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来完全可以同李瑁在这样没有风浪的日子里过完一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她是幸福的,大唐也不会有更多的祸患。即使安禄山仍然起兵,至少玄宗与其朝廷也不会像真正发生的这样狼狈与无状。可偏偏就是她的美貌,吸引了玄宗的注意,并且能让一个皇帝不顾廉耻地去夺自己儿子的媳妇,杨玉环的魅力可见一斑。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杨玉环最终的马嵬之祸呢?唐朝当时的内忧外患当然是主要原因,而跟杨玉环有关的——玄宗父夺子妻恐怕是一个引子,后来杨玉环自己的转变也多少有点关系。
杨玉环幼时虽未必穷困潦倒,却也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直到进入寿王府时,她才感觉这样的生活才有幸福感。可是就是因为当她进入皇宫后,一切就发生改变了。皇帝的专宠让她本来平静而满足的心灵滋生出了一些小的骄傲情绪,而与此同时她并不正规的身份也偶尔会引来他人的歧视,让她心理逐渐地有些不平衡起来。
可以说这一步步地走来,并非是杨玉环本人有着多么恶劣的潜质,而更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腐化堕落,同时她又不肯约束自己,于是发生任何后果都不能算一件奇怪的事了。
但更离谱的是她的一切要求玄宗都当成“圣旨”来办,于是,才导致了其亲戚杨国忠在朝中的呼风唤雨、独断专行,让唐朝的开元盛世一步步走向了危机。
后人往往把“安史之乱”的责任算在杨氏兄妹头上。那唐玄宗在这场****中应该负什么责任?杨国忠本就一个奸佞小人,“安史之乱”他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但和杨玉环未必会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安禄山的造反在当时的唐朝或许算得上是一种必然,只不过杨玉环偏偏赶上了这个时代,便也很容易让人把她跟这场祸事相联系了。至于太子李亨把这场祸事归罪****——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权势争夺的因素,这也是很明显的。而杨玉环,一个只想追求奢靡生活和皇帝恩宠的绝色美女,却在这场祸事中成了牺牲品。于是,她的大祸便由此产生了。
马嵬驿站,杨玉环上吊自缢。虽然她无论是否主动求死,也免不了同一命运,可她毕竟能为了其他人的生而主动迎向了死亡,从这个角度看,她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
或许她只有在并不富贵之时,才能显出其淳朴善良的一面,但可惜她的国色天香并无法给她带来平淡的生活,而是把她推到了贵妃的位置上,才让她的淳朴与善良远离了她,导致了祸患的最终发生。
□萧绰___铁马红颜挺进中原
萧绰(公元953-1009年),是辽景宗耶律贤皇后,在辽国208年的统治历史中,萧绰执政40年,史称萧太后。
萧绰不仅在风云莫测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大显身手,而且在战马嘶鸣的沙场,出生入死,军功卓著。在萧绰的治理下,辽国由衰转盛,史为“中兴”。
为了安内攘外,她以国母之尊,驰骋疆场。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空前绝后。萧绰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女杰!
●萧绰的故事
天将大任,驰骋政坛
萧绰,小名燕燕,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父亲萧思温是辽太祖皇后述律平的族弟忽没里之子,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燕国公主吕不古。
萧思温才能平庸,由于与皇族的关系密切,长期担任南京留守的要职。辽时的南京是指幽州(北京)。幽州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为首善之区,萧思温爱读史书,这都对三个女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绰自幼做事认真,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一天,三姐妹扫地,两个姐姐挥了几下笤帚,就玩去了。萧绰仔仔细细地把屋子扫净。萧思温不停地夸赞:“小女必能成器!”
岁月流逝,萧绰已经15岁了,富饶的大草原赋予萧绰出众的容貌与过人的智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姐嫁给了齐王为妃,二姐嫁给了赵王。萧思温没有儿子,对小女寄予厚望,要给她找个好婆家。在萧思温的反复思量下,萧绰与韩德让定了亲。韩德让风度翩翩,举止稳重,才华出众,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萧绰。她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中。
婚约定下后,萧绰对日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还没等她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浪漫的幻想就被现实所取代,萧绰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原来,她与韩德让订婚不久,朝廷突然发生了政变。
辽穆宗自即位以来,荒淫无度,不理国事,每每酣饮作乐,通宵达旦,天亮了才去睡觉,天将过午时,才睡眼惺忪地起来,国人给他取了个绰号——睡王。此人残忍暴戾,酗酒嗜杀,身边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以至于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应历19年(公元969年)2月的一天,前往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行围狩猎的辽穆宗因猎获一头熊,开怀痛饮,随同前往狩猎的侍中萧思温与夷离毕(契丹参知政事)牙里斯等进酒上寿,辽穆宗喝得酩酊大醉。当天夜里,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乘机闯入行宫,将他杀了。
事情发生后,萧思温立即约同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率精锐甲骑千余拥立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为帝,这就是辽景宗。这一年,萧绰17岁。
辽景宗登基后,拜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委以军政大权。为了报答萧思温的拥立之功,辽景宗特别提出要选他那位袅袅婷婷、独具丰韵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这样,萧绰没有成为韩德让的妻室,反倒入宫成了辽景宗的妃子。事隔不久,就被册拜为皇后。
萧绰从未曾设想过这样的生活,随之而来的皇后生涯中的艰难步履,更是她始料不及。命运的这一安排,竟将一个初出闺阁、纯情天真的少女推上了政治权力的核心,渐渐地,她的一举一动都和大辽国的国运休戚相关了。两年后,萧绰生下长子耶律隆绪。
耶律贤在辽朝诸帝中,智力平平。景宗耶律贤在小时候险些遇害,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患了多种疾病,身体十分虚弱。即位之初,耶律贤对朝中积弊进行一些改革,不久就因沉湎于酒色,经常卧在床上,连马都骑不上去。不久,耶律贤病重,经常不能早朝,命萧绰临朝执政,所有赏罚征讨都由萧绰裁定。
辽朝自世宗以来,贵族内部围绕皇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穆宗耶律壕时期的残暴,使得国势大衰,统治基础削弱。此时,萧思温因权势过大,被人刺杀。萧绰悲痛万分,但这并没影响她执政。
萧绰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对于处理军国大事缺乏经验。为了肩负起重任,萧绰求才若渴,将一批有才干的人收为心腹,组成忠诚于景帝的文武班子,形成朝廷统治集团的核心。
萧皇后提拔忠心耿耿的耶律贤适为北枢密使兼侍中,提拔韩匡嗣为南京(幽州)留守,提拔室防为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将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分任北、南院大王。
耶律贤适,字阿古真,宗室后裔。辽穆宗统治时期,耶律贤适在表面上是一副浪荡公子的派头,其实对朝廷有着十分敏锐的观察力。景宗即位时,耶律贤适有护佑之功,被景宗封为检校太保,位列三公。不久,景宗授予他宁江军节度使。景宗为了防范诸王,命他统帅护卫皇宫的右皮室军。每当萧皇后向耶律贤适通报重大决策时,他总是坚决拥护。
经过对军政的初步整顿,使辽国出现了“中兴”的转机。在对中原的战争中扭转了世宗、穆宗以来的挨打局面。
久而久之,景宗乐得赋闲,对于把朝政交给萧皇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心里没有了听命于妇人的不安。
乾亨4年(公元982年)9月,35岁的辽景宗病死。他临终前颁下遗诏:“梁王(耶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萧绰被推到政治权力的顶峰。
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史称辽圣宗,尊萧绰为“承天皇太后”。从此,萧绰执政27年,在辽国实行全面的封建化改革,使辽国达到最繁盛的时期。
情夫相助,重振国威
虽然萧太后已经执政多年,但当时毕竟有景宗在世,如今只剩下她跟一个年龄尚幼的小皇帝,也不由得有些担忧。她现在面临的有两大问题:一个是朝中有叛乱之心的旧势力趁景宗刚刚去世而随时可能进行反扑,另一个便是宋朝或许会趁景宗新亡再度对辽国用兵。这两个问题无论出现哪一个,都是非常棘手之事。
于是,她提拔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耶律休哥为南京(即今之北京)留守,同时提拔了有才能的汉臣,除了老臣室昉仍居北府宰相要职之位,又提拔了邢抱朴、韩德让等。萧太后让耶律斜轸与韩德让掌管兵权,于是他们二人也成了萧太后的左右手。
同时,萧太后对景宗时的一些忠心的老臣也分别安排了位置,这样,朝廷便形成了完全以萧太后为中心的一个政治集团。而对于手中握有兵权却又不服管理的王公贵族,萧太后则给予了坚决的打击,彻底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让隐患还未露出它的苗头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隐患未出而先行下手,加上政治集团组织得好,才不至于出现两派相斗造成混乱的局面,更没出现大规模的屠杀。萧太后处理此类事件的手腕,的确很高明!
韩德让也主动与耶律斜轸、室防等人结成好友,凡事多向他们请教,使辽朝统治阶级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形势。
尽管辽国在萧太后的治理下稳步发展,但她知道现在的契丹政治制度并不完善,所以她研究了许多汉朝典籍书卷,决定将辽国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
她认为,现在的辽国境内,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现象,奴隶制色彩还比较严重,导致了国家停滞不前,无法向前更快地发展。比如当时旧律规定:契丹人打死汉人者,仅赔偿牛马;而汉人打死契丹人,汉人就要被处死,并把汉人的亲属沦为奴婢。所以汉族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民族对立和********十分尖锐,从而时常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
萧太后见到此种状况,便规定要统一依汉律,契丹人犯了法的由汉官审理。同时,她还规定了将法律从轻的原则,并且不实行连坐,即一人犯罪,不连带其不知情之亲属。
萧太后的这个规定,在进步性上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大宋,并且很得人心。如果有罪犯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还可以实行“上诉”制度,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冤假错案。当有人犯了比较严重的罪当诛时,萧太后往往也会网开一面,从宽处理;但对罪大恶极、随意杀人之辈,她却毫不手软,无论是谁,都立斩不赦。她的一切作为,都让朝廷众臣对她越来越敬佩,她的威信也是与日俱增。
当时,由她主持更改的法律规定有十数条。为了切实使百姓冤有所伸、屈有所报,她不仅规定百姓可以直接到御史台诉冤告状,派官吏巡视各地处理沉年旧案,而且,她自己还多次亲自处理一些疑难和重大案件。这不仅缓和了民族对立,也缓和了阶级对立,同时更加稳定了百姓生活。
在国家管理上,她为了改变目前的奴隶制现状,便将辽国的奴隶整编成部族,与其他人平等生活,同时让他们分镇于边疆,既解除了奴隶制,又对国家的安全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她反对国家里的达官贵族或朝廷使者对下级或百姓进行无理索要,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抵制这种现象,只要出现官员欺压百姓的现象,将会立即罢免。因为萧太后非常重视官员的清廉自守,所以她对官员的为官标准非常重视,尤其是所有官员必须以廉洁作为为官法则,若有贪污受贿现象,她也立即施以严惩。同时,如果官员犯罪,将与百姓同等对待,不会因为地位高而得到某些偏袒,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所有的管理体系中,韩德让也积极地对她的所有改革进行支持与帮助,比如自己的哥哥韩德源犯罪,他也立即去劝阻,绝不因为是自己亲人便听之任之。
萧太后重人才、远小人,提拔清廉官员,加封有才干、有德行之人,将朝廷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她还通过考试制度增加录用名额,让更多的才子俊秀能够参与朝廷政务,而在这其中,汉族文化与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萧太后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经常募民垦荒,赏给贫民耕牛和谷种,诏令贵族和辽军不准妨碍农业生产。在萧太后执政的27年间,减免赋税23次,有局部地区的,也有全国范围的,百姓安居乐业,政局稳定。
统和6年(公元988年)9月,萧太后在韩德让的寝帐中大宴群臣,厚赏群臣,公开宣布她改嫁给韩德让了。从此,他们便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了。
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正是契丹族在汉文化影响下,大步迈向封建化的时代。萧太后把握时代脉搏,使行将灭亡的辽国重振雄风,威霸北国。
燕云之战,生擒杨将
燕云,是指燕云16州,又称幽云16州,大致以今北京市和大同市为中心,包括今山西、河北、京津一带和长城内外,地势险要,关隘林立,一向为战略要地和中原在北方的前沿门户。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为了得到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而称帝,不仅甘作“儿皇帝”,还拱手献出了这一广大地区。从此,燕云一带,不仅一直是民族杂居、纠纷频仍,而且多年干戈不息、烽火不断。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起就屡屡北伐,试图收复,北宋建国后,更是作为重要国策,志在雪耻。
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4年即辽景宗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御驾亲征,讨灭北汉后,乘胜追击大败而退的辽国援军,一度攻至幽州(今北京)城下。当时协理国政的萧太后命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率兵救援,将宋军大败于高梁河(今北京外城)。宋太宗身中两箭,跌落马下,摔了一身泥巴,后乘驴车逃回。
宋雍熙3年,即辽统和4年(公元986年),宋太宗闻知萧太后临朝以后,与韩德让私通,认为其内部矛盾会导致****发生,是进攻打好机会。于是这年3月开始了大规模的讨伐进攻。
对于宋军的进攻,萧太后早就有所防备。几年来,萧太后从抵抗宋军的战略出发,将南方改造成铜墙铁壁。当时,宋军兵分三路,东路主力由曹彬统率,自雄州出发,向幽州进发;中路由田重进统率,自飞狐出发;西路由潘美、杨继业统率,自雁门关出发。宋军的战略方针是以东、中两路大军将辽军主力牵制在幽州,使辽军无暇西顾;西路军乘机攻占大同,挥师东进,合围幽州。
战争初期,三路宋军攻下几处州县。萧太后命耶律休哥抵抗曹彬,命耶律斜轸抵抗潘美。萧太后带着圣宗和韩德让赶到南京督战。萧太后的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
萧太后纵观全局,决定集中兵力对付东路宋军。经过一番调遣,5月,辽军主力集结在涿州地区的歧沟关一带,与东路宋军对峙。辽军虚张声势,摆出进攻的姿态,却迟迟不出兵。半夜,萧太后令小股骑兵袭击曹彬的大营。与此同时,萧太后命耶律休哥秘密绕到曹彬背后,截断其补给线。东路宋军遭到前后夹击,水源也被切断。
在激战中,东路宋军淹死在拒马河中者无数。东路宋军逃到易州,休哥率军乘势追杀。休哥以掠夺战利品为号召,再加上太后、圣宗挥师呼应,辽军士气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