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9444800000016

第16章 导师的力量(2)

顺帝即位,秦王伯颜当政,揭傒斯升任为奎章阁供奉学士,结果还没等到位又晋升为翰林直学士。等到开课时,他又升任为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以后根据他的职权,又被封为中奉大夫。当时典章制度规定官员升迁不得超过两级,而他连升四级,是绝无仅有的。

◎故事感悟

揭傒斯连升四级,是因为他瞩目的成就;而他那些瞩目的成就,还是源自父亲的谆谆教诲和自己的谦虚好学。如果父母能当自己的课业老师,是人生的偏得。我们不光要学会以父为师,还要学会以每个人为师,博采众长,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史海撷英

元朝的民族政策

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就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文苑拾萃

元诗四大家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不算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麟曾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余,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柳敬亭谦遵师言

◎我们是教人钓鱼,而不是给人鱼。——马云

柳敬亭(1587—约1676年),明末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人。原姓曹,名逢春。15岁时因犯法亡命盱眙(今属江苏),改姓柳,称“柳麻子”。18岁学说书,特拜对说书理论深有研究的莫后光为师。后随师到南京秦淮河“长吟阁”说书,声名远扬。崇祯二年(1629年),定居南京,与东林、复社名士多有交往。

柳敬亭,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他原来叫曹逢春,家住江苏泰州曹家庄。

由于他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地方上的恶势力,流浪到外乡。有一天,他睡在一棵大柳树下,醒来后抓着拂在身上的垂柳枝条,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改为姓柳了。接着,他默然地背诵起南齐谢朓咏敬亭山的诗,觉得“敬亭”二字可取,便以“敬亭”为名。

一次,柳敬亭流浪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看到茶馆酒楼上经常有人说书,便经常去听书,听了后便记在心里。加上自己从小读了不少历史小说,听了不少民间故事,所以他也想靠说书来维持生活。

由于不知道说书的方法和技巧,也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可以求教,他只能自己摸索着瞎练一通,效果很不理想,为此十分苦恼。后来,他在旅途中听到一位高明的艺人说书,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艺人叫莫后光,柳敬亭诚恳地要求拜他为师。莫后光看到这个青年诚实可爱,说书也有较好的基础,就决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

莫后光把说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给他听,告诉他:“说书虽然是一种小技艺,但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要下苦工夫。首先要熟悉各阶层的生活和各地区的方言、风俗、习惯,然后把观察和搜集到的材料,经过反复分析,找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还要学会对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取舍,能够把有用的材料组织得恰到好处。”

听了老师的教导,柳敬亭牢牢地记在心头。他白天到处游街串巷,仔细地观察社会上各种现象,对方言俚语特别注意。晚上回家以后,他闭上眼睛细细琢磨白天看到的事情,并把它加工、提炼、融化到历史故事中去,认真地记在纸上。

这样学习了几个月后,他便去找老师指点。老师让他说了一段书,对他说:“现在你虽然能讲出故事,但还没能引人入胜。重要的是时时刻刻要想到怎样把故事说得好,说得动听。有时,故事中的情节要从从容容直叙,一路走来,直达胜境。有时要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目了然;有时要增加一些伏笔或悬念,让听众总想听个究竟,舍不得离去。总体说来,故事的轻重缓急之间要安排得贴切妥当,件件事交待要有头有尾,扣人心弦。”

柳敬亭听了以后,继续苦心钻研,经常深入到人们中去,和各种人交朋友。在交往中他发现,有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说起话来很吸引人,而声音又随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抑扬顿挫,感染力很强,尤其是说话时那种胸有成竹的神态,很值得学习。他每天都细心观察、模仿。又过了几个月,他又去请教老师。

听他说了一段书后,老师说:“你现在进步已经不小了,听的人能聚精会神,但还要精益求精。说书的人要和故事中的人物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在动作、语言、神态上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物。这样才能吸引听众进入故事所表现的境界,连他们也忘了自己,忘了是在听书。这才是说书艺术最理想的境界。”

柳敬亭听了老师这番话,信心更足了,学习也更刻苦了。于是他进一步深入生活,熟悉人们的感情、爱好。他还常常说书给人们听,让大家评论,晚上再重新练习一遍,把大家的意见尽量采纳进去。

这样又过了几个月,他又去找老师。这次听了他说的书后,老师高兴得连翘大拇指说:“你现在已学到家了。还没张口,你已制造了故事中的气氛,等说起来时,听众的情绪就能够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中的人物共鸣起来了。”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进步真快啊!”

柳敬亭在名师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刻苦研究,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说书艺人。他走遍大江南北,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故事感悟

柳敬亭的成功来之不易,是他勤奋的结晶。但是,他的成功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教诲,这也是他通向成功之路的一个关键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的力量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

◎文苑拾萃

柳敬亭传(节选)

黄宗羲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李生为友指破迷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端木赐(公元前520—前456年),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有一个姓王的学生非常爱学习,但不讲求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听了十分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了,对李生的话不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地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从此王生一改常态,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切磋讨论,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肯于不耻下问,学问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故事感悟

李生作为王生的好友诚恳地指出他学习中的不足,使王生走出迷津,相信二人的学识和友谊一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增长。

◎史海撷英

子贡尊师重道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孙武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虚。《论语·公冶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杰出者之一。

◎文苑拾萃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的补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名师出名将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荀子·哀公》

年羹尧(?—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五十七年,任四川总督,办理松潘军务,为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军提供后勤保障。六十年,任川陕总督时遣师击败青海郭罗克部。功进一等公。清廷根据他的建策,加强了对青、甘地区的治理。后遭世宗猜忌,三年十二月(1726年1月)被责令自杀。著有《治平胜算全书》。

年羹尧幼时顽劣成性,不肯好好读书,动不动就殴打老师,谁也教不了。家里先后为他请了三个教师,全被他打跑了。他父亲年遐龄当时任兵部主事,有权有势,谁也不敢得罪,所以再没有人肯去他家教书。年遐龄很忧虑,就张榜招师。很长时间,没有人应聘。

一天,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者突然来访,表示愿意应聘教书。年遐龄说:“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我这孩子十分淘气,你可要严加管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