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报:知恩图报
9431500000008

第8章 师恩、亲恩当回报(1)

严遵师命成良医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扁鹊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扁鹊。他仁心济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景仰。

扁鹊20多岁时,曾在渤海郡的一个客店当掌柜。店中住着一位叫长桑君的老人。这位长桑君尽管年事已高,但每日身背药囊,走家串户,为人治病解危。扁鹊看到长桑君那种热心为人解除疾苦的高尚品德和不畏艰苦的济世精神,心中十分敬佩。

一天晚上,扁鹊向长桑君提出拜师学医的要求。长桑君也早就看到扁鹊这个诚恳忠厚的小伙子是当一名好医生的材料,就对他说:“你有志学医,自然很好,但当医生要仁心济世,不怕艰难。从明天开始,你到南山采药,一年之后再来见我。”

第二天一早,扁鹊放弃了客店的差事,按照老师的嘱咐,肩扛药锄,手提药篮,上了南山。在南山,扁鹊每天在悬崖峭壁上攀援,在山花野草中寻觅。一年之中,他踏遍了南山的山丘林海、沟涧溪流,也识遍了南山生长着的各种药材。

一年之后,扁鹊来到老师身边。长桑君看到扁鹊一年的进步,心中十分高兴。然后,他仍严肃地对扁鹊说:“你已经识别了许多药材,掌握了这些药物的性能,但还不能治病。从今天起,你要走乡串户为病人诊察切脉,一年之后再来见我。”

第二天一早,扁鹊遵照老师的严命,开始了身背药箱云游四方的生涯。每到一地,他都认真地对病人望、闻、问、切,对各种病的起因、进展和治疗结果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一年之中,他的足迹踏遍了方圆百里的村村寨寨,也诊察了数以千计的各种病人,对什么病需什么药基本上成竹在胸。

一年之后,扁鹊又回到老师身边。不料,这时长桑君已经中风偏瘫,卧床不起。扁鹊看老师病成这个样子,立即动手为老师煎汤煮药。药熬好后,扁鹊亲自端到老师床前,伺候老师一口一口喝下去,然后,又为老师打来热水,给老师擦身洗脚,直到老师安然入睡,扁鹊才松下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子睡在老师床前。

半夜里,长桑君把扁鹊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已经经受了三次考验。第一年,你踏遍南山,识遍草药,熟悉了百药的药性;第二年,你走遍千乡,识遍百病,掌握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现在,你对我这个瘫痪病人这般照料,看得出你对病人的态度和医德。做医生济世救人的三个条件你已完全具备,我可以放心了!”

说完,长桑君把珍藏多年的医书、药典和秘方都赠给了扁鹊。

扁鹊恭恭敬敬地接过医书、药典和秘方,感激地说:“老师,请您放心,您的教诲,学生永远铭刻在心,我一定会做一个济世解危的良医。”

此后,扁鹊认真攻读老师送给他的医书、医典和秘方,在医疗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成了万古景仰的一代名医。

◎故事感悟

扁鹊将恩师的教诲时时刻刻铭记,他用自己的成就报答了恩师。我们也明白了师恩的伟大,师恩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史海撷英

扁鹊遇害

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他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病状就完全消失了。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相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能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

◎文苑拾萃

杂咏一百首·扁鹊

(宋)刘克庄

疾始于荣卫,哀哉不豫谋。

贪生讳闻死,天下几桓侯。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孟子·离娄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书法均佳,世人合称他们为“二王”,此后王氏家族历代书法人才辈出。

王羲之年轻时曾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了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座,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的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把手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进步得更快的。”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故事感悟

王羲之虔诚拜师,不负师恩,最终成为一代名家。王羲之这种尊师敬长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史海撷英

兰亭相聚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共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苑拾萃

佘山行

(东晋)王羲之

携友六七人,清晨入佘山。

曲径幽幽寂,芳草萋萋妍。

水咽鸣声近,路行道途远。

小憩兴勃发,诗意已盎然。

汗流浃体背,欲到半山腰。

但到须努力,极峰莫辞劳。

绝顶我为峰,豁然心境高。

江山日新异,胜是一年娇。

峙矗飞天石,妙手自然成。

澹澹仙人井,琼露汩淙淙。

天上有佛祖,位班金阙中。

亭中好饮酒,微微清凉风。

可怜谪仙人,未曾到此游。

我游此山里,忘尽心中愁。

待到冬至时,重赏雪霁否?

幸甚至哉矣,歌以乐悠悠。

学无止境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段善本(生卒年不详),唐代琵琶演奏家。据说段善本所用的弦是皮制的,发音洪亮,著名的宫廷乐师贺怀智弹他的琵琶,将拨子弹坏也弹不响。此话虽属夸张,但说明段善本有常人不及的腕力,弹奏技巧很高。段善本曾教授弟子数十人,还曾创作《西梁州》等曲。

号称天下第一的琵琶名手康昆仑,原是西域康国(现属新疆境)的乐师,唐德宗贞元年间来到长安,被诏进宫廷,当了宫廷乐师。

长安南郊有个翠华山,那里绿树掩映,山清水秀,是风景宜人的好地方。那里住着一位刚从五台山清凉寺云游到此的高僧,俗名段善本。此人身材修长,流眉朗目,虽着布袜芒鞋,仍气质非凡。他常用的那把琵琶也很不一般,桐木板蒙面,玉石品,琴项弯曲如云,琴轴镶着白骨,其精致程度可想而知。

某年,长安地区大旱,土地干裂,草焦树枯,庄稼颗粒不收,德宗诏令万民祈雨。而每次搞这样的活动,长安东西两城都要扎彩楼、敲锣打鼓请神灵,并借此机会搞一次音乐擂台大赛。这次主要是比赛琵琶,东城请到的是号称天下第一的六品御前供奉康昆仑,他们认为康昆仑十拿九稳能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西城也有自己的高招,请到的琵琶高手暂不透露姓名,想来个出奇制胜。

比赛这天,方圆百里的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从四面八方涌来,好不热闹!比赛开始了,东城首先推出天下第一的康昆仑。

他身着官服,雍容大度地抱着他那把当年杨玉环曾弹过的琵琶,走到台中央,首先弹了一曲《新番羽调绿腰》。那琴声犹如山涧滴泉,叮叮咚咚,又清脆又嘹亮。稍顷,康昆仑五指飞舞,又弹出金戈铁马之势。观众心潮澎湃,情绪昂扬,鼓掌声、叫喊声,此起彼伏。

正当东城沉浸在欢乐之中的时候,西城彩楼上却出来个穿着红衫绿裙,背上拖着一条大辫子的女郎,坐下来后说:“我也弹《绿腰》,不过我移到枫香调上来弹。”说罢就轻拢慢捻、重拨轻挑地弹了起来。只听那琵琶声时而柔若和风细雨,时而如雷声滚滚,暴雨滂沱。人们都被带入意境,以为真的有雨有雷。一会儿又好像雨过天晴,天空一片晴朗。人们好像听到涓涓流水和百鸟争鸣声,又好像看到蝴蝶飞舞和百花斗艳的画卷。大家完全被音乐征服了。

“女郎”的演奏结束,人们都在议论着两位琵琶高手孰高孰低,从大家的议论中已经可以看出胜利者属于那位“女郎”,就连康昆仑本人也承认自己不如对方。他已经主动跑到西彩楼去寻找那位“女郎”了。

可是到了那里,哪还有什么女郎,只见从屋子里走出来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和尚主动给康昆仑打招呼说:“康供奉到此做甚?是想继续比赛琵琶吗?”

康昆仑客气地说:“哪里哪里,本人琵琶的技艺不如刚才那位女郎,我是特意来寻找那位女郎的。”

和尚笑着说道:“刚才弹琵琶的哪是什么女郎,正是贫僧。只是为演出化了一下妆而已,供奉见笑啦。”

康昆仑恍然大悟,说道:“你这位琵琶高手一定是久仰其名,却未见其人的段善本大师,对吗?”段善本点了一下头,并问康昆仑对他的演奏有何高见?康昆仑佩服得五体投地,哪还有什么意见!说要奏明圣上,一定要把这样的琵琶高手召进宫去,以更好地拜师学习。

数日后,段善本果然被召进宫。在宫殿里再次表演了他的精湛琴艺,受到德宗皇帝和众位大臣的好评,立即给予大奖,并指令康昆仑要拜段善本为师。段善本不敢违抗圣旨,只能接受,遂让康昆仑再弹奏一曲。

曲终,段善本说道:“恕我直言,康供奉的琵琶技艺实在太杂,且带有邪声。”

康昆仑听了段善本对他的批评不仅没有反感,反而佩服段善本的鉴别能力。原来康昆仑幼时曾跟一巫婆邻居学了一品弦调,很不规矩;后来又换了几位老师,方法各异,这就是杂的原因。现在大师明鉴,指出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他更坚定了向段善本学习的决心。可是段善本却提出让人没想到的要求,那就是让康昆仑必须10年不准弹琵琶,而且要把过去弹过的东西彻底忘光。如能答应这个要求,就教;否则万万不能收他为徒弟。

康昆仑听到这个要求,起初有些懵,不知怎样才好。可后来仔细一想,段善本的要求不无道理,不然还得继续杂下去,于是他决定答应这个要求,10年不近琵琶,把过去学的彻底忘光。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康昆仑重新找到段善本,接受他的严格训练。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若干年后,康昆仑终于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的琵琶国手。

康昆仑时时不忘记恩师的教导。据说,后来康昆仑为了报答恩师,专门将段善本接到自己的住处,亲自奉养,直至段善本去世。康昆仑悲痛地将恩师火化之后,按照对父母的丧葬形式对恩师进行追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