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9436000000023

第23章 任人唯才 平等待人(5)

五是“毋以一事概其生平”,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评判一个人,而要看全面与发展。

六是“毋以一眚掩其大节”,人无完人,难免有过,不要因一个过错而全盘否定。

“六毋”之中,有些是前人经验之谈,但“毋杂以爱憎”则比前代人才学家更进了一步。人情的爱憎,是很容易影响对人才的评价及任用的。张居正十分注意这点,并在实际上加以运用。

张居正在主持漕运整治河道时,了解到一个叫潘季驯的人是一位治水专家。潘季驯于嘉靖和隆庆年代两次受命治理黄河河道,因其主张与其他官员不一致,冒犯了一些权贵,隆庆五年被弹劾罢官。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决定再次大规模疏理黄淮。他分析了当年潘季驯的治河主张及成败教训,认定潘季驯是治河的最佳人选。他不顾此前潘季驯曾被弹劾免职,推荐潘季驯为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当时张居正不执掌实权,以皇帝的名义“使节行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责成。出帑藏及所留折科漕粟80余万金,不问出入”,对于潘季驯这位曾被罢官的人,不仅重新起用,而且委以全权,还将80余万金的治河经费全部由潘季驯支配。如此的信用,使潘季驯得以放开手脚,施展才干。由于潘季驯熟悉情况,“确有定见”,终于使治河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也是张居正坚持“六毋”选材的成功。

◎故事感悟

张居正坚持“六毋”选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正做到了唯才是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任用被弹劾的潘季驯有效地治理了黄河河道。

◎史海撷英

一条鞭法的推行

早在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江南出现的征一法,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江西出现的鼠尾册,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以后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弘治年间(1488—1505年)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向田亩转移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只是在少数地区实行。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是从嘉靖九年(1530年)开始的,实行较早的首推赋役繁重的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其次为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但这时也只限于某些府、州、县,并未普遍实行。由于赋役改革触及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阻力较大,在开始时期进展较慢,由嘉靖四十年至穆宗隆庆(1567—1572年)的10多年间始逐渐推广。万历初首辅张居正执政时期,经过大规模清丈,才在全国范围推行,进展比较迅速。万历十年(1582年)后,西南云、贵和西北陕、甘等偏远地区也相继实行。但即在中原地区,有些州县一直到崇祯年间(1628—1644年)才开始实行。这一改革由嘉靖至崇祯,前后历经百年。当时积极主张实行的,中央大吏除桂萼、张居正等人外,嘉靖间有大学士顾鼎臣、御史傅汉臣、吏部尚书霍韬;地方官吏中,嘉靖年间有江南巡抚欧阳必进、应天巡抚欧阳铎、苏州知府王仪、江西巡抚蔡克廉、广东巡抚潘季驯等,而以历任广东、南直隶、浙江等省高级地方官的庞尚鹏,历任应天、江西巡抚的周如斗,以及隆庆间江西巡抚刘克济、应天巡抚海瑞、凤阳巡抚王宗沐等人推行尤力。

◎文苑拾萃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有两处官邸,一在今荆州城内,现辟为旅游景点的张居正故居即是。另外,他在北京的官邸曾历经风雨,在清朝先是满族贵戚的官邸,后又被某文人买到手,最后辗转。到晚清,经曾国藩之手始成湖广会馆。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五次光临湖广会馆,发表政治演说,并于8月25日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湖广会馆后辟为北京市戏曲博物馆,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

沈文奎论用人之道

◎天下惟公足以服人。——《明史》

沈文奎(1598—1654年),字清远。上虞百官人。顺治元年(1644),随世祖入关,授保定巡抚。翌年擢淮扬漕运总督。

沈文奎少年时曾寄养王姓人家,因此又姓王。20岁时为明朝生员,后北游遵化。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极兴兵入关,攻克遵化。当时沈文奎正在遵化,以城破归降后金。贝勒豪格带其见皇太极,命于文馆任职。清兵入关后,历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内弘文院学士,颇受清廷信任。

在皇太极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沈文奎曾多次上疏,进忠言,为击败明朝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沈文奎最大的贡献是向皇太极系统地论述了用人之道,这对于皇太极夺取天下是至关重要的。

鉴于后金在与明朝的战争中比较重视武将,而不重视文人,沈文奎指出,“我国不乏冲锋破敌、战胜攻取之人耳”,现在急需的是有文化、通典籍的汉人来做朝廷的辅佐。他劝皇太极绝不可有“乃公从马上得之,乌用此迂儒之常谈”的想法,以为天下只是靠战马驰骋而夺来的。他毫不客气地批评皇太极:“汗用人一节,似欠妥当。”并反复强调:“古来成事业者,要求实用,不贵虚名,而欲求实用以图事功者,尤必以得人为第一。”他还列举历史上成功的用人之例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有定乱之臣十人,成汤三聘伊尹而成王业,齐桓独任管仲而伯诸侯。此数君者,虽时异势殊,而其最吃紧处,惟在知人善任,随材器使,不求备于一人,不调停于流俗。”

皇太极当政之时,正值战乱年代,加上后金偏居东北一隅,文化落后,故时人多以为人才难寻亦难得,皇太极本人也同样有这种顾虑。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障碍,因此也就很难发现、得到人才。针对这一状况,沈文奎明确指出:“我国虽小,金、汉官民犹可百万也,其中不乏中才之士,而汗不知所以作兴成就之,则习俗移人,同流合污,安望其有人品才调哉!”他反复强调“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的道理,并说明,只要认识到这一点,“真正怀才抱德之士,安知不继此而自至哉!”为此,沈文奎于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二十二日特向皇太极上了一个《荐举人才奏》,详细阐述了他的用人之道:

为今之计,汗宜恳切出一明谕,不拘俗类,不限贵贱,不分新旧,令有才能者不妨自荐,有熟知者许令保举。自荐者先择智识之臣,委以从公抡选,而严申以挟私徇情之罚;保举者不须避父子、兄弟之嫌,但令书立保状记诸簿籍,异日考功,按罪约以宠辱俱同。盖一人之耳目有限,而收众人之耳目为聪明,则为力易而收效多。然人心难测,固有善始而不善终者,则许令保主子首,则可无被累之虞。然后亲加省试,量才委用。实有技能者,更应超录,猥无才行者辄应责谴纵。奴隶、工商,片善必取;即显官贵戚,纤恶必惩。怀真心实意以招来之,悬高爵厚禄以欣劝之,设严刑重罚以驱绳之。诚若此,则好荣恶辱,人之同心,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虽不能拔十得五,于百千中得数人而已足为众法矣。……此则名实俱全,而天下固无不可为之事矣。

这里,沈文奎提出了有关用人方面的几个原则问题:一是要拓宽眼界,这样才能发现人才;二是强调了自荐与保举的必要性;三是建议选拔人才不必论出身贵贱,哪怕是奴隶、工商,只要有才能照样任用。这是一个打破满族旧的传统和习惯势力而广招人才的政策,又是一个平等的用人政策。按照这一政策,“虽不能拔十得五,于百千中得数人而已足为众法矣”。皇太极很重视沈文奎的意见,在其选拔人才,特别是重用汉人方面确实打破了许多旧框框,以致人才济济。这对于最后战胜明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感悟

沈文奎在论用人之道方面的见解独到,他的用人方针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得到了后人的充分肯定。

◎史海撷英

锦州大战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清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13万,援锦州解围。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窥探锦州势态。由于当时明朝财政困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13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后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文苑拾萃

圆圆曲

(清)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