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终失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赵括(?—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阵中,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故事感悟
其实只要学习了理论的人都会这样夸夸其谈,但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正应了陆游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只知道自己有才学,却不知道自己没经验。
◎史海撷英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结果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秦国国力也因此大幅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赵军参战人数达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文苑拾萃
丛台传说
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毁坏。现在我们所见之丛台,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守仁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国。国王广早知班超的情况,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了一段时期后,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36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处于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产生的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
经过打听,真的是这样。于是班超又对随行的人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剩下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鄯善国王才会真心诚意地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36个随从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后来达到了预期目的。
◎故事感悟
班超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实践,才能让匈奴人就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史海撷英
投笔从戎
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挣钱来养家。他因为长期抄写而劳苦不堪,曾经有一次,他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的志向谋略,也应效仿傅介子、张骞在边疆立下大功,从而拜将封侯,怎么能长时间从事笔砚间工作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有志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真的参军了。
◎文苑拾萃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故得此名。
马谡大意失街亭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知此草木所不能用也。——王充
马谡(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后被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但马谡却于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因而被诸葛亮所斩。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于公元227年冬天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调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睿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实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因此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根本阻拦不住,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折损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故事感悟
马谡为什么失街亭?因为他自负自大,刚愎自用,只懂得纸上谈兵,却不懂得理论结合实际,所以他的失误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做事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史海撷英
诸葛亮南征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他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叛乱。南中得以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才有了北伐的基础。
◎文苑拾萃
街 亭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千米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千米,是一处宽约6千米、长达十几千米的开阔地带,也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街亭所处的位置河谷开阔,四通八达,南北山势险要,是一个进能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因有“马谡失街亭”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街亭便名扬天下。
实践者李时珍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医药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近四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总结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也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伟大著作。
李时珍在行医的十几年中,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遗祸无穷。
于是,李时珍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31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他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800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一些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李时珍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