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9436500000016

第16章 关爱父母双亲甚于关爱自己(4)

后来母亲病了,他侍候母亲不离左右。母亲年轻的时候,家住在一座山下,山间有泉,母亲曾喝过这清泉的水,觉得特别清凉解渴,后来一直不忘。这次母亲病重了,半夜口渴,又想起那清泉的水,就自言自语地说:“小时候,房后是一座大山,山上有个清泉,那水特别好喝,真想再喝一次那泉中的水呀!”有心的泮周岱听在耳里,急在心里,马上拿个瓶子上路了。山高月黑,石路难行。他心急如火,奋力攀登,终于找到那口泉水了。手里拿着满瓶的清泉水,他欣喜若狂,恨不得飞到母亲身边。他带着小跑,终于在天刚亮的时候到了家,往返40多里路。

喝着清新的泉水,母亲心里格外地甜,这水中有儿子的孝心呀!

泮周岱深夜为母取泉水的事不翼而飞,传遍了乡里。穷苦竹工泮周岱孝敬父母的事迹后来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

◎故事感悟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可见,孝敬父母之事不分大小,唯有出自本心的恭敬,方能做得圆满。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是父母所需,都应全力以赴!

◎史海撷英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将“康乾盛世”视为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疆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黄有则关爱母亲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弟子规》

黄有则(生卒年不详),湖南邵阳人。他是一个从小受到母爱,成人之后数十年不忘母恩的孝子。《清史稿·孝义传》有传。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慈母怜儿,而儿女却不把父母放在心上的社会现象。

黄有则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黄家十分贫穷,母亲孙氏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一天天把黄有则养大。到了黄有则该上学的年龄,母亲又节衣缩食,硬是挤出些钱来送他去读书。街坊邻居中有人看到孙氏整日食不果腹,衣不暖体,还要省出钱来送孩子去读书,便说她太不讲实际,过于迂腐了。孙氏对这些好心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思,她说:“吾忍死,不欲儿废学也。”真是为了不误儿子学业,自己宁肯饿死、冻死。这质朴的语言中,包含了多少慈母之爱!

母亲的话,深深地铭刻在儿子的心头。黄有则被母亲的爱所感动。因此,从读书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心勤奋、刻苦地学习,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白天,黄有则去学校,母亲在田里耕作。晚上,黄有则在灯下读书,母亲为儿子缝补衣衫。母子二人感情至深。

几年后,黄有则学有成就。为了不远离母亲,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受雇于人,在离家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教书,以奉养老母。黄有则虽然在外教书,但无一日不惦念着母亲。平时,他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钱全送回家。凡到年节假日及空闲时间,他都要步行几十里回家看望母亲。

一年夏天,黄有则任教之处多蚊蝇,主人见他平日教书甚勤,便送来一顶蚊帐,黄有则见到后,便想到家中的老母也没有蚊帐,心中十分不安。他谢绝了主人的好意,并且表示:“吾母无此也。”意思是说,做儿子的不敢先于母亲而享受。主人听罢,非常感动。

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主人见到黄有则衣着单薄,就给他缝制了一套新棉衣,并送到了他的住所。然而,黄有则见到新棉衣后,叹了口气,又谢绝了。主人不解其意,黄有则说:“家贫,无以煖母,不忍享奇温。”主人再次被黄有则的爱母之心所感动,遂表示愿意送黄母一件棉衣,以成全他的孝子之心。但是,黄有则以读书人不收分外之物还是谢绝了。

一天夜里,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已经睡下的黄有则听着窗外的风声,看着满天的大雪,突然从床上爬了起来。他想到了在家的老母亲,她现在怎么样了?这样大的风雪,老人家能经受得了吗?想着,想着,他实在呆不下去了。

于是,他急忙穿上衣服,顶着风雪,连夜赶了30多里地,直奔家中去看望老母亲。当母亲看到风雪夜归来的儿子,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吾正思儿。”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黄有则的收入并不多,他所能给母亲的物质享受是极其有限的。但是,他数十年不忘母恩,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全部奉献给了养育他的母亲,使母亲在比较清贫的生活中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黄有则的母亲直到90多岁才去世。母亲去世后,黄有则由于过分悲伤,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故事感悟

黄有则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所以能够青史留名,正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颗赤子之心。

◎史海撷英

开放海禁,废止圈地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诛杀鳌拜,遂废止了鳌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康熙八年三月八日,康熙帝颁旨,命永远停止圈地,开放海禁。清初为了遏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战斗力,实行海禁。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满足清朝贵族对土地的主导权和笼络八旗将士,派遣官员到汉族民田跑马圈地。此为清朝严重弊政,于康熙八年废除。我们所熟知的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源于乾隆于1757年颁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文苑拾萃

感 旧

(清)黄仲则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写醉流霞。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得闲愁在鬓华。

李四光替父母排忧解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李四光(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揆,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是科技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当年的周恩来总理对李四光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向李四光学习。

李四光不仅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值得人们学习,在孝敬父母方面,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李四光家境十分贫寒。祖父早年去世,祖母带领父亲沿路乞讨,最后流落到湖北黄冈回龙山,在那里找了一个小破庙住下。

后来,李四光父亲白天打柴,晚上读书,考中个秀才,便招了十几个学生,开始了教书生涯。可是微薄的收入维持不了一家大小的生活,父亲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当时年少的小仲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为了替父母排忧解难,白天在父亲的私塾里刻苦读书,晚上便帮助妈妈做点零活,舂米、挑水等。有时家里没柴烧了,他就去打柴。一次,他约了几个小伙伴一同去打柴,因山高路滑,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磕破了,鲜血直流。小朋友们都问他疼不疼,他说“不疼”,咬紧牙关,继续砍柴,一直坚持到太阳落山,砍够了柴,才一瘸一拐地走回了家。妈妈见了,心疼得直掉泪。小仲揆有时还担柴去卖,挣回钱贴补家用。这样的生活,小仲揆一直过到12岁。

仲揆12岁那年,母亲用出嫁的衣服为他做了一件棉袄,让他穿着这件衣服,拿着向邻居借的钱,到武昌报考武昌高等小学。投考时,仲揆的试卷答得非常好,竟考了第一名。而主考见他是个穷孩子,竟不想录取他。幸而学校里的一位先生是他父亲的学生,从中说情,才录取了他。入学后,学膳免费,每月还发七两银子。小仲揆深知家中困难,常常把节省下来的银子捎回家去,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样,尽管他家缺了一个劳力,但生活却得到一些改善。父母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而欣慰。

仲揆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后来被官派日本留学。此间,他仍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寄往家中,负担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学膳费用。为了节省钱,他既不在学校食堂用餐,又不肯在房东家包饭,而常常是晚上把米装进暖瓶里,注进开水,经过一夜泡熟成粥,当饭吃。吃菜,也只吃点咸菜。同学们把他这一大发明传为佳话。

李四光从小就知道替父母排忧解难,孝敬父母,长大又能按父母教导,刻苦读书,后来,终于在地质科学领域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故事感悟

一个成功者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长大报效祖国,这是成功者必然的人生轨迹。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不仅在地质科学领域为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品德上也用行动实践教育了我们应怎样去孝敬父母。

◎史海撷英

中国的石油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中国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