太史慈被押上来,孙策上前为他解开绳索,握着他的手,满怀深情地说:“子义还记得咱们在神亭相遇时的情景吗?如果子义那时捉到我,会怎么样?”

太史慈摇摇头,坦率地说:“不知道。”

孙策哈哈大笑,说:“如今我要和子义一同建功立业。听说子义有胆有识,为人忠勇,只可惜没有遇上明主。我是子义的知己,子义用不着担心前程。”

孙策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

正在这时,刘繇在豫章去世,他的部下还有1万多人,打算推举豫章太守华歆(字子鱼)为首领,但华歆坚决不肯接受,这些人无所归依。孙策听说后,便派太史慈前去安抚。他对太史慈说:“现在刘州牧的儿子还在豫章,请子义代我前去慰问。他的部下愿意来的就随子义一同来,不愿来的也加以安抚。子义顺便观察一下华子鱼治理郡务的能力。子义需要带多少兵马,可以自行安排。”

太史慈感激地说:“我曾经犯下不赦之罪,将军对我宽宏大量,恩重如山,我一定以死相报。现在双方并没有交战,不宜多带人马,随身带几十个人就够了。”

太史慈退下后,孙策左右的人担心地说:“太史慈一定会向北逃走,不再回来。”

孙策微微一笑,说:“子义舍弃我,还能去追随谁?”

临别时,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饯行。他握着太史慈的手腕,依依不舍地问:“什么时候再相见?”

太史慈回答说:“不过60天。”

太史慈走后,将领们仍然议论纷纷,认为派他去是放虎归山。孙策解释说:“你们不要再议论,我已考虑周全。子义不是反复无常的人。他以道义为重,一诺千金,一旦视为知己,生死不会相负。你们不必忧虑。”

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返,他向孙策禀报说:“华子鱼果然盛名在外,但缺乏谋略,不擅长处理政务,仅能自保。”

孙策听后拍掌大笑,于是产生兼并豫章郡的想法。

◎文苑拾萃

功名在我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冬天,殄寇将军孙策在江东创建基业。他任命广陵人张纮为正议校尉,彭城人张昭(字子布)为长史,经常让他们一个人留守,一个人跟随自己出征。

孙策以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对待张昭,行政与军务大事全都委托他处理。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江东的政绩都归功于张昭。他想把书信藏起来,但又担心别人说他有隐私,说出来又觉得不合适,为此进退两难,惶恐不安。孙策知道后,高兴地说:“从前管仲在齐国为相,大小事都由他做主,而齐桓公终于成为五霸之首。如今,张子布为人贤明,我能任用他,最后的功名还不都是属于我吗?”

张昭这才放下心,尽心竭力地辅佐孙策。

花木兰从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花木兰(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花木兰受中国人尊敬,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有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自从晋朝南移以后,北方的文学活动就很少了。但是民间文学中仍然有不少好作品,像有名的民歌《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木兰辞》。这首长诗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姓花。她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一家五口人过着小康生活。木兰没上过学,跟着父亲学习写字、读书,平日在家织布、做饭、洗衣、喂猪,样样都做得又快又好。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木兰正在家里织布,突然,衙门里的差役送来征兵的军贴,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父亲已经年过半百,怎能去从军打仗?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怎么办?木兰愁得连布也没心思织,饭也吃不下了。她想,要是有个人能代替父亲去从军,那该多好啊。谁能代替父亲呢?看来只有自己。可是女子怎么能从军呢?招兵的怎么会收留一个女孩子呢?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女扮男装。

木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怕女儿受不了行军作战之苦,舍不得她走,可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同意了。

那时候,从军作战,战马和武器都得由战士自备。木兰用平日积蓄下来的钱买了一匹骏马,配了马鞍、脚镫等用具,又买了几件合手的武器,然后女扮男装,拜别父母、弟妹,上路从军去了。

木兰刚入伍,队伍就火速地向北方边境开去。她早上离开家,晚上就来到黄河边上;早上离开黄河边,晚上就到了黑山头。晚上宿营,夜静更深,木兰只听到黄河里的哗哗流水声,只听到塞外敌骑的嘶鸣声。可再也听不到父母呼唤她的声音了。但是木兰并不伤感,她只想到应当怎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行军作战十分艰苦。战士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勇敢粗犷,有的机灵细心。木兰害怕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看穿,处处都得加倍小心。白天行军,一天要走100多里路,她紧紧跟上,从不掉队。夜晚宿营,她和衣而卧,从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冲杀在前,从不表示懦弱。

从军12年,木兰参加过许多次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同伴见了她,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赞扬她是个有志气有本领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队伍凯旋归来。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根据功劳大小给予赏赐;有的升了官,有的得到了珍宝财物。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愿意要财物,她希望得到一匹能够远行的骆驼,好让她赶快回到家乡。皇帝满足了木兰的要求,并且指派木兰的同伴护送她回家。

木兰将要胜利归来的消息传到她的家乡。她的父母听说了非常欢喜,老俩口急忙互相搀扶着,赶到城外去迎接;妹妹听说了,立即梳妆打扮,烧好开水沏好茶;弟弟听说了,赶紧磨快了刀,杀猪宰羊,准备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木兰回到自己房里,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贴上花黄(古代妇女的装饰品),然后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一身女装,都万分惊奇,没想到自己的战友竟是一位巾帼英雄。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跟木兰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子啊!”

◎故事感悟

《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脍炙人口的一首叙事长诗。诗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叫花木兰的姑娘为了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但敬佩花木兰的勇气,同时也被她的孝心所感动。这个故事说明北魏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妇女比较坚强,封建思想比较少,思想较为解放,因此知恩报双亲女扮男装的不只一例,令我们佩服!

◎史海撷英

炊饭与人

齐明帝萧鸾能够顺利地废黜齐郁林王萧昭业,得力于当时的卫尉萧谌(字彦孚),因此,萧鸾许诺把扬州刺史这个肥缺给萧谌。然而,事后他却让萧谌做领军将军和南徐州刺史。萧谌内心颇为不满,对人发牢骚说:“唉,眼瞅着饭做熟了,却推给别人吃了。”话传到萧鸾耳朵里,他不免对萧谌产生忌恨。由于萧谌的哥哥萧诞和弟弟萧诔正率兵抗击北魏,他只好隐忍不发。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六月二十五日,他请萧谌和尚书令王晏等几个人在华林园游乐宴饮,他们喝得尽兴,玩得痛快。酒宴结束后,众人纷纷告辞。萧鸾冲着萧谌把手一招:“彦孚,你留一留。”

萧谌见萧鸾满面春风,心里毫无警觉。他陪着萧鸾聊了一会儿天,才起身走了。当他走到华林阁时,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卫兵蜂拥而上,把他捆了起来。

“你们要干什么?”萧谌拼命挣扎。

萧鸾的侍从莫智明说:“萧领军,我们是奉旨行事,请原谅!”

“我没罪!你们问问陛下,没有我,陛下能有今天吗?”

“说得一点儿不假,所以你们兄弟三人都封了爵位,有两个还当上刺史。朝廷对你的报答无以复加,可你竟然心怀不满,说什么‘眼瞅着饭做熟了,却推给别人吃了’。叛逆之心,昭然若揭。现在特赐你一死。”

说罢,就把萧谌杀了。他的弟弟萧诔也被处死。萧鸾又派黄门侍郎萧衍做司州别驾,率兵前往司州拘捕萧谌的哥哥、司州刺史萧诞,并就地正法。

◎文苑拾萃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陆棻诵诗救父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陆葇(1630—1699),原名世枋,字次友、义山,号雅坪,浙江平湖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年70岁。

明朝末年,清军南下攻打平湖,平湖军民奋勇抵抗,结果因寡不敌众,城池被清军攻陷,明军很多将士阵亡,也有一部分兵士被清军俘虏。这些被俘的明军士兵被押解到一所寺院里,由一队全副武装的清兵监押起来。寺院守卫很严,内外布满岗哨,杀气腾腾,平民百姓谁也不敢靠近。

第二天一早,寺院前来了个五六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进寺院,说是要见他父亲,守卫的士兵把他抓起来带来见将军。那位将军样子倒没有士兵那样凶,他见抓来的是一个小孩子,而且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挺可爱的,就和颜悦色地问他叫什么名字,又问他为什么要闯军营,孩子说他叫陆棻,父亲是守卫平湖城的明朝兵士,现在被监押在寺院里,他是来探望父亲的,还说他愿以身代父在寺院里被监管,只求将军能释放他的父亲。将军见陆棻口齿伶俐,就问他读过书没有,陆棻说读过。于是将军提起笔来在自己手上写了两行诗,然后伸出手掌让他看,还对他说:“这首诗你如果能读下来我就放了你的父亲。”陆棻毫不犹豫地朗诵道:“收兵四解降王缚,教子三升上将台。”朗诵完之后还解释说这是宋朝人当时赠给曹武惠王的诗,称赞他用兵如神而不乱杀无辜。陆棻解释完后又对那位将军说:“将军你如果能不嗜杀俘虏,你也与曹武惠王一样会受到百姓的赞扬。”将军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当场释放了他的父亲,让他们父子团聚。

后来战事结束,将军北归时就把陆棻带在身边。他对陆棻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还请当地最有名望的学者做老师,以后又把他送到京师太学学习。陆葇没有辜负这位将军的期望,他读书非常刻苦,终于在康熙六年考中了进士。

陆棻中了进士之后,被授予国史馆编修的职务,并且参加编撰《明史》。有一次康熙皇帝玄烨在丰泽园考核朝中官员。他先是测试论文,之后又测试诗歌,结果两场测试陆棻都取得了第一名,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也当着各位大臣的面夸奖陆棻是朝中诸臣的佼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