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洗耳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列女传》
许由(生卒年不详),尧舜时代的贤人,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琴操·卷下》载:“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者仍山而食,渴者仍河而饮……情操高尚,为人耿直,邪席不座,邪膳不食,人称高士。”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拒绝。
上古时期,尧在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便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尧听说在阳城附近有一个高士叫许由,此人道德高尚,安于清贫,邪席不坐,邪食不吃,不同凡俗。于是便来到许由的隐居之地,登门拜访,向他请教,后来又想把君位传给他。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尧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大意是:“太阳出来了普照大地,而火炬还在那里燃烧,这火炬想要与太阳比光亮,不是很难吗?天降了及时雨,还去舀水浇地,那不是徒劳吗?有你出来接位,天下必然大治,而我仍然白白占着位置。我自视有不少缺点,还是请你来治理天下吧。”)
许由一听此话,赶忙推辞道:“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大意是:“君治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而还要让我来取代君,我为的是名声好听吗?鹪鹩在深林里筑巢而居,所占的不过是一根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充其量不过喝满肚子。你回去吧,我不能为治理天下做什么事。做厨师的不去做饭,而作为执掌祭祀的尸祝,也不能去代替他呀。”)
拒绝尧后,许由连夜奔至箕山隐居。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树茂,土质肥沃,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
许由连天下都不愿要,尧更加认定许由是一个贤者,一定要让他出来做官。他传令召许由为九州长。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就悄悄逃走了。
在逃离的路上,许由觉得尧的传令弄脏了他的耳朵,于是就跑到颍水边洗耳朵。不想许由洗耳时被他的老友,也是当时的名士巢父看见了。
巢父牵着一头小牛犊,正想让牛犊饮水。得知原因后,巢父感到许由有些故作姿态,就讥讽道:“你若是到深山老林里去,人迹罕至,谁能找到你?而现在你故意在这里游荡,是想让别人称赞你的清誉。你洗耳把水都弄脏了,如果我的牛犊喝了这水,会脏了它的嘴!”说完,巢父牵着牛到河的上游饮水去了。
许由终身没有出来做官,隐居在水草肥美的许地过起了田园生活。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善卷是古时另一位辞天下而不受的贤士。)
◎故事感悟
许由乐于躬耕,对名利不屑一顾,辞天下而不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不做高官,为的是得到心灵的平静、品德的高尚。他的高洁品行使那些不择手段、拼命追求名利的人自现其猥琐。为纯洁心性,我们不仅要学他“洗耳”,更要学他“洗心”。
◎史海撷英
禅让制
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经过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遂废。
◎文苑拾萃
谒许由庙
(唐)钱起
故向箕山访许由,林泉物外自清幽。
松上挂瓢枝几变,石间洗耳水空流。
绿苔唯见遮三径,青史空传谢九州。
缅想古人增叹惜,飒然云树满岩秋。
不贪王位的人
◎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列女传》
季札(前576—前484),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他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春秋时期,在位的吴王是寿梦,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季札号称延陵季子,是四子中最贤能的一个,他的三个哥哥也都这样认为。寿梦爱他为人贤良而又博学多才,有意让他继承王位。季札怕破坏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坚决不肯接受。寿梦只得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死后,诸樊又秉承父志,请季札继承王位,季札坚辞,并跑到延陵(今江阴申港)避居起来,以耕作来维持生活。
诸樊无法,于是决定说:“季札最贤能,如能使他继承国王,吴国就可以兴旺起来了。今后兄死弟继。”为了能让季札名正言顺地继承王位,三位兄长每逢吃饭就祷告说:“愿老天令我早死,使季札得承王位。”
诸樊在与楚国交战时中箭身亡,死前遗言将王位传于二弟余祭。余祭又请季札接位,季札仍然不肯接受。余祭死后,传位三弟夷昧,夷昧效法两位兄长,季札还是躲避起来。夷昧死后,季札正好出使在外,王位由夷昧子僚继承。季札出使回来,对吴王僚就像对待原来的吴王一样尊重。诸樊长子光很不服气,说:“根据我父亲的意见,王位应当属于季札叔;如果按照嫡长子的继承法,则我是嫡长子,也应当由我来继承,僚算什么呢!”他在伍子胥策划下派专诸刺杀了王僚,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季札闻信回来奔王僚丧,阖闾假意让王。季札说:“你杀了我的君主,我如果接受你的让位,就是我和你共同篡位了。你杀死你的兄长,如果我又杀死你,就是兄弟父子相杀,没完没了。只要祖先宗祀能够延续,吴国社稷能够保住,您为国君,我绝对不会有任何怨言。”说罢他去王僚墓拜祭后,仍回到延陵,终身不再回国都。
季札的高风亮节,给延陵的民众带来深远的影响,这里曾出现路遗黄金无人捡拾的事。因而,江阴曾被人们称之为“仁让古邑”。
季札死后,葬于延陵。相传,孔子曾手书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文字为古篆,后人称之为十字碑。碑已毁,拓本尚存。
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为季子墓建立祠庙。季子庙墓受到历代人们的瞻仰,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又派人建造了御赞亭。清康熙帝南巡时,曾手书“让德光前”的匾额,悬于享殿。
◎故事感悟
季札有德有才,深明大义,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不贪权势,辞王位而不受。在列国纷争、王室相残的时代里,他能做到五辞王位,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为了江山社稷,他的谦虚、礼让的高风亮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海撷英
吴太伯三让天下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初祖吴太伯三让天下的故事:“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第一次让:按当时部落社会惯例,王位应传长子,太伯是当然的继位人。他觉得“季历贤”,父亲希望有贤能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自己就干脆避让,托词采药与仲雍奔吴。第二次让:太伯到达江南后,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回去奔丧。季历和众臣求他接位,太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即返江南,王位由季历继承。第三次让:季历立为王位后,整肃朝政,扩大领土,遭到商的嫉恨,被暗害致死。太伯又一次回岐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后立马返回,王位由“圣子昌”——姬昌继承。这位姬昌就是后来著名的周文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孔子《论语》曰:“泰伯(即太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而称焉”是说:百姓都不知用什么话来称颂他们。
◎文苑拾萃
季子庙
(宋)曹确
人间不记吴王事,江上今存季子宫。
下马一看思旧德,浮名应与暮云空。
却名利隐居山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晋文公(前697—前628),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六十二岁时回国继位。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犨、胥臣、栾枝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霸主。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为避祸带领一批亲信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他们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一个叫介之推的臣子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掌权后,一一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而介之推因没有提及禄位,所以晋文公也就没有封赏他。介之推回家后对母亲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唯独国君(指晋文公)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的人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必定要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这些人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上天的功劳当做是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介之推的母亲对他说:“你何不也去讨赏呢?万一这样死了,又能抱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仿,那错误就更大了。而且我已口出怨言,不能再吃他的俸禄。”
母亲说:“那也该让君王知道一下你的功劳和想法呀!”
介之推说:“言语赞誉,是身体的文饰。身体都将要隐藏了,哪里用得着文饰?这不是故意把身体显露吗?”
母亲说:“你真的要隐居吗?要果真如此,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两人一起隐居山中。后来,晋文公到处找他,但始终没有找到,只得把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作为他的封地,追赠给他,并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表彰贤明善良的人。”
◎故事感悟
介之推是一个对国家、对主上忠心耿耿的人,更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嘴上就如何说,直言不讳,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淡泊、坦率的品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史海撷英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楚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晋军下军之佐胥臣率晋军左翼攻击楚方最弱的右翼陈、蔡军,楚右军溃散。晋上军之佐狐毛树起两面大旗为讯号,栾枝依照部署命令战车拖曳着树枝后撤,掀起尘土佯装败逃。子玉不顾劝阻,令子西追赶晋军。冒进的楚军左翼完全暴露,遭晋军先轸、郤溱的中军横击。同时,狐毛、狐偃佯退的上军回兵夹攻子西左军,楚左军溃散。
城濮之战使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晋国声威大震,奠定了其霸业的基础。
◎文苑拾萃
九日过介之推庙
(宋)李复
荒祠久零落,秋日故山阿。
椒菊持新奠,龙蛇忆旧歌。
论功嗟晋粟,流怨动汾波。
千岁遗灵在,乡民禁火多。
视达官如粪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