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成血洒吴淞口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他出生金门,自幼熟习水性,精武艺,尚气节,智勇过人。陈化成28岁加入清军水师,嘉庆二年(1797)捕“洋盗”出力,拔补额外外委。后来,陈化成随同王得禄攻捕“洋盗”孙太,并参与李长庚镇压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蔡牵海商抗清集团,历任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道光十年(1830)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时称“廉将”。他巡阅台湾时,随行将卒虽众,但对各地文武所供应“馈送”,一无所受,当时人称赞“所过如未尝有兵者”。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士卒心,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山雨欲来风满楼”,1842年的上海吴淞口,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舰已兵临城下,一排排阴森森的炮口,在海风中显得更加寒气逼人。
6月的一个夜晚,天黑沉沉的,星星点点的篝火映着守炮台士兵熟睡的脸。西炮台上,一位年近70的老人正缓缓地来回巡视着,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隐伏杀机的茫茫海面,双眉紧锁地沉思着,银白色的胡须在夜风中轻轻飘动。
他,就是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
“嗖,嗖,嗖”,突然,远处海面上升起一串绚丽的火花。陈化成的心一阵紧张,因为那不是节日的礼花、爆竹,而是英军对吴淞口炮台发起攻击的信号。
“起来,各就各位,英军要来打炮台了!”陈化成立即指挥士兵进入阵地。
“敌人来了!”训练有素的士兵很快做好了迎击侵略者的准备。
“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大炮声拉开了吴淞口保卫战的大幕。目空一切的英军靠着先进的装备,很快就驶近了海岸,端着来复枪,叽里哇啦地冲上了海滩。
“打,狠狠地打,教训一下这些洋鬼子!”陈化成一声令下,士兵们一起向敌人开火。
一阵惨叫过后,英军死的死,伤的伤。敌舰的桅杆也倒了,刚刚还是趾高气扬的英军,像丧家犬一样仓皇逃回了船上,马上后撤了。
“陈化成太厉害了,掉转炮口,攻打东炮台!”英军指挥官心有余悸地说。
“不好啦,敌人来攻打我们了,快逃命吧!”东炮台守将牛鉴一向畏敌如虎,看见炮弹在身边开花,哪儿还顾得指挥士兵反击,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跑了。鸟无头不飞,牛鉴一逃,东炮台立刻乱了,士兵们丢下枪炮落荒而逃。转眼间,整个炮台只剩下一门门崭新的大炮,一排排完好的炮弹,和一支支横七竖八的枪支。
“全力攻打西炮台,看陈化成还能坚持多久。”占领了东炮台的英军,很快掉转了炮口,向陈化成的炮台轰击。
“各位弟兄,当兵的职责是保家卫国。现在英国人已侵入了我们的国土,灾难即将降临在我们的父老乡亲身上。为了国家,为了亲人,我们要齐心合力,把洋鬼子赶出去。”腹背受敌的陈化成,慷慨激昂地鼓励着自己的部下,决定与敌人决一死战。
“把鬼子赶出去!”
“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士兵们高呼着,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战斗。
战斗是残酷的,雨点般的炮弹不停地倾泻在阵地上,整个炮台烟雾弥漫,惨叫声和肉体烧焦的气味扯人心肺。
陈化成也已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飘动的胡须像一团燃烧的火苗。
“将军,您快骑马逃走吧!这炮台肯定守不住了,您得保重自己呀!”陈化成的随从爬到他的身边,有气无力地恳求说。
“不,我绝不退后半步。我当兵几十年,为的就是保家卫国。今天外敌入侵,就算打不退英军,我也誓与炮台共存亡。你自己逃命去吧!”陈化成凄凉而悲壮地说。
说完,陈化成毅然转过身去,用颤抖的双手捧起沉重的炮弹,艰难地放入滚烫的炮膛,竭尽全力地点燃了火药……
炮弹落在了英军占领的东炮台上,陈化成的嘴角掠过一丝微笑。不幸的是,正当陈化成准备发射第二颗炮弹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膛,老英雄咬紧牙关,点燃了火药,望着飞射而出的炮弹,慢慢地倒了下去……
◎故事感悟
为了民族的利益和国家领土不受侵犯,陈化成大义凛然地面对死神。“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陈化成面对敌寇,毫无惧色,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绝不后退半步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气节,让后人肃然起敬。
◎史海撷英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俄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文苑拾萃
《三将军歌并序》
(清)张维屏
三将军者,陈公连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殁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
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自少追随李忠毅,身经百战忘辛勤。
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
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
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
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邓世昌携犬蹈海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战国·楚·屈原《九章·哀郢》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邓世昌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有干略”。1868年,邓世昌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毕业后被派到“建威”练习驾驶,随船巡历南洋各岛;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1894年清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以北洋舰队实力最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搭乘的船去朝鲜,行至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本舰队,黄海海战拉开序幕。当时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
“全体舰只注意,成一字横阵迎击日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通过指挥旗,向部下发布了反击入侵者的命令。
海面上,侵华日军的十几艘装备先进的战舰,也已一字排开,虎视眈眈地开了过来,妄想一举吞掉北洋水师,为他们野心勃勃的侵略战争早立头功。
“打!”丁汝昌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黄海大战开始了。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接到命令后,带领他的部下向敌人发起了猛攻。
“旗舰起火了!”负责观察情况的士兵喊了起来。只见旗舰已是浓烟四起,日舰的炮口都对准了旗舰。
“快,挡住敌人火力,掩护旗舰!”邓世昌果断地下达命令。
敌人的火力虽被吸引过来,但旗舰已无法修复,只得拖着重伤的船体,撤出了战斗。
失去了旗舰的指挥,北洋水师各舰无法协同作战,只得各自为战,进攻的威力大大减弱了。
“全力包围,攻击‘致远号’!”日军中将伊东佑亨传下了命令。
陷入重围的邓世昌,沉着稳健地指挥士兵作战。一场孤军奋战的激烈战斗在宽阔的海面上展开了。
“中了!”一发炮弹击中了伊东的指挥舰“吉野号”。
“完了!”伊东佑亨长叹一声,闭上了眼睛。
一秒、两秒、三秒……炸弹没有爆炸,伊东莫名其妙地睁开了紧闭的双眼,发现炮弹只是穿船而过,呆愣的脸上露出了侥幸的笑容。
“炮弹怎么没爆炸?”邓世昌焦急地问。
“炸弹已经用完了,只剩几枚不爆炸的教练弹了。”炮手无可奈何地说。“抓活的,抓住邓世昌!”见“致远号”没了炮弹,伊东张牙舞爪地喊起来。
日舰越来越近,包围圈越缩越小,望着焦虑的部下和疯狂的敌人,邓世昌飞快地思索着对策:撞沉吉野号,敌舰阵必乱,定会打击敌人的侵略气焰。
“弟兄们,全速行驶,撞向吉野号!”邓世昌决定孤注一掷。
伊东佑亨见邓世昌的舰全速向自己这边驶来,大吃一惊,忙命令士兵向“致远号”开炮。一时间,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致远舰上,舰上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一片惨象。
“吉野号、伊东佑亨,今天我撞也要把你撞沉!”从硝烟中爬起来的邓世昌,来不及包扎伤口,他握紧舵轮,高喊着向吉野冲去。
“快,快放鱼雷,炸沉它!”伊东惊慌乱叫。
“轰”一枚鱼雷撞上了东躲西闪的“致远号”,邓世昌被掀入海中……
残阳如血,照着硝烟弥漫的海面。在爱犬“太阳”的帮助下爬上岸的邓世昌,望着海面上飘浮着的血肉模糊的尸体和被鲜血染红的战舰残片,他的心碎了。
“将士当血染战场,与战舰共存亡,我丢失了战舰,失去了战友,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邓世昌像受伤的雄狮,低吼着冲向大海。
“太阳”很理解主人的心思,死死地咬住邓世昌的长发,低低地呜咽着,想阻止主人的行动。
邓世昌抚摸着心爱的伙伴,泪流满面,叹息着咬紧牙关,一把抱住“太阳”,走向大海深处,走向夕阳染红的地方。
◎故事感悟
将士当血染战场,邓世昌面对日寇义愤填膺,英勇奋战,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史海撷英
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文苑拾萃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培养出众多名人的福州船政学堂是当时中国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科技学校,也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学校,而福州船政对中国近现代造船业和海军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船政就是国家造船的机构,因创立在福州马尾,故称福州船政、马尾船政。船政的倡办者是时任闽浙总督的洋务派代表左宗棠,船政的具体地点设在罗星塔一带。马尾船政是近代中国最先建立的国防企业之一,它的建立是洋务派“自强”、“求富”主张的体现。
丁汝昌以身御外敌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左传·昭公元年》
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太平军失败,改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调北洋水师,1888年任北洋水师提督。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坚守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在弹尽粮绝、外援断绝的情形下,下令沉船,并服毒自尽。
1894年7月,日本未经宣战便向中国开炮,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积极主战。黄海战中,丁汝昌身先士卒,身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终于击退了日军舰队。威海之战中,丁汝昌亲自登舰指挥,不但迎头痛击袭来的日军舰船,还发炮支援南岸守军,击毙了日军陆军少将大寺安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