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9444100000001

第1章 (1)

□西 施___沉鱼之姿助越灭吴

西施(公元前505年—?),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有“沉鱼”之美称,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青春之时正逢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心寻求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的故事

苎萝山下,浣纱少女

河南浦阳江畔的诸暨古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春秋时越国的重要都邑。

出了诸暨城南门二里左右,有一座青松翠绿的小山,名叫苎萝山,山下有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叫苎萝溪,小溪两旁有一座村庄,名叫苎萝村。由于村里的人家都姓施,而小村子又被小溪从中划隔开二处来,所以按照方向,将二村称为施东村和施西村。

公元前505年春天,在施西村一个打柴人家里,一个美丽的生命降生了,她,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长大后为了恢复国土,打败强敌,舍身而出,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苎萝女儿——西施。

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任何年轻的家长一样,初做父母的他们内心激动不已,看着女儿白皙可爱,光滑的肌肤似乎发着亮光,商量了许久,给自己的宝贵女儿起了一个响亮而又赋予吉祥意味的名字——夷光。

贫困的家庭不可能有更高物质上的享受,但童年时代的夷光仍过得十分幸福,那来自父母对她的无比的疼爱和全乡人对她的喜欢,让她在快乐无忧的童年岁月中悠然成长。

可爱的小夷光在听母亲唱江南小调时,经常眨着那双美丽、传神的眼睛,。母亲唱到高兴时,小夷光就咧开嘴笑,妈妈唱到伤心处,小夷光眼中仿佛充满了忧伤。母亲喜欢抱着她,把心里话向她诉说。母亲相信,小夷光能听懂自己的话。

父亲每次打柴卖了钱,都给女儿买来礼物,宁可饿肚子,也要博得女儿的欢心。他喜欢抱着女儿去别人家做客。小夷光从小就很乖巧,善解人意,村里人都喜欢她。

夷光8、9岁时,追着母亲到小溪边浣纱、摸鱼;追着父亲到山上砍柴、逮野兔。

岁月如梭,转眼间小夷光长成大姑娘了,周身上下都有着江南女儿的精明灵秀。夷光的美丽、善良远近闻名,施西村的人干脆把村名施西颠倒了一下,变为西施,作为夷光的昵称,久而久之,夷光这个名字反而不再有人提了。

和施西村一溪之隔的施东村有一个姑娘,叫采萍,相貌并不出众,但她十分爱美,平常非常注意修饰自己,想让自己成为村中最美的姑娘。当她听到西村的人们都夸西施美貌后,心里非常羡慕,就在外貌和行动上处处仿效西施。西施上山砍柴她跟着去,西施下溪浣纱她也跟着一齐来,久而久之,简直成了西施的影子。村里的人见她这样,就开玩笑称她为东施,她也笑着答应,认为这样更可和西施相提并论了,于是效仿西施的热情更加起劲了。

有一次,西施染上了风寒,心口疼,手捧心口,微皱眉头,从山上回家。西施所表现出的娇弱之态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施西村的乡亲们更加表示出对她的怜惜之情。东施跟在西施后边,手捧心口,微皱眉头,从村中走过。东施忸怩作态,无病呻吟,不比平时美,反而丑了,施西村的人见了,调笑道:“东施姑娘比西施美多了。”

心地善良的西施很喜欢天真无邪的东施,她看到东施如此这般,就劝她道:“好妹妹,你为什么要跟我学呢?你原来快乐得像只小鸟,那不很好吗?自从你仿效我后,反而失去了你自己的真实的一面。好妹妹,你这样是得不偿失,你应该找回快乐的自我,快笑一笑吧!”东施放下手,抬头挺胸,顿时欢快地笑了起来,西施也笑了。

距施西村不远的鸬鹚湾,有个美丽的姑娘叫郑旦,家里也很穷,比西施大一岁。同东施一样,郑旦也总听人们说施西村的西施长得美,天上少有,人间无双,出于一个女孩的好奇心,她也想去看看究竟。有了这个想法后,郑旦那段时间经常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如果西施不像人们夸的那么美,我就是最美的人了啊。可是,西施再美,又能美到什么程度呢?

第二天一大早,郑旦梳妆打扮后,手挎竹篮,来到施西村村口,准备等待人人说美的西施姑娘的到来。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姑娘,她步履轻盈,看样子是提着篮子去溪边浣纱。这个姑娘的身材像五月的杨柳,俊俏的脸像六月的荷花,真是越看越迷人。

郑旦惊呆了。她忙走上去问那姑娘道:“请问,你是西施姑娘吗?”

姑娘点点头,惊讶地回答:“是啊,你是谁?”

郑旦说:“我是鸬鹚湾的郑旦,人们都夸你美丽,我想来看看你,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只怕比她们说的还要美丽。”

听郑旦如此一说,西施满脸通红,低下头说道:“刚才我见到你,还误以为是仙女下凡呢!”

郑旦见西施这样谦和,更喜欢得不得了,一把抓住西施的手,由衷地说:“妹妹,你真是太美了,如果你愿意的话,咱们就做个朋友吧!”

西施听郑旦这样说,心中也很高兴,说:“不光是做朋友,还是好姐妹,好吗?”

于是,姐妹两个手拉手来到井台前聊天说话,一时连那黑洞洞的井底都显得光明透亮,相映成辉了。

至此,正是因为有了西施与郑旦两大美女的相识,才有了后来的为赴国难而共同舍身成为吴王妃子的救国故事。

相见恨晚,情定少伯

公元前496年,也就是西施9岁那年,吴王阖闾率军入侵越国,双方在携李地界驻扎主力军队,摆开了战场。从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吴国比越国明显强大。

越王勾践召来年轻的大夫范蠡,要他献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范蠡号称“陶朱公”。范家独苗单传已经超过了五世,所以父亲对范蠡关怀备至。他刚到学龄的时候就被送到乡村塾师庄伯执教的学馆里求学去了,与少年时候就很有文名的陆通、庄生成为同窗。范蠡在他们当中最年少,天资聪颖,思想敏锐,领悟精深,记忆超群,很小的时候就苦读了《书》、《易》、《诗》等书籍。对于书里夏、商、周三代的许多禅让事典、政治文告、战争宣言、檄文誓词、天文气象、地理山川等都能看懂,许多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大事,都让他背得滚瓜烂熟了。范蠡不但掌握了历史经验,还懂得了治国的大道理。

范蠡18岁的时候曾经求见来访的孔子,后来又拜鬼谷子为师,学习道、数、兵、游之道。郑国与楚国宛邑大战,范蠡家破人亡,父母都死于战火之中。范蠡以行医看病、占卜为谋生获利的手段,多次出游郢都、越国。

范蠡到处寻访名流,结交才子,注意考察社会。经过名师指点、实地考察,范蠡对于天文、历数、人情世故、行军之道、布阵之法和捭阖之术都非常精通。这时,范蠡已经成了识时务的智者,胸中所藏的兵法韬略、雄才大智,足以安邦定国了。

春秋时候的楚国,由于贵族当权,国王没有作为,朝廷异常腐败。年轻的时候就有圣贤之志的范蠡,看到楚国不仅受到吴国威胁,还依赖于秦国,觉得忧心如焚。不过出身寒微的范蠡,不愿巴结昏庸的贵族们,只好出入于陋室之中,浪迹天涯,过上了十分清苦的生活。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范蠡常常佯装狂痴,隐身待时。

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吴越交兵,越国在军队、土地以及人才等许多方面都不如吴国,面对着吴国的攻势,越王勾践非常着急,迫切需要找到一位良臣帮他挽救覆灭的命运。越国大臣文种久仰范蠡大名,于是向越王勾践推荐了范蠡。

范蠡面对紧张的局势,坐在玉椅上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范蠡看猎人打猎,遇到一群猴子,猴子非常机灵,难以捕捉。猎人就将预先准备好的一只鸡从布袋中取出,用一只手将鸡头反拉到鸡背上,使鸡脖子露出,另一只手拿着猎刀割鸡的脖子,公鸡一边颤抖挣扎,一边发出“咕咕”的声音,鲜血从鸡脖子上一滴滴喷溅流淌,猎人的脸上、手上也满是血迹,情形非常可怖。原来蹦跳着逃命的猴子,见猎人不再追赶,而从布袋中拿出了鸡,非常好奇,就停止逃命,在离猎人不远的地方观看。此时,猴子被这恐怖的景象惊呆了,吓得双手捂眼,一动也不敢动。猎人一见,笑着扔下手中的鸡,用网袋上前一套,毫不费力地将猴子捉住。等猴子们明白过来,已经成了猎人的袋中之物了。

这件事对年少的范蠡影响很大,面对吴军强大的攻势,他不禁想起了这难忘的一幕。

于是,他请求越王勾践挑选300名死囚,记下他们的姓名和家人。

范蠡对300名死囚说:“兄弟们,你们都犯了死罪,不久就要被处死,这种死法是耻辱的。今天,吴军侵犯我国,杀我父母妻儿,掳我良田和牲畜,难道越国人都是孬种吗?现在大王赏给你们一个机会,命你们死在吴军阵前,让吴军知道,越国人不是孬种。越王会派工匠把你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供后人世代供奉。你们的父母妻儿,越王也会赡养。我,越国大夫范蠡,代越国百姓在这里拜托你们了。”说完,范蠡行跪拜大礼。

死囚们群情激愤,喊道:“我们愿为国而死,死于吴军面前!”

范蠡动情地说:“弟兄们,功成之后,一定刻石永志,厚恤家人。”

范蠡命人给300名死囚刺青,刺上龙、蛇、蝎、鳄鱼、饿鹰、猛虎等花纹,好吃好喝,

精心训练。

这一天,两军排开阵势,吴军即将发起攻势,忽然从越军阵中走出300名头顶剃得锃亮的勇士,纷纷把衣裳脱掉,走向吴军。

这群勇士分为三排横队,每排100人。站立后,每人举起一把“携李”宝剑,“刷”地举在胸前。第一队100人把“携李”剑压在喉管上,高喊:

吴越君王,同为诸侯。

本是弟兄,不该为仇。

吾等愚昧,犯了军规。

两军阵前,以死谢罪。

吴军兄弟,请看仔细。

吴军兄弟,莫把眼闭!

呼喊完毕,第一队100人把“携李”剑压在喉管上,再喊一声:“越人英勇,越国必胜!”两手用力一挥,“嚓”地一声,一颗颗人头滚动落地,一腔腔热血如喷如注。

第一排倒下,第二排上前,又是一阵高呼,又是“嚓”地一声,又是人头滚动,又是热血喷涌。

第三排也是一样,和前面两队不差分毫。

那样整齐,那样规范,好像不是呼喊,而是美妙的音乐;好像不是自杀,而是雄壮的舞蹈。

那样激昂、那样悲壮,没有退缩颤抖,只有豪气满腔;没有死的痛苦,只有生的辉煌。

范蠡热泪满面,心中默默地说:“弟兄们,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放心走吧,越国定不会亡!”

吴军看呆了,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那滚动的人头,喷涌的鲜血都好像死者身上的毒虫猛兽,张牙舞爪地冲进吴军阵中。吴军的将领忘记了指挥,军士忘记了进攻,有几个胆小的开始移动着脚步,向后退却。

前面的人这样一动,后面的人不明情况,争相拥挤,一起骚动,吴军一下子乱了阵脚,大有兵败如山倒之势。等阖闾回过神来,想传令禁止,哪还找得到传令兵的影子。原来,这个传令兵和阖阊一起,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先是被眼前的惨怖、壮烈场面所惊骇,犹如泥塑木雕,看到吴军阵角一乱,就拨开双腿,争先逃命去了。

越王一看范蠡的计策已经奏效,立即指挥军队,掩杀过去。越军被300名死囚的精神所鼓舞,一个个同仇敌忾,奋勇冲锋。

混战中,越王勾践鸣金收兵太早,范蠡来不及阻拦。否则,若一鼓作气,能给吴军以更大的打击,使吴国一蹶不振。事后,勾践也后悔莫及。

此次战役,吴国折损了3万精兵。阖闾身受重伤,被越军砍断右脚拇指,回国后不治而亡。携李之战助长了勾践的霸气,范蠡也名扬天下。西施从乡亲们讲的故事中,知道了这次战役,内心十分崇拜范蠡。

携李之战过后,越国还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以迎接吴国的挑战。越王勾践得意忘形,整天沉浸在胜利之中,大摆宴席。几天后,竟忘记国事,到处游荡,不是打猎,就是去捕鱼。齐国、晋国和楚国的使者到越国很多天,想与越国结盟,共同对付吴国,一住几个月,却见不到勾践。

范蠡见勾践这样,与大夫文种多次劝谏,勾践根本不听,仍然四处游玩。在携李之战后的第三年,勾践不听范蠡和文种的阻拦,率军攻入吴国,被吴王夫差杀得大败,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大夫文种向吴王哭诉,求吴王饶越王不死。同时,范蠡又向吴国的权臣太宰送了无数珍宝及8名美女,请求他从中周旋。

这样,吴王夫差在太宰的奉承下,赦免了勾践,要求勾践带着夫人姬玉到吴国为奴。而范蠡因怕勾践在吴国出事,便自愿陪勾践赴吴国为奴。

勾践夫妇、君臣三人在吴国三年,受尽屈辱、艰辛,他们住石室,睡石床,饲马豕,咽糟糠,为了取得吴王的信任,勾践竟然在吴王生病时亲尝吴王粪便,分析病情。

在三人的竭力侍奉、效忠下,吴王夫差终于听从太宰的话,在公元前490年将三人释放回国,让他们恢复越的称号,但要作为吴的属国,并定期向吴国进贡。

三年屈辱的奴隶生活,让勾践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勾践君臣回到越国,表面上对吴国更加恭敬,不时派人给吴王奉送物品、珍宝,使吴王不生戒心,实际上却不忘国耻,同仇敌忾,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兴越灭吴计划。这就是文种提出的著名的“灭吴九术”。其具体内容为:

一、尊天地、奉鬼神,祈求上天保佑,树立越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用厚礼贿赂吴国君臣,使其心骄志衰。

三、出高价购买吴国的粮食,使其积聚减少,国库空虚。

四、选美女送给吴王,乱其心志,虚其体魄。

五、多进能工巧匠,贵木良材,使吴王大造宫室,耗财疲民。

六、贿赂吴国的阿谀奉承之臣,让他们从内部扰乱吴国的计谋。

七、挑起吴王和忠直臣子的矛盾,置直臣伍子胥于死地,削弱吴王的辅佐力量。

八、富民强国,准备灭吴利器。

九、整修军备,改变目前的贫弱状况,等待机会,灭吴复仇。

九条谋略在越国君臣的精心策划下,逐条开始实施。

其中选送美女一事,交由范蠡去办。

越王勾践出兵伐吴之时,西施还是个ll岁的小孩,等他们从吴国服役回来,西施已经年满15岁,长成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少女了。会稽之败、越王君臣入吴为奴、国家沦为吴国的附庸等等,使西施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深深的耻辱,同时也埋下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由一个爱唱爱笑爱美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忧国忧民、深沉稳重的女子。

一天,范蠡因选美女,坐船来到苎萝溪,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正在浣纱,溪水清澈透亮,两岸一片春色,而浣纱女子却似有无限心事,并未为眼前的明媚春光而动容。

范蠡上前问道:“春光无限,姑娘为什么一脸愁思,辜负大好风光?”

少女见问话的是位英俊的书生,脸上稍微一红,口中吟道:

人道春色新,三年不见春。

虽有苎萝水,难洗亡国恨。

范蠡大吃一惊,心想她不仅美貌惊人,而且不忘国耻。范蠡连忙上前报了姓名,与西施交谈起来。

这姑娘正是西施,当她听说眼前的年轻人就是范蠡时,不禁惊喜交加,不由自主地问起榜李之役和几年入吴为奴的情况,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范蠡的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