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犹太人办签证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吕氏春秋》
何凤山(1901—1997年),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是世界第三大犹太人居住国,奥地利的犹太人从此遭受了厄运。每天都有无辜的犹太人遭到残忍杀害,更多的人被关进了集中营,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犹太人只好前往各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申请移民。但是,多数国家拒绝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们怕给犹太人签证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何凤山是当时中国政府驻奥地利维也纳的总领事。眼看着奥地利的犹太人将被惨无人道地斩尽杀绝,他的心被刺痛了,他决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这些苦难的人们。他规定,任何人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在中国领事馆得到去上海的签证。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奥地利的犹太人中传开了。中国领事馆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龙,每个人都希望能尽快得到这一生命签证。何风山和他手下的工作人员忘我地工作着,以最快的速度为他们办了好各种手续。
很快,何凤山给犹太人发签证的事传到了他的顶头上司陈介耳朵里。陈介时任国民党政府派驻德国柏林的大使。陈介胆小怕事,生怕这事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他从柏林打电话到维也纳,命令何凤山赶快停止给犹太人办签证,以免惹火上身。何凤山在电话那头当即说:“不行,我不能眼看着这些无辜的人遭受屠杀。对不起,我无法按照您的要求做。”
何凤山虽然顶住了上司的压力,但纳粹当局不会放过他。他们找了一个借口,将中国驻奥地利领事馆的房子没收了。何凤山并没有因此退却,他掏出自己的积蓄,在维也纳另租了一所小屋子,作为领事馆办公处,继续给犹太人发签证。他说:“只要我在任一天,我就会帮助这些苦难的人。”
何凤山从1938年5月到任到1940年5月被调离岗位,他到底给多少犹太人发过签证,挽救了多少犹太人,现在都已经很难查证了。从一位犹太幸存者提供的护照上看,1938年7月20日,这位名叫艾兰克的幸运者领到的签证号已超过1200号。这样算来,何凤山至少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性命。
2000年1月26日至2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次专门反思20世纪大屠杀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世界犹太人组织举办了一个名为“生命的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救助犹太人的各国外交官,排在榜首的就是何凤山。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伊斯雷尔·辛格(现任全世界犹太人大会的秘书长)在会上含着泪水说:“我的父母就是何凤山先生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屠杀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国际正义人士奖”证书。
◎故事感悟
为了正义事业,就算是惹火上身,何凤山也要给犹太人办签证。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无愧于“国际正义人士”的荣誉称号。
◎史海撷英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多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文苑拾萃
何凤山博士墓志铭
(现代)余秋雨
公元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狂潮肆虐欧洲,数百万犹太人惨遭迫害。无辜平民死中求生寻找逃奔之路,多国政府慑于淫威拒收犹太难民。在此漫天黑暗间,维也纳一处屋宇灯火犹亮,一位东方外交官争分夺秒发放签证,帮助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和其他地方。
屋宇为何名?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也。外交官为何人?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也。
此屋宇终被法西斯没收,何凤山博士自租公寓继续签证。此善举又被国内同行疑忌,何凤山博士光明磊落不为所动。随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绝处逢生:随其笔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随其声也,域外人士惊识中华文明;随其形也,离乱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华夏之德,不思远征而不拒远援。君子之道,默行大善而不声张。何凤山博士之功绩埋入尘沙久焉,近年方见端倪,已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的荣誉称号。其家乡中国湖南省益阳市民众闻之事迹,深为感动,遂会商其子女,决定修筑何凤山纪念墓地于中心城区,以千年乡土体温,永久拥抱这位伟大游子。
余赞之曰:三尺之助尚不易,万里之善非等闲,乱世星火天有记,湖南益阳何凤山。
顽强拼搏的铁人王进喜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王进喜(1923—1970年),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王进喜是大庆油田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同志们称他王铁人。他胸怀革命大目标,一心为公,严于律己,为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千里迢迢来到寒风怒吼、滴水成冰的大庆草原,决心拿下我国第一个大油田。会战初期,遇到重重困难,王进喜说:“为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天大的困难也要顶得住。”工人们被他的精神所鼓舞,人人干劲儿倍增。工人们拉的拉、抬的抬、扛的扛,硬是用肩膀和双手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搬到几十里以外的井场上了。眼看就要打井了,水管没接好,开钻没水怎么办?为争夺时间,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硬是用盆端来了几十吨水,提前开钻。经过日夜奋战,大庆荒原的第一口井于4月19日喷出乌黑发亮的原油。
5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搬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王进喜痛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一看,井架还没放下,几个工人在围着救护他。王进喜急了,对大家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说完,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指挥工人继续放井架,鲜血从裤腿和鞋袜里浸了出来。
打第二口井的时候,王进喜的腿伤还没好,成天拄着双拐在井场上来回指挥。
一天,轰隆一声,钻机上几十斤重的方瓦忽然飞了出来,井喷的迹象出现了。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王进喜忘记自己的腿疼,立刻奔上前去。压井喷需要用重晶石粉调泥浆,井场上没有,他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池底。这时,王进喜奋不顾身,把双拐一甩,说了声:“跳!”就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来搅拌泥浆。几个小伙子也跟着跳了进去。他们整整奋战了三个小时,险恶的井喷被压下去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同志们把王进喜扶出来时,他手上身上被水泥浆烧起了大泡,腿疼使他扑倒在钻杆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滚下来。井场附近的老乡纷纷称赞说:“你们的王队长真是舍己为公的铁人啊!”
有一次,在湖泊冰面上做钻井试验,王进喜亲自在车前探路指挥。汽车向冰湖开去,冰面上咔嚓咔嚓直响,他不慌不忙地引导汽车平稳前进。湖面断裂开一道道缝隙,湖水从缝里涌了出来,岸上人惊叫:“危险!停!停!”王进喜完全忘却了个人安危,大声说:“不怕,冰面有裂缝是个别地方。”于是,继续开车前进。终于,探出了一条冰上钻井的路。
◎故事感悟
王进喜的一生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文苑拾萃
世界冠军要咱当
王进喜
大地回春练兵忙,磨好刀枪整好装。
只待战令一声下,跃马扬鞭上战场。
庄稼喜雨花朝阳,会战全靠共产党。
中华民族站起来,世界冠军要咱当。
苏阿芒学外语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苏阿芒(1936—1990年),安徽石台人,原名苏承宗。他是中国的外语奇才,掌握了20多种外国语,1957年加入世界语协会,历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世界文学》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读者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 1979年开始任百花出版社编辑。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且广泛地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有一座国际世界语博物馆。过去,博物馆里一直没有中国人的塑像。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增添了一尊中国人的塑像。这位中国人,20多岁,瘦瘦的脸庞,身穿简朴整洁的衣服,昂首凝视着远方。他就是苏阿芒。
其实,他的本名叫苏承宗,苏阿芒是他用世界语进行翻译和写作的笔名。来自各国的参观者,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他们了解到,这个年轻的中国人没有进过专门的学校学习,完全是靠自学掌握了世界语的时候,对他就更加钦佩了。
一个严寒的冬夜,刺骨的西北风拍打着苏阿芒那间小屋的门窗,屋里本来就没有生炉子,此刻就更冷了。
时针已经指向12时,苏阿芒却好像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还伏在桌前学习外语。
从上中学起,苏阿芒就特别喜欢外语和文学。在外语中,他最喜欢世界语。因为用这种国际辅助语言,各国人民都能进行交流。
他多么希望能考入大学去深造啊!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连考几次大学都没有被录取。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的第一个沉重打击。
受到这样的打击,有的人灰心了、失望了、放弃学习了,可苏阿芒却没有这样做。他对朋友说:“青春是宝贵的。我觉得,要为祖国作贡献,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应该虚度年华。”
苏阿芒决心自学外语。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开始背外语单词;每天晚上,母亲再三催促,他还不肯休息。母亲毫无办法,对人说道:“没办法,这孩子一拿起书,什么事都扔到脖子后边去了。”一位邻居也说:“我们经常看到小苏一个人走在街上,边走边说,开始我们以为他有毛病,后来才知道他在念外语。”
有一对意大利侨民夫妇从青岛移居天津,苏阿芒听说以后,就去拜访这两位老人,请求他们教他学习意大利语。这对年迈的老夫妇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好学的学生。苏阿芒除了虚心听老师讲授外,还把自己读过的文艺作品用意大利语转述给老师听,请老师挑毛病。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苏阿芒能轻松自如地运用意大利文了。
一天夜里,苏阿芒正在翻译一首诗,突然他觉得眼睛胀得难以忍受,顿时眼前一片模糊,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啊!好疼……”
母亲闻声赶来,把他扶到床上躺下。
“孩子,你身体单薄,为什么不多歇歇呢?整天学那些洋文有什么用呢?”母亲难过地说。
“妈妈,学外语可有用处啦!”尽管眼疼难忍,可一提起外语来,苏阿芒就忘记了疼痛。“学会一门外语,就好比在自己脑子里又打开了一扇窗户。学好了外语,把我们祖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人民,把外国的文化介绍到祖国来,这工作多有意义啊!”望着眼睛患病还惦记着学习的儿子,母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经过检查,苏阿芒是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眼底血管破裂。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苏阿芒的眼病渐渐好转了。可是,病一好他就又开始没日没夜地苦读起来。
常言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自学,苏阿芒不同程度地掌握了21种外语,其中英、法、德、俄、意和世界语,都达到了能看、能听、能说、能写的水平。
外语是一种工具,苏阿芒并不以掌握了这种工具为满足,而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翻译、写作,他要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伟大、可爱的祖国。
他用外文撰写了许多文章,向世界人民介绍屈原、杜甫、郑成功、詹天佑、聂耳等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介绍万里长城、龙门石窟、昭君墓等中国的名胜古迹。
他还把《白蛇传》、《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用世界语写成长诗,发表在国外的文艺刊物上。
世界五大洲的近4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刊登过苏阿芒的文章,通过他的作品,各国人民了解到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国外的报纸称赞他是“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