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9437300000013

第13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

赵奢毫无惧色,站在庭前,恭恭敬敬地向平原君施了一礼,然后说:“微臣只是一名专司收税的小吏,依法收税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我确实下令杀了公子府上九名管事,实因这九名管事倚仗公子大名,公然抗拒国家法令。请公子想一想,如果我们当公差的都不维护国家法令法规的尊严,反而千方百计削弱、破坏它,国家就会迅速衰竭。国家衰竭,列国诸侯就会趁火打劫,发动进攻,我们赵国立刻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我们赵国一旦遭遇不测,公子首当其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荣华富贵还靠什么存在呢?所以微臣以为,以公子的身份和地位,更应维护国家利益,履行纳税义务。以公子在高门豪族中的巨大影响,公子如能率先纳税,其他人必能闻风而从。这样,赵国的稳固、强盛岂不指日可待?国家因公子的贤明得以稳固、强盛,从君王到庶民,谁不赞颂呢?”赵奢一席话,说得平原君无言以对。这些道理虽然浅显,但他过去从未认真思考过。如今一听,如醍醐灌顶,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称是。于是平原君态度大变,不仅非常客气地以礼相待赵奢,同时立即下令,要家人如数缴纳了应缴的税款。

此后平原君对赵奢十分器重,极力向赵惠文王保荐,并将他收税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赵惠文王对赵奢的作为也很赞赏,便任命他总管全国赋税。走马上任的赵奢立即着手税收改革,杜绝大户的各种偷漏行为,减免一般百姓的苛捐杂税。不几年,赵国就出现了民众富庶、国库殷实的喜人局面。

◎故事感悟

赵奢依法斩杀平原君家臣,并向其陈述其中利害,使平原君明白了守法的必要性。赵奢这种不畏权势、敢于秉公执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史海撷英

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各大国都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三晋、齐、燕各有带甲之士数十万人,秦、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在作战时更是大量出动,秦、赵长平一役,赵出兵四十多万人;秦为了灭楚,动员兵力达六十万人之多。春秋时的大战,有时数日即告结束,而到了战国时,短则数月,长则可以“旷日持久数岁”。作战双方都要求消灭对方实力,因此一次战役中被杀的士兵多达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已成为常见的现象。战争中消耗的物力也十分惊人。《孙子兵法》说“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战国策》说一次大战,仅以损失的兵甲、车马而言,“十年之田不能偿也”。

董宣办案不畏权贵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永在。——慎到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时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公元25年,刘秀凭借武力登上皇帝宝座。不久,他翦灭群雄,定都洛阳,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东汉光武皇帝。

久处民间的光武帝深知,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要采取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还要以法治天下,重用和支持那些敢于执法的官吏。

洛阳令董宣被人们称为“卧虎”,是个铁面无私的好官。他认为,朝廷制定的法律不能只管老百姓,豪门贵族、皇亲国戚犯法,也同样要严加制裁。

光武帝有个亲姐姐被封为湖阳公主。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家臣行凶杀人,按照法律应当抵罪。董宣闻知此事,毫不犹豫地亲自带上衙役去抓凶手。恰遇那个杀了人的家臣正随湖阳公主出游。董宣见状,立即命令衙役拦住公主的车驾,捉住了凶手。

湖阳公主觉得董宣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做有损她的威严,因此十分生气地说:“董宣,你这个小小的洛阳令胆大包天,竟然连我的人也敢抓!”

董宣大声回答:“杀人者抵命,这是朝廷王法,你的家臣也不能例外。”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凶手押回署衙,问明罪状属实,依法斩首示众。

这一下可把湖阳公主气坏了。她进宫哭着向光武帝诉说董宣让她丢尽了面子,要好好教训教训才行。光武帝赶紧把董宣叫进宫来问明缘由。他觉得董宣依法办事,办得很对。不过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就想让董宣给公主磕个头算做赔礼谢罪。

岂知董宣却不肯磕这个头,内侍用劲把他的脑袋往下按,可董宣两手托地,硬是挺着脖子不让把头按下去。

内侍也知道,光武帝这么做只是想让湖阳公主高兴一点。现在既然董宣死活也不肯磕头赔礼,就向光武帝回复说:“董宣的脖子很硬,按不下去。”

光武帝听后,笑着对湖阳公主说:“董宣的脖子很硬,你看怎么办呢?”

湖阳公主知道光武帝是在袒护董宣,虽然心中怏怏不乐,嘴里却说:“你贵为天子,还对付不了他,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事就算了吧。”说完,便起身出宫去了。

湖阳公主走后,光武帝把董宣表扬了一番,还赏给他30万钱作为奖励。董宣回到县衙,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员和衙役。

此后,董宣在光武帝的支持下依法严厉打击了那些骄横霸道的不法分子,使得贵族豪门甚至皇亲国戚也不得不收敛一些了。

◎故事感悟

依法办案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一经权贵插手,事情就复杂了。董宣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能依法办案,而是能不惧权贵的干预。

◎史海撷英

安知非仆

“安知非仆”的典故出自《东观汉记》。就是讲,刘秀曾言:“怎么就知道这做天子的人不是我呢?”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光武微时与邓晨观谶,云“刘秀当为天子”,或言“国师公刘秀当之”。光武曰:“安知非仆乎?”建武三年,说故旧平生为忻乐。晨从容谓帝曰:“仆竟办之。”帝大笑!

注解: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从容地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光武帝听后大笑!

◎文苑拾萃

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发明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汉武帝忍痛处斩昭平君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武”,葬于茂陵。

汉武帝十分注意自己在下属中的言行和影响。他的女婿昭平君是隆虑公主的儿子,隆虑公主病危时,用黄金千斤、钱一千万为昭平君预先赎免了死罪。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有恃无恐,在京城里骄纵无比,一次喝醉酒打死了夷安公主的保姆,被囚于内宫。因为他是公主的儿子,廷尉向皇帝奏请给昭平君定罪。皇帝左右的近侍都为他说情,说公主曾用钱赎了昭平君死罪,请免处死罪。汉武帝说:“我妹妹快到老年时才生下这么个儿子,临死时把他托付给我。”说着不禁流泪叹息。过了好一会儿又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如果因为同情妹妹而违背先帝的法令,我死后有什么面目进先祖的祠庙呢?也对不起天下的百姓啊!”于是批准了廷尉的奏请,给昭平君应得的惩罚;事后他自己却哀痛得不能自已,周围的人看了也很难过。

◎故事感悟

作为手中握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上,法律是他制定的,在法律面前,他能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对于古代的君王来说,也是个人品德达到较高程度的表现。

◎史海撷英

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而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

◎文苑拾萃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禄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或加“大”字。隋文帝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此骠骑将军为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与汉以来的骠骑将军相去甚远。炀帝改为鹰扬郎将,地位降低。唐初尚有骠骑府及骠骑、车骑将军之制,武德七年(624年),改骠骑将军为统军。显庆元年(656年)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从一品,宋沿置。金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元正二品。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

隋文帝惩处三皇子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刘昫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杨坚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常常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勤政爱民,注意节俭。他还告诫说:“隋朝的国法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处。”

杨俊是隋文帝的三皇子。他在平灭位于江南的陈朝、结束中国南北朝分裂局面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被封为秦王。杨俊觉得自己既是功臣,又是皇胄,国法是管不到自己头上的。因此,他和手下人经常仗势欺人,霸占田产,巧取豪夺,逼得许多平民百姓和小官吏倾家荡产。

隋文帝听说三皇子杨俊干了许多违法之事,勃然大怒。开始时他出于父子私情,只是严惩了杨俊的几个手下人,以为这下子可以使杨俊有所收敛。岂知三皇子杨俊恶习难改,依然我行我素,而且竟仿照皇宫的模式营造王府,把天下的许多奇珍异宝攫为己有,还从民间搜罗了大量的美女,供他寻欢作乐。

隋文帝看见杨俊如此奢侈腐化,再也无法容忍了。他知道如果再对杨俊庇护宽大,就会使群臣效尤。而且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上行下效挥霍无度的朝代会长治久安的。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隋文帝断然下令削去杨俊的王号和官职,把他软禁起来。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动。有个叫刘升的将军以为这是隋文帝的一时气愤之举,气一平就没事了。于是他上了一道奏折说:“三皇子功劳很大,现在不过是多花了点钱把王府修整了一下,也算不得什么大错,教育教育就算了。”隋文帝批示说:“国法不可违,皇子犯法也不能例外。”刘升又进殿跪下替三皇子求情,隋文帝还没有等刘升开口说话,就拂袖而去。

几天以后,朝廷重臣杨素也来劝隋文帝对三皇子手下留情。隋文帝说:“咱们隋朝没有‘皇子律’,皇子犯法,与民同罪。我倒是想赦免他,可是国法饶不了他啊!”杨素听罢,就不好再开口说话了。

三皇子杨俊眼见父皇拒绝了大臣们的求情,知道死罪不能免。他又急又怕,吃不下,睡不稳,很快就病倒了。他在病中亲自给父皇写了份认罪书,请求从轻发落。隋文帝对送认罪书的人说:“你回去告诉杨俊,他办的事国法难容。我惩处他,我心里也很难过,但只有这么做,才能使子孙后代有所警醒,不敢再胡作非为。不然的话,隋朝的天下是会被很快断送的。”听了这话,杨俊的病情更沉重了。他几天滴水不进,不久就病死了。

杨俊死后,他的手下人想给他办办丧事,在杨俊墓前立块石碑,但隋文帝说:“立石碑有什么用?要想留名,在史书里把他的事写上几笔就可以了。”随后,隋文帝又吩咐说:“要把杨俊的府第充公,奢侈华丽的装饰要全部毁掉。”

◎故事感悟

隋文帝重国法轻亲情,坚持“皇子犯法,与民同罪”,为江山社稷重法灭亲,不愧为开创隋朝的一代明君。

◎史海撷英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