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09

第9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3)

“斯特拉第瓦利!”他自言自语道,“那才是真正的小提琴!”他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快,周身的热血在沸腾。一个崇高的信念在戴洪祥的脑海里坚定地树立起来——制作一把与斯氏小提琴媲美的小提琴,为中国人争光。

然而,等待戴洪祥的并不是成功,而是巨大的挫折和不幸。

他曾经患过中耳炎,过去并不介意。有一天,他正在工作,忽然头一歪,昏倒在琴台上。同事们惊奇地看到:一注鲜红的浓血,从他左耳中流了出来。

他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他的中耳炎已到晚期,必须立即作左耳道切除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曾经德国有一位作曲家,叫贝多芬,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不幸的是,正在他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耳朵却因病聋了。

耳朵,对于作曲家和提琴制作师来说该是多么重要!但戴洪祥偏偏要遭受与贝多芬同样的打击。命运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悲痛的泪水顺着戴洪祥滚烫的两颊落到正在制作的琴上……但是,他一想起自己为国争光的理想,想起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名言,耳边就仿佛响起催人振作、激人奋起的琴音。他用自己的心灵在倾听,他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坚韧顽强,继续前进!

“为了生我养我的祖国,不管还会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做出理想的小提琴!”——这就是戴洪祥的誓言。

左耳听力没有了,他就用右耳来捕捉和分析琴音。每天凌晨三时,他会准时醒来,耳边响起琴声,他反复琢磨一小时左右才能重新入睡。五时半,他准时来到车间,在黎明最寂静的时候测试琴音。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就是这样度过的。

一把又一把小提琴制作出来了,戴洪祥的制琴技术经过千锤百炼,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成功的大门向奋斗者打开了。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戴洪祥参加了全国高级小提琴比赛,他制作的小提琴名列第一名,荣获国家金质奖。

20世纪规模最大的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首届卡塞尔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是1983年10月在联邦德国的卡塞尔城举行的。

小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有“音乐之王”的美称。300多年来,欧洲的小提琴制作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国际上经常举行小提琴制作比赛。以往比赛的桂冠绝大多数都被欧洲各国的著名小提琴制作家摘走了,有人预言,本届卡塞尔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的金奖获得者也一定是欧洲人。欧洲的许多提琴制作师大多出自世代相传的提琴制作家族,而戴洪祥却从小与提琴无缘。

这次比赛,集中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提琴制作家,他们带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400把小提琴。比赛评委会的成员都是国际音乐界的权威人士。

10月24日,7天紧张的比赛全部结束,评比结果揭晓,一条轰动国际音乐界的新闻立即传开了——本届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的获得者,既不是来自罗马、维也纳,也不是来自华盛顿、波恩。这把音色柔美圆润、穿透力很强的获奖提琴,来自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它的制作者是一位中国技师,名叫戴洪祥。

喜讯通过电波,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一位外国记者写道:“戴洪祥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移动了一座山峰。他把小提琴的桂冠从意大利移到了中国。”

后来戴洪祥的小提琴一次又一次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被国际音乐界人士盛赞为“戴氏小提琴。”

◎故事感悟

搞音乐的人的耳朵聋了,多么残忍的事情,命运如此不公,德国的贝多芬经历了,中国的戴洪祥也经历了。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坚韧不拔,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后都成功了。人的一生正因为有了起伏才有了意义,但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持、坚定。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因此胜利是属于他们的。

◎史海撷英

我国的小提琴制作

我国的提琴制造界所制作的产品经常在国际制作比赛中获奖,广东乐器厂的陈锦农、北京提琴厂的戴洪祥是率先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音质金奖的大师。广东的徐弗、梁国辉、陈益、何恩等老一辈制琴大师制作的琴与弓,也经常在国内外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后起之秀朱明江制作的小提琴在美国的比赛中一举获得音质和工艺两项金奖,这是极其难得的。目前我国的小提琴制作工厂多达50多家,产量可观,北京提琴厂、上海提琴厂,广东乐器厂是生产专业小提琴的名厂。近年来广州的中外合资格里蒙那提琴有限公司更是异军突起,该公司大批量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提琴畅销欧美十多个国家,产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该厂曹树坤、沈炽明制作的琴和关尚持制作的弓已成为演奏家们所钟爱的珍品。

◎文苑拾萃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快乐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零”的突破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下十成工夫,焉能成一事。——谭嗣同

许海峰(1957—?),我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1984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了手枪慢射比赛的冠军。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也是这届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从此,中国人在奥运会金牌上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零的纪录被突破了!

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玩枪。他的爸爸是一位解放军军官,他送给小海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支玩具手枪。后来,海峰渐渐长大了,对玩具手枪已经不满足了,他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一支锃亮锃亮的真枪。

那时,民兵经常在他家附近操练,许海峰总爱在一旁观看。等到他们休息的时候,他就指着叔叔手里的枪问长问短,请叔叔给他讲哪是缺口、哪是准星,怎么瞄靶才能打得准。

有一天,许海峰发现他们的枪架上有一支枪,坏了不能用,就央求人家让他用这支枪练习瞄准。民兵叔叔见他这么喜欢射击,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许海峰用这支已经不能用的枪学习瞄准,练得特别起劲儿。

高中毕业以后,许海峰下乡去了。尽管农村的活儿很累,他还是忘不了射击,忘不了枪。有一天,他带着自己仅有的40元钱,到城里下狠心买了一支气步枪。当准备返村的时候,他的钱都花光了,只好扛着枪徒步走了几十里。但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从此他有了一支自己的枪啦!

从那以后,一有空闲,他就举着这支枪瞄天上的飞鸟,瞄山中的野兔,瞄夜晚的星星,瞄黎明的月牙……在这支枪上,系着他的理想和追求。

后来,许海峰果真当上了射击运动员。

当上了射击运动员就不能像平时玩枪那样,想玩就玩,想停就停。许海峰记住教练的叮嘱:为了打出好成绩,必须苦练技术。

冬天到了,北风呼啸,寒气袭人,许海峰和教练一起骑自行车到射击场去训练。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一个冬天下来,许海峰的手冻肿了,裂出口子,流着血。他抹去血迹,继续举起了枪……

整天闷在靶棚里,那种单调的滋味也是很难熬的。许海峰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受磨炼,成绩不断提高。

1983年9月,他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脱颖而出,夺得男子手枪慢射的第二名。

这一年的10月,有关部门决定选派他参加1984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迎接这次世界最高水平的大赛,许海峰练得更刻苦了,多少个星期天他都是在靶棚里度过的。

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许海峰紧握手枪站在40号靶位上。他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猛然间扣动扳机——“砰!砰!”子弹飞也似的射向50米外的靶心。“10环!”“10环!”一个个红色的“10”字在记分表上延伸……

瑞典的斯卡纳克尔、澳大利亚的阿丹斯等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他们经验丰富,在国际比赛中多次夺魁。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不肯示弱,脸上的神情好像在说:决不让中国小将走在前面!

52年前,也是在洛杉矶,也是在奥运会上,旧中国只派了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没有获过一枚金牌,“零”的纪录已经延续了52年。

胸前绣着“中国”两个大字的许海峰,神色庄严地站在靶位上。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零”字,“击碎它!击碎它!”这钢铁般的决心激励着许海峰。他沉着得像一座山,准确地射出一粒粒子弹。

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呼声最高的斯卡纳克尔发现,他仍旧比许海峰落后两环。这位沙场老将憋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里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了10环、9环、9环,第四枪和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形势突变,在靶位后面观战的外国记者交头接耳,有些人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涌去,仿佛这位瑞典老将已经胜券在握。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许海峰反而显得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终于以566环的成绩超过斯卡纳克尔1环,夺得了手枪慢射比赛的冠军。

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洛杉矶上空徐徐升起。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为许海峰颁发奖牌,他热烈祝贺许海峰的胜利,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一位70多岁的老华侨自豪地逢人便说:“我们中国也有金牌了,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

◎故事感悟

许海峰,我国这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在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566环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手枪60发慢射项目的金奖,实现了本项目零的突破,为中国人民争了气。当五星红旗在比赛场地升起的时刻,我们中国人能不欢呼雀跃吗?让我们说一声:“谢谢许海峰!”

◎史海撷英

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4年7月28日—1984年8月12日,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有159个,参赛的共140个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了以往各届的规模。本届参赛运动员共6797人,其中女子1567人,男子5230人,也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52年前,旧中国首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地点也是在洛杉矶。当时运动员仅刘长春孑然一身,而本届中国奥委会派出了一个大型体育代表团参加盛会。这次运动员达225人,参加了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的其余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6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的比赛,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上相逢。奥运会中的女子项目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新增设的女子项目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女子不适宜参加的马拉松跑,有自1896年以来一直只有男子项目的射击和自行车,还有首次列入女子项目的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所获的金牌不仅是本届奥运会决出的第一块金牌,更实现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中国运动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名的好成绩。

“天下第一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栾菊杰(1958— ),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73年考入南京业余体校,1975年加入江苏队。1978年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获亚军,是1901年以来首位进入该项赛事的亚洲选手。1983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女子花剑比赛中,她力挫各路高手,独占鳌头,成为亚洲第一个在世界剑坛折桂的人。

栾菊杰是中国击剑运动员,为了练出击中对手的技术,栾菊杰吃了很多苦。为了锻炼爆发力,她每天奔跑在南京紫金山麓。教练规定跑5圈,她跑8圈、10圈。脚踝扭伤了,她咬着牙坚持跑,后来到医院接受治疗,好一点又接着跑。伤痛的折磨压不倒她。看到她清秀的脸颊上流淌着小溪似的汗水,队友们都说她练得像一条野牛似的。

栾菊杰的技术就是在这如雨的汗水中提高的。

击剑运动起源于欧洲。从1901年成立国际击剑联合会以来,77年当中历届世界比赛的前几名都被欧洲选手夺走了,从来没有一个亚洲运动员取得过决赛权。在第二十九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花剑比赛上,栾菊杰遇上了苏联运动员扎加列娃。中国的击剑新秀栾菊杰第一个勇敢地向欧洲运动员提出了挑战。

栾菊杰首战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