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广泛流行。佛教宣传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永在,可以转生来世。如果今生能忍受痛苦,虔诚信佛,把财产尽量施舍给佛寺,死后就会上天堂,来世可以得幸福。
贫苦的百姓为了摆脱现实的烦恼,崇信佛教;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提倡。后赵重用佛图澄,前秦苻坚重用释道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南燕慕荣德重用僧朗,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决国家大事。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使佛寺遍及各地,僧尼多到惊人的程度。北魏时,寺院有3万所,僧尼有200多万。在南方,佛教也在传播。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曾三次舍身童泰寺,大臣们花了好多银两才把他赎出。当时仅建康城(今南京)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余万。寺院的僧尼们不事劳作,却占有大量土地,获得了大量钱财,使本来就求生无计的百姓更加贫困,也耗蠹了国家巨大财富;统治者崇信佛教,使政治更加腐败。范缜目睹“浮图害政,桑门蠹俗”的沉沦局面,便立志破除时弊,展开反佛斗争。
任职于南朝齐时,范缜曾在萧子良西邸公开发表自己的反佛言论,大力宣扬无佛。信佛痴迷的竟陵王萧子良问他:“你不信佛,不信因果报应,那么,你怎么解释人世间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呢?”他说:“就像树花一样,随风飘落。有的落在茵席之上,有的堕入溷厕之中,落在茵席上的是殿下您,落入溷厕中的是我。贵贱贫富虽不一样,可因果在哪里呢?”萧子良见说服不了他,就召集众僧、“学士”来批驳他,他始终不屈服。萧子良又派王融对他威胁利诱,王融说:“你坚持神灭论,是损伤名教,将为世俗所不耻。像你这样有才学的人,不怕做不到中书郎的高官,何苦固执不化,误了自己的前程呢?”范缜大笑答道:“我坚信我所认识的事理是正确的,如果我忍心卖论取官,再大的官也做到了,何在乎你说的那个中书郎!”
梁建国后,梁武帝于504年(天监三年)把佛教定为国教。范缜这时还是不停地宣传神灭论,不久,梁武帝萧衍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围攻,欲使范缜屈服,放弃真理。梁武帝摆出以理服人的儒雅风度,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短长。”仿佛范缜的无神论观点是无根无据的无稽之谈,梁武帝以君主的威严不无恫吓地说:“神灭论是违背经书悖谬祖先的,这一套言论应该停止了。”
面对崇佛派的学术围剿和梁武帝的恫吓,范缜不但没有屈让,反而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经过认真地思索,他用自设宾主的问答体裁,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形神相即、形毁神亡的道理。
首先,范缜针对佛教宣传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独立存在的谬论,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形体和人的灵魂(精神)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所以人的形体存在,人的精神就存在;人的形体消亡,人的精神也就消亡了。他进一步指出:“形体,是精神的本体;精神,是形体的功用。”换句话说,就是形体是精神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精神是形体产生的作用,是第二性的。范缜举例说,形体和精神,就像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形体死亡,精神作用也就不存在了。这就准确而又生动地解释了形神之间的依存和区别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次,范缜认为:万物虽各有形质,但并不是任何物质形体都有精神活动,只有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他说:“木头的本体是无知的,人的本体是有知的。死人的本体和木头的本体一样,也是无知的。”所以也就不会再有一个离开肉体的精神活动。
范缜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虑”两个部分,同时指出“知”、“虑”虽有不同,但因为同是人的精神活动,所以也可以说“知即是虑”。但是不管哪一种精神活动,都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痛痒、视、听是以体、目、耳为基础,判断是非的思维活动是以“心”(那时还不知是脑)为基础。他说“心病则思乖”,即是说人的精神上出了毛病,就会想象出超乎寻常的荒诞情景。可见人的精神作用是建立在人体器官这种物质上。这样,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范缜的《神灭论》一出,统治阶级大为震动。梁武帝发动王公大臣六十多人写了75篇文章围攻范缜。但范缜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始终没有退却。他面对众多的围攻者,唇枪舌剑,驳得那些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还有很多人从崇佛信佛的立场上站到了范缜一边。
◎故事感悟
范缜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超过了前人所有的成就,达到了当时所能及的最高程度。他坚持真理,毫不畏惧,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斗志难能可贵。他建立的神灭论对后来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海撷英
南北朝
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寒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寒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虽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以及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所改善,加之北魏六镇之乱,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梁武帝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
◎文苑拾萃
《神灭论》
无神论并不是今人的研究成果,不少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写了许多宣传无神论的著作和文章。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的《神灭论》一发表,朝野为之哗然、震惊。
宋慈与《洗冤集录》
◎重任,必强脊膂之人迺能胜。——《二程集》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宋慈自幼勤奋攻读,好学不倦,善于推理,长于思辨。入太学后,成了理学家真德秀的学生。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登进士第。
宋慈曾任长汀县令,当时长汀一带盐价昂贵,贫民无力食盐,贫民们时常为了生活铤而走险,猎取私盐。针对这种情况,宋慈认为,盐价昂贵的主要原因是运途远、运价高。于是,他改变了运盐的路线,直接从广东潮州起运,节省了大量的运费,从而降低了食盐价格,杜绝了贫民赌命猎取食盐的行径。
端平二年(1235年),宋慈被任命为邵武军(今属福建)的通判,不久又改任南剑州通判。当时浙西闹饥荒,一斗米价值万钱,宰相李宗勉向宋慈征求如何救济的意见。宋慈认为,豪门大户,隐匿户口来逃避国家的税收,并且整天在家里囤积粮食,以求谋取暴利。这样,贫苦的百姓不仅要为豪门大户承担税务,还要高价去购买大户的粮食,所以就备受饥荒之苦了。他主张把民户分为五等:第一等民户要一边免费救济贫民,一边把粮食平价卖给贫民;第二等民户可直接把粮食平价卖给贫民;第三等民户可保持原状;第四等民户可接受救济贫民粮食之半;第五等贫民,可完全接受救济,这些民户的救济粮由官府发给。实行的结果很好,大家都愿意奉命而行,百姓很少有挨饿的。
宋慈逢事总愿不断地思索直到考虑出比较完善的对策才罢手,因此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给予妥善的处理。在他为官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这种执著的求索精神一直在发扬。
嘉熙元年(1239年),宋慈充任广东提点刑狱(官名,掌司法事务)。这是宋慈四任提刑中的第一次。宋慈一到任所,就调查研究,注意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他认识到清理多年不断的积案是身为提点刑狱这样的监司大员施行职权的当务之急。当时的广东,由于长期以来官吏多不奉公守法,所以监狱中有很多被囚禁多年而没有得到法律公断的人。宋慈立下规约,审阅处理,限期清除积案。最后,经过了8个月时间,解决了200多待决之囚。同时,他以监司的身份深入下层,详细调查,询问隐情,到处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雪冤,禁止扰乱治安的违法行径。经过一段时间,宋慈又从广东移至江西,任江西的提点刑狱,兼任赣州知州,解决了江西、福建、广东之间边境上的武装贩盐问题,使这些地区道路通畅,秩序安定。南宋政府还把宋慈所行关于处理食盐的办法颁下浙西诸路,作为效仿的模范。
在长期担当提点刑狱的监司重任中,宋慈多年如一日地谨慎处理各种狱案。他认为,“天下没有比保护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死刑更严酷的刑罚,在有关死刑的案件中,没有比究查初情更值得重视的”。他处理每一件案子,事先都把案子前前后后的情况摸个一清二楚,一人的证词要反复核实,出之众口的供词也要加以反复核实,凭确凿的事实依法断案,而不单凭现有的供词与律条的简单对应来定案。因此,在深究严察的过程中常常使那些幕后的身为豪门大姓的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常常使已结多年的冤案重新昭示于世。金钱的诱惑他不动心,恶相的威胁和繁琐的案情他不畏难,他关注的是断案的公正,极力探求的是案情的真相。他每审理一案,都审之又审,不敢使自己产生一点漫不经心的轻视情绪。
根据自己在四任提点刑狱期间多次的审案和执法检验时的现场经验,综合了《内恕录》等数种专书,宋慈于1247年写成了《洗冤集录》一书。全书共五卷,卷一载条令和总说,卷二验尸,卷三至卷五载各种伤、死情况。《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情况、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书中对于自杀、他杀或病死的区别十分注意,案例详明。如对溺死与非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等都详细地加以区分,并列述了各种猝死情状,书末附有各种救死方。这部书中所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夹板固定伤断部分、迎日隔手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毒等等,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此书后来成为后世法医著作的主要参考书。
自晚清以来,《洗冤集录》逐渐传到国外,译成将近十种文字,成为世界伟大的和最早的法医著作。
◎故事感悟
《洗冤集录》这部世界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是宋慈严谨求实不断探索取得的。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宋慈用顽强的毅力和求索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这种求索攻坚的精神和刻苦认真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