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之愚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
宋襄公(?—前637年),宋桓公次子,春秋五霸之一,宋国君主,于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平定齐乱后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结果宋军大败,次年宋襄公因重伤而卒,其子宋成公继位。
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
当时宋国还比较弱小,但宋襄公野心不小,为五霸之一、盟主齐桓公死后,他竟想取代楚国当盟主。但因为宋国实力有限,加之襄公死守“仁义”的姿态,结果在强大的楚国面前弄得身败名裂。
当宋襄公也想仿效齐桓公大会诸侯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大臣臧文仲闻讯就评论说:“抑制自己的愿望去迁就别人,这还勉强可以;一味让别人来服从自己的愿望,成功的希望就很少了。”
公元前639年,宋国和齐、楚两国在鹿上举行会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国提出要求:让当时归附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诸侯尊奉他为盟主,楚国表面答应了。宋公子目夷忧心忡忡地说:“小国争着要当盟主,这对它来说是一种灾祸——宋国怕是要灭亡了!失败得晚一点儿就算幸运了。”
这年秋天,诸侯们在孟地会见宋襄公。目夷叹道:“灾难就要降临了!国君称霸的欲望太强烈,这怎么得了?”
果然,楚国愚弄了宋襄公,并把他抓了起来,以此作为要挟攻打宋国。
幸亏公子目夷在国内加强了防御,楚国人感到攻打宋国难以取胜,便在薄地与各国诸侯会盟时,释放了宋襄公。
但宋襄公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第二天,他就对楚国的盟国郑国发动进攻。
楚国为了援救郑国,便发兵攻打宋国。宋襄公不听大臣的劝告,硬要跟楚国决一胜负。并亲自带领军队在泓水边上与楚军作战。
当宋军已排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的时候,司马子鱼建议襄公下令攻击楚军,襄公说:“不行!”
当楚军已全部过河但还没有排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再次建议襄公发起攻击,他说:“还不行!”
待等楚军一切就绪之后,宋军这才开始向他们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打得大败。宋军指挥官伤亡惨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伤。
宋国人都认为,这次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宋襄公没有把握战机,及时向楚军发动攻击。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训,承担责任,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两军作战之时,君子是不会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也不俘虏头发已经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战的规矩是:不在狭窄险要的地方阻击对方。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将殷遗民封在宋国),不鼓不成列(但我坚守仁义,绝对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
人们听了他这番迂腐的言论,都苦笑摇头。当时目夷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但宋襄公直到伤势过重死去之时也没开窍。
◎故事感悟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不能死守教条,错失一次次的绝佳机会,而要从宋襄公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突破教条的“封锁”。
◎史海撷英
宋襄公平定齐乱
在宋襄公即位的第八年,即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十月七日,齐桓公去世,齐国爆发了易牙之乱。其乱始于太子之争。齐桓公有六个儿子,而且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所以齐桓公怕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就与管仲将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托付给宋襄公,是为太子。宋襄公认为公子昭来投奔他,这是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便想乘机夺取齐国的盟主地位,就收留了公子昭。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文苑拾萃
鱼丽阵
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杜预注:“《司马法》:‘车站二十五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阵法。”也就是说,郑国的军队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以偏师居前,让伍队在后跟随,弥补空隙。这样的编队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这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在具体战役中使用阵法的记载。这种鱼丽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车战中尽量发挥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队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孙膑因地制宜败庞涓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内经》
孙膑(?—前316年),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孙膑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1.1万余字。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历史上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
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故事感悟
马陵之战可谓是战争之中的经典战役。孙膑利用了“减灶诱敌,地形兵助”因地制宜随敌应变的战术,一举击败魏军。在平日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不墨守成规,根据事实变化,懂得变通。
◎史海撷英
田忌赛马
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后,把他推荐给将军田忌。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能,也很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招他为宾客,以上礼待之,言听计从。当时,在齐国的王室贵族之中流行一种赛马游戏,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时胜少负多。孙膑在场观察了多次,发现双方出场的马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准,每一种水准的马力相仿,于是对田忌说:“下次赛马,我可以使将军获胜,赌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兴,和齐威王赛马“逐射千金”。比赛当天,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最后再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恍然大悟,依计而行,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千金的赌注。这就是“田忌赛马”故事的来历。另外,孙膑在“田忌赛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文苑拾萃
孙膑老师鬼谷子
孙膑之师乃战国时代旷世之奇才鬼谷子。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代卫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孙膑、庞涓显赫一时的人物,俱拜在鬼谷子门下。鬼谷子自己亦著有不少关于行军兵法、道术、占卜、相人、相宅的文章,甚至能通过形气而判断一国的兴亡盛衰。随他学艺的弟子苏秦、张仪就随他学纵横之术,结果苏秦被六国封相,而张仪更用远交近攻的方法,帮助秦国统一天下。至于孙膑的兵法,后世皆称孙膑兵法。
鬼谷子先师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中他的徒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尉缭、李斯等,商鞅在李悝死后也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子在治国方案、内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方面的成就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寻找石兽
◎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李四光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清朝,在沧州的南面有座寺庙紧靠着河边,山门崩塌在河里,两只石兽也一道沉下去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便筹集了一些钱,要重新修理山门,于是便派人到河里去打捞那两只石兽,可是竟然找不到影子。人们都以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于是他们驾驶好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最终也不见踪迹。
有个教书先生在庙里设馆讲学,听到人们寻找石兽的情况,就笑着说:“这石兽又不是木片儿,怎么可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质地坚硬沉重,沙性松浮,石兽淹没在沙地中,自然越沉越深啦。你们沿着河往下寻找,不是很可笑么?”大家都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这时有位老河兵听了,笑着说:“大凡掉到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由于石头的质地坚硬沉重,而沙性松浮,河水冲不动石头;它的反冲力必然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把沙土冲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截空着时,石头必定翻过来落在陷坑里。然后河水再次把沙冲成陷坑,石头又再次转过来,转翻不停,这样一来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头,固然可笑;到地下去找,不是更可笑么?”于是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话去寻找,最后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这两只石兽。
◎故事感悟
教书先生知道石兽没有在下游,是依据书本的知识;而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则是根据事物的规律和长期生活的经验得出的。世界上的事物通常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如果只了解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情况,难道就可以去主观臆断么?
◎史海撷英
沧州历史沿革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在上古时期沧州部分地区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洲和冀州。公元517年(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公元627年(唐朝贞观元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和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11个县。1958年6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销并入沧县。1959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并,成立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文苑拾萃
客观规律
佚 名
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不以人为主观。
探寻万物有万千路途,
客观自有客观逻辑,
明白此理是人性之本悟。
物质、感觉、判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