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做郡守时,秦族才七八岁,平时由仆人看护、侍候,读书写字有先生陪伴,很少见到父母。更何况父亲公事繁杂,偶尔回家也顾不上看看他们兄弟几个。父子之间并不十分亲密。可秦族常在先生面前叨念父亲和母亲,先生为情所动,替秦族转达了对父母的问候。母亲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常把他叫到身边,嘱告他要好好读书,将来建功立业,为国为民。
秦族11岁时,父亲不幸病故。秦族同他的几个弟弟至哀至悲,常因想念父亲而痛哭。他们常到父亲的坟上拜祭,发誓一定尽心竭力奉养母亲,借以告慰父亲的亡灵。过路行人都为他们的孝行所感动,称赞他们是孝顺的孩子。
秦族15岁时,母亲也病倒了。因为父亲当年为官清正,家里积蓄极少,这时早已用光了。为了养活全家,秦族叫弟弟们上午读书、写字,下午随他干活。寒暑易节之时,秦族总是最后一个换上衣服,并且是最旧最破的。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让母亲先吃,然后他们兄弟几个才吃,因为饭少菜也少,他生怕母亲吃不饱。尽管这样,秦族的母亲因身体病弱,禁不住忧愁和病痛的煎熬,病情加重,终于病逝了,离开了尚未成年的儿子。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思,秦族保存了母亲的居室,每每祭日都会进去表示怀念之情。乡里邻人敬服秦族,上书荐举,恭帝下令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感悟
父母抚养子女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做子女的不能忘记。当父母年岁大了,特别是生病之时,正是子女尽孝的时候。如秦族这般感人至深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西 魏
西魏(535—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朝代。532年,北魏宗室元修被高欢立为帝,即孝武帝。534年,孝武帝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北魏孝武帝元修被迫入关中投靠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死后,535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政权实际上由宇文泰操控。551年三月,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同年去年号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
◎文苑拾萃
刺 史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两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两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乞伏保真心事继母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荀子·君道》
拓跋弘,北魏献文帝(454—476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文成帝拓跋浚长子。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专心信佛。476年,由于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对方毒死,时年23岁。
乞伏保,北魏献文帝时高车部(敕勒族)人。他的父亲乞居,曾做过散骑常侍,后封为宁国侯。乞伏保的生母死得很早,由献文帝赐给他父亲的宫女申氏作为继母来抚养他。
继母申氏性情古怪,动不动就申斥别人。由于她出身宫女,极少接触小孩,所以对乞伏保十分苛刻,根本没有一点母亲的温情。乞伏保在她面前常常吓得两腿哆嗦,继母骂他没有小侯爷的派头;乞伏保站直了,她又骂乞伏保对她不恭敬。乞伏保写字、读书,她在旁边评头品足,时而拿起笔管敲伏保的脑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乞伏保却对继母毫无怨言,从来也没顶撞过一句。继母申氏以为乞伏保怕她,所以更是变本加厉,越发苛刻,几乎近于狠毒。继母常常让乞伏保顶替仆人去干很重的活,而且打骂从不间断。父亲曾责问过申氏,可因为是皇上赐给的宫女,也拿她没办法。
乞伏保知道后怕父亲为难,就跟父亲说:“继母对我很好,没有她我怎么会长大成人呢?怎么会知道要尊敬长辈、要勤奋、要能吃苦呢?”父亲内心感到很安慰。为了不让父亲分心,为了家庭的和睦,乞伏保也更加尊敬继母。
乞伏保长大以后,继承了父亲的官位,每次得了俸禄或赏赐,都一文不少地交给继母;晚归时,无论公事、私事也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继母。继母年岁大了,性情也更加古怪专横,听不进别人的话。后来,乞伏保出任大将军,因为住所离家太远,只好请继母跟他一起到住所居住,80多岁的申氏说什么也不答应。乞伏保以真情相劝,继母答应了。乞伏保亲自扶她上车,又怕她在车上受到惊动,一路上用手紧紧地扶着车辕,步行到了住所。继母申氏高高兴兴地在住所住了3年。
◎故事感悟
孝道超越时空,跨越国度,承传数千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德行教育的根基所在。乞伏保真心事继母的故事,不仅孝行感人,也启发我们学习他敬母的智慧。无论是生母还是继母,都是“母”,我们都应以真诚、真心相待。
◎史海撷英
北魏的兴起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493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文苑拾萃
散骑常侍
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员额,新增者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本隶门下,南北朝属集书省。梁曾另设散骑省,旋省。隋属门下省。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宋不常置。辽属门下省。金、元不设。
散骑常侍在曹魏时职能与东汉的中常侍职能相近,都是高才英儒担任,接替了西汉时期尚书直接接受皇帝诏书执行临时任务的权限,与东汉中常侍负责诏狱相仿,像东汉中常侍审理李云、杜众谏阻案件一样,在魏明帝时期,曹睿把谏阻的张茂也下散骑审理,张茂在审理中遇害,造成巨大影响。
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
◎五谷丰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百孝经》
宋太宗(939—997年)赵炅,汉族,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寿昌是宋朝时的人。他七岁时,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其他小朋友的母亲早早地为自己的孩子做好棉衣,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其他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呀!
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所以他一直明察暗访,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母亲。
50年来,寿昌几乎夜以继日地思念、惦记着远方的母亲,每每言及母亲就泣不成声,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
后来到了神宗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年纪已经大了,不能把母亲奉养在旁,心里感到非常遗憾。可茫茫人海,去哪里寻找母亲?他想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所以他毅然辞去官职,要亲自外出去寻找母亲。
寿昌此时的年纪大了,家里人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坚决地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就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秦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寻母。他的心非常坚定,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母亲,与自己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50多年都不可以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
终于在同州这个地方,奇迹出现了。就在这里,他辗转得知到母亲的下落。这个时候母亲已经70多岁了,但依然健在。分别50多年,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母子俩50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寿昌非常高兴,把母亲迎回家里同住,很是孝顺,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故事感悟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5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到最后,朱寿昌靠着坚定的寻母誓愿和毅然辞官、不畏艰辛地找寻,终能骨肉团圆,力尽孝道。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史海撷英
宋朝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1279年,崖山亡国。
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之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是规模空前的,农业、手工业、制瓷业、造船业等都十分繁荣。
◎文苑拾萃
宋朝瓷器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分为两种。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器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欧阳修不忘母亲的教诲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