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躬回答说:“法律明文规定,犯罪有故意和过失的区别。故意犯罪从重判刑,过失犯罪是应该从轻的。现在孙余传达错了您的旨意,显然只是个过失,所以按照法律处些罚金就可以了。”
皇帝说:“你说的是有道理。不过孙余和那兄弟俩是同一个县里的老乡,会不会是他们之间有旧怨,现在要乘机报复呢?”
郭躬很严肃地回答:“您是一国之主,治理国家可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节外生枝;也千万不能凭自己一时的喜怒改变法律。做国君的要光明正大,也不要轻易怀疑别人在耍诡计。这样才能建立互信,做到依法治天下。”
皇帝觉得郭躬讲得很有道理,因此就按过失犯罪处理了孙余错传旨意的事件。
◎故事感悟
治理国家要依照法律,不能凭借主观想象。郭躬能够劝谏皇帝依照法律办事,这种行为是很难能可贵的。
◎史海撷英
光武中兴
刘秀更始三年(25年)夏,在鄗县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乡内)即帝位,改元建武,改鄗为高邑,次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刘秀指挥军队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在位期间,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26—38年)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刘秀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他还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四百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刘秀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之手,在地方,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文苑拾萃
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云台列将32人,前28人为开国功臣,上应二十八宿,就是云台二十八将,包括: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
永平中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列入,共计32人。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
云台二十八将里只要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来歙、阴兴、阴识、邓晨(光武姐夫)功劳都很大,最后均未列入。
段秀实劝郭晞整顿军纪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段秀实(718—783年),字成公,陕西千阳人,唐代名将。幼读经史,稍长习武,言辞谦恭,朴实稳重。先后任安西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等职。安史之乱时,授泾州刺史,封爵张掖郡王。公元766年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颖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公元780年,加封检效礼部尚书,不久因杨炎进谗贬司农卿,调回长安。公元783年,泾原兵变,在长安拥太尉朱泚为大秦皇帝,他当庭勃然而起,以笏板击朱泚,旋被杀。朝野赞叹他为“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
安史之乱以后,中兴功臣郭子仪名震朝野,他的儿子郭晞也当了兵部尚书。他们父子统领的军队号称“郭家军”。
郭家军多年驰骋疆场,很能打仗。但平时管束不严,纪律松弛。有一次屯兵邠州时,将士们竟然在大白天进商店强拿东西,看见不顺眼的人动手就打,甚至连孕妇也打。当地的地痞流氓觉得郭家军是个靠山,就纷纷找关系、托门子,在军营里占个空名,穿上军装在邠州城里为非作歹。
面对郭家军的横行不法行为,邠州节度使白孝德虽然心里不满意,但也害怕得罪了郭家父子,不敢去管。泾州刺史段秀实有一次来邠州开会,看见这种状况十分焦急。他跑去问白孝德:“您受朝廷委派治理邠州,现在这里乱成这个样子,您怎么不管呀?”
白孝德说:“郭家军的势力那么大,我敢管吗?”
段秀实说:“您如果委派我在邠州管理治安,我就有办法制服那些郭家军里的不法分子了。”
白孝德说:“这还不好办吗?我现在就任命你为邠州的都虞侯,专管治安。”
段秀实上任后,立即贴出告示整顿治安秩序,宣布若有横行不法之事,无论是谁都要从严惩处,轻则鞭笞,重则斩首。
告示刚刚贴出,就有十几个郭家军的兵丁在酒店里喝酒闹事。他们用刀刺死店主,还砸碎了酒瓮,酒流得满街都是。段秀实闻讯,立即派出执法队,将闹事之徒全部抓起来就地正法。当地百姓看见这伙祸害地方的家伙受到惩处,都十分高兴。
可是这消息一传进郭家军的营房,士兵们就大吵大嚷起来。他们要求主帅郭晞下达命令,去和邠州节度使属下的人大干一场,取下段秀实的脑袋。
这下可把邠州节度使白孝德吓坏了。他向段秀实说:“你闯了这么大的祸,可咋办呀?”
段秀实说:“你不要害怕,我亲自去和他们讲道理!”
白孝德要派一队兵丁随同前往,段秀实坚决不带一兵一卒。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佩刀,骑一匹老马,就去了郭家军的营房。
郭家军的兵丁全身披挂,已经整装待发。段秀实看见这个阵势,赶忙迎上去,一面笑着打招呼,一面若无其事地说:“你们要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老汉,还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我今天已经把自己的头带来了,等见过郭尚书,就由你们处置我吧!”
经过允许,段秀实进了营门。他一见到郭晞,就开门见山地说:“你父亲郭子仪老令公是中兴功臣,大家都很敬重他,你应该珍惜这个荣誉。可是现在你却纵容部下在邠州横行不法,万一激起民变,朝廷就会怪罪下来。到那时,郭家的名声也就全毁了。”
郭晞听了这话猛然醒悟,于是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对段秀实说:“您指教得很对。我一定听从您的劝告,严惩那些行凶作恶的人,把部队的纪律整顿好。”
郭晞一边说,一边告诉侍卫:“快去传达我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回营房休息。今后谁再上街胡闹,一定严办不贷!”
从此以后,郭家军军纪肃然,邠州地方的社会秩序也安定下来了。
◎故事感悟
段秀实能够体恤百姓、舍身为国,直言不讳地劝告郭晞约束部下遵纪守法,陈明其中厉害,他的这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品质是值得后人称颂和赞扬的。
◎史海撷英
元和中兴
自奉天之难以后,唐朝既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又有宦官掌权的内患,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
◎文苑拾萃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都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周敦颐护法
◎有公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子·通志篇》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所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之前,县内有一件受理很久仍不能判定是非的疑案,众人都觉得十分棘手。庆历元年(1041年)周敦颐一到任,“一讯立辨”。不仅弄清了此案的疑难之处,而且是非曲直断得一清二楚。县中人们都惊服于他的明敏善断,交口称赞“老吏不如也”。周敦颐由此威名远播,每当他到一新任所时,人们都奔走相告,“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将他视作疏理冤屈的救星。
庆历四年(1044年)经部使者举荐,周敦颐调任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次年,南安狱中有一罪囚,依法不当处死。但转运使王逵却想判处该犯死刑。王逵素来残酷,人皆畏惮三分。所以在他的淫威下,虽然明知量刑不当,也没有人敢对他的处置提出异议,唯有周敦颐独自一人据理抗争,但骄悍的王逵根本听不进周敦颐的劝谏,固执己见。
周敦颐虽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者,但极富正义感,在他心目中法律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对于王逵的蛮横践踏法律,周敦颐忍无可忍,他手持笏板,指点着王逵,大声喊道:“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强烈地表达了自己不愿屈服淫威的凛然正气。
随即周敦颐就把手中的笏板掷在王逵脚下,怒气冲天地退出了衙署公堂,并取来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委任状“告身”,交还给王逵,弃官而去以示抗议。如此刚毅果敢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所谓周敦颐“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众口交赞之”。王逵看着脚旁的笏板和案头的告身,头脑也清醒了一些,不再骄横。认真思索周敦颐所说的,终于醒悟,并且依照法律条规比量囚犯的罪行,撤销了将其处死的命令。
◎故事感悟
黄庭坚这样概括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的确,周敦颐的“陋于希世”在弃官抗法一事中显露无遗,他的刚正的确令后人敬佩。
◎史海撷英
周敦颐创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