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珍藏的火柴盒
◎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前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收藏火柴盒。其中,有一只火柴盒的封面上印的是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里边的火柴都制成炸弹形状,磷面正好连接到希特勒的屁股处。
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炸弹与地球仪象征着这个大独裁者好战。谁要使用火柴,又必然会产生“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
这火柴盒的设计者,就是卓别林本人。而梅兰芳收藏这只火柴盒,还别有一番来历。
1941年的春天,《大独裁者》即将在香港上演。当时,美国电影在香港总是由“皇后”、“娱乐”这两家影院首映,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剧场这次想争得首映权,就找正留居香港的梅兰芳设法帮忙。
梅兰芳与卓别林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友谊,现在他为此事特地打了个电报给卓别林,卓别林很快就复电“同意”。
《大独裁者》在香港上映后,梅兰芳先后看了七遍,还从艺术角度加以钻研和探讨,记下了二三十条体会。
这种炸弹式火柴,就是“利舞台”首映《大独裁者》时作为新片的宣传广告赠给梅兰芳的。此后,梅兰芳一直珍藏着这一只富有纪念意义的火柴盒。
◎故事感悟
梅兰芳珍藏这个与众不同而又寓意深刻的火柴盒,让它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斗争的信念,保持自己的那份坚守。
◎史海撷英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天,喜连成班的班主叶春善带领着他的唱班在吉林演出。
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的北山上散步。两人边散步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
只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
舞剑的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
“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走到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
“你可曾有艺名?”
叶春善接答道:
“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
“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
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文苑拾萃
和啬翁句
梅兰芳
积慕来登君子堂,花迎竹护当还乡。
老人故自矜年少,独愧唐朝李八郎。
临别赋呈啬公
梅兰芳
人生难得是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
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
妙趣横生的“自传”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老舍
老舍(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满洲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名作家老舍出身贫寒,曾当过教师,也当过教授。他毕生都从事文学创作,平均每年都要写出20万字。
老舍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一部《春华秋实》曾先后改写过10余次。在语言艺术上,他更是刻意求工,能够用几句话把人物描画得栩栩如生,练就了一支生花妙笔,以独特的风格驰骋文坛。
然而,他一向的品行是四个字:质朴自谦。他写过一个妙趣横生的“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300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故事感悟
老舍这个妙趣横生的自传,让我们体会到了老舍的雅人深致。在这“趣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舍藏在心中的那份“志向”。
◎史海撷英
老舍的贡献
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为我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
在美国,老舍做了多次公开演讲,为增强大洋彼岸的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写成《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和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还有《断魂枪》等,同时还协助美国友人翻译了他的一些作品。
《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作品,共约100万字。故事以北平的一个名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画面与情节,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幻想破灭后终于觉醒,坚决抗战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包含着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文苑拾萃
潼关炮声
老舍
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
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
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
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灿早霞!
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
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仇;
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
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
闻一多为友篆刻
◎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现代诗人闻一多喜爱篆刻,尤其忠于友情,常常为朋友门生欣然奏刀。
闻一多与华罗庚是挚友。在昆明时,两人曾同住郊区,三间农舍分居两家人,一间是共用的。战乱时期,大人们是文章知己,孩子们是青梅竹马,两家的关系亲密异常。
1944年,闻一多为华罗庚篆刻了一枚石章,还留下了风趣的边款:
“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硕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闻一多是一名出色的民主战士,这时已看了一些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坚决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特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上用钟鼎文篆刻“叛徒”两字。
有一次,他的一名得意学生前来辞别远行,他把学生留在家中吃了晚饭,然后又亲切交谈到深夜。
临别前,闻一多提笔写下了语重心长的一句话:
“君子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最后,闻一多饱蘸通红印泥,在条幅上有力地按下了那枚“叛徒”印章。他说:我要做一个旧世界的叛徒!
◎故事感悟
好一个“旧世界的叛徒”!闻一多在挥刀的同时,也挥下了他坚定的决心和昭然的希望!
◎史海撷英
《七子之歌》的创作
《七子之歌》被看做我国人民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80多年前的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这首词的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在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还花费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的爱国思乡之作。
◎文苑拾萃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
冰心的“玫瑰花”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为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非常喜爱玫瑰花。在童年的时候,她阅读《红楼梦》时,看到书中小厮兴儿形容探春的传神句子:
“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
自此,她就对这种浓艳而又有风骨的花十分喜爱。
20世纪20年代末期,冰心有了自己的家,就在廊前种了两行德国种的白玫瑰。花开得很大,花期又长,从阴历的三月三到九月九,都不断有盛开的玫瑰,她家的花瓶里就常有鲜花供养。她不仅自己享用,还送朋友,送给在校医院里养病的学生。
在抗战期间,冰心住在重庆歌乐山下的一幢土房里,周围虽有空地,但为生活,只能种一些瓜菜之类。
新中国成立以后,冰心从国外回来,可惜宿舍在楼上,没有办法种玫瑰了。没想到,楼下有两个年轻人都是玫瑰爱好者,在花圃里栽满了各种玫瑰。他们知道冰心爱玫瑰,每天清晨都会给冰心送上一把鲜艳的带着露水的玫瑰。他们几乎是轮流地给她送花,从春天开的第一朵一直送到秋后开的末一朵,即使她住院时也不例外。这是冰心每天的第一桩大快事,她曾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
“每天早起,我还在梳洗的时候,只要听到轻轻的叩门声,我的喜悦就像泉水似地涌溢了出来……”
◎故事感悟
也许,正是有着玫瑰花那种无人不爱而又有着锋利的棱角,冰心才会对玫瑰花如此执著地追求和喜爱。而更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是那两个年轻人每天都会给别人带来喜悦心情的无私帮助。
◎史海撷英
冰心投入爱国学生运动时代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而且后者第一次开始使用“冰心”这个笔名。
由于作品直接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她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都突出地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等。
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文苑拾萃
繁星·春水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这些事
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我的心
孤舟似的
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晚霞边的孤帆
在不自觉里
完成了自然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