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9448200000017

第17章 整顿风气(2)

汉元帝还减少喂马的谷子和喂养苑囿内动物的肉,去除角抵戏,把一些苑囿的土地分给百姓居住和耕种。汉元帝下诏说:“百姓远离父母妻子,挨饿受冻,在无人居住的宫殿里辛苦地把守着,这对于治国安邦毫无益处。为此,解除甘泉、建章两宫的警卫,所有卫士一律回家务农。百官各署一定要节省费用,紧缩开支。”

消息传出,百姓无不额手称庆。

讲授《鲁诗》的薛广德也是一位大儒,被汉元帝召进朝廷做了御史大夫。

有一天,汉元帝出宫,要到宗庙去祭祀祖先。

为了观赏水景,汉元帝改变路线,不从桥上走,要乘船去。

薛广德拦在车前,摘下官帽,叩头说:“请陛下从桥上走吧。”

汉元帝让他戴上帽子站起来。他说:“如果陛下不听臣的话,臣将自刎,用鲜血污染车轮,使陛下不能去宗庙祭祖。”

汉元帝听了,勃然大怒。

这时,光禄大夫张猛说:“臣听说有圣主才有直臣。陛下圣明,所以薛广德敢于犯颜进谏。乘船危险,桥上安全。圣明的君主一向远离危险,御史大夫的话是可以听取的。”

汉元帝听了这话,脸上的怒气才慢慢消退,并放弃了乘船。

◎故事感悟

汉元帝尊重儒学,使大臣们敢于进谏,他自己也肯于纳谏,从而使朝廷风气大变。因此国家得以兴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史海撷英

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是汉朝时期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在西汉,都护是加在其他官号上的职称,普遍由骑都尉兼领,领二千石俸;东汉年间,设为单任官职。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西域都护一职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三年一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当时的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进行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轮台王还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

另外,汉朝还另外设置了戍己校尉、戍部侯等行政、军事、机构等,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这些人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文苑拾萃

儒 学

儒学即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

汉朝汉武帝时期,儒学兴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儒学绵延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敦风化俗,教行刑措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耿沣

鲁恭(生卒年不详),字仲康,(陕西)扶风平陵人。西汉建初中拜中牟令,鲁恭任牟令时,不以刑罚治县,注重以德化育民,荐贤良、励耕织,政绩卓著。

汉朝时期的鲁恭是春秋时鲁顷公的后代,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在家孝敬父母,做官后爱护百姓,恪尽职守。大臣赵熹听说鲁恭的为人后,便推荐他出任中牟县令。

鲁恭上任后,不愿伤害百姓。为了不用刑罚,他努力办学,教育百姓;他公布朝廷政令,让百姓认真执行。他要敦风化俗,做到“教行刑措”。“教行刑措”就是让教化大行,让刑罚废止。

有一次,一个叫许伯的人为争一块麦田和别人打了起来,谁也劝不住。

鲁恭听说后,将他们找来,劝道:“你俩乡里乡亲的,为争一小块麦田就打了起来,你们想想,这块麦田即使争到了手,死后能带走吗?”许伯等人听了,恍然大悟,再也不为那块田争斗了。

还有一次,一个亭长向别人借了一头牛,用完了却不肯还给人家。牛的主人上门要牛,亭长仗势欺人,就是不还。

牛的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听了,忙把亭长找来,劝他说:“你身为亭长,大小也是个官,要给百姓做个好榜样,哪能借牛不还呢?快还给人家吧。”

鲁恭劝了三次,亭长就是不肯还牛。

鲁恭叹道:“这个亭长知法犯法,都怪我没有教育好。看来,我是不配做百姓的父母官的。罢罢罢,这官我不能做下去了。”说完,他解下印绶,要弃官而去。县吏们见了,都上来哭着挽留他。

这时,亭长又惭又悔,忙把牛还给主人,然后主动到县衙自首,表示愿意接受惩罚。鲁恭见他已经真心悔改,就没有惩罚他。

鲁恭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努力推行教育,敦风化俗,决不使用刑罚。他的仁义之心最终感动了官吏和百姓,中牟县很快成了礼义之乡。

◎故事感悟

鲁恭坚持“教行刑措”的原则,努力推行教育,敦风化俗,用教育代替刑罚。有时,教育比惩罚更能改变一个人,从而改变一方风气。

◎史海撷英

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汉武帝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其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从而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朝初年,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帝和景帝两代帝王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这就严重地威胁了汉朝的中央集权。

公元前127年正月,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诸侯王国在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文苑拾萃

鲁庙村

鲁公庙简称鲁庙,是为纪念汉代中牟名廉吏鲁恭所修建的祠庙,傍庙成村,村便以庙命名了。

鲁庙村位于河南省中牟县城西北七公里处,在快速路与中万公路交会处南侧,快速路鲁公庙站以此得名,是刘集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汉朝时期的鲁恭任牟令时,不以刑罚治县,而是注重以德化育民,荐贤良、励耕织,政绩卓著。凡是遇到民事纠纷,他大都采取教育和调解的办法,使矛盾得以化解。他在牟尤有三大政绩,有鲁公“三异”之详载,即蝗伤稼不入牟境,化及鸟兽,童子有仁心。鲁恭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牟令任满,全县百姓挥泪不舍,且十里相送。

调到京城后,鲁恭被拜为博士,迁光禄寺,永和元年升大司徒(掌兵部职)。后来百姓为了纪念鲁恭,便建立了一座祠堂,成为封建时代历代官吏于中牟瞻拜之地。

唐太宗论功定赏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杜甫

长孙无忌(约597—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凌烟阁功臣24人,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陷,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自缢而死。有诗三首。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当皇帝20多年间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之一。

唐太宗不仅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还非常注重秉公执法。他即位后不久,就派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订《武德律》,历经十年,到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了《贞观律》,凡12篇,500条。唐太宗统治时期,不仅立法宽简,执法严格,而且论功定赏也从不马虎,这是很不简单的。

武德九年(626年)9月初,唐太宗一登基,就迅速建立了一个忠于他的政治统治核心。24日,又按功定赏,亲自确定了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和封邑,并让礼部尚书陈叔达当众宣布。唐太宗说:“我定的各位的勋赏可能有不恰当的,大家可以各自谈谈。”于是,诸将争功,喧闹不已。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本家叔父,首先说:“臣在关西兴兵,最先举起义旗。而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专靠耍笔杆子,功劳却在我上面,我心里不服。”

太宗说:“开始起义时,叔父是首先响应的,也是为了自谋免祸。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率余部再进攻时,叔父被打得望风而逃。房玄龄等人在军帐中出谋划策,我们运用他们的计谋安定了国家。论功行赏,他们就应该在叔父的前面。叔父是我的至近亲人,对您,我没什么可吝啬的,只是不能凭私情和功臣同赏罢了。”文武官员都竞相说:“皇上最公道了,即使是淮安王的封赏都没什么私心,我们怎敢不安分呢?”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了。

唐太宗执法,做到了“法之所行,无舍亲昭”。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统兵攻打西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吐谷浑。其部下岷州(今甘肃岷县)都督高甄生因违背指挥、延误军期,而受到军法处分。回师之后,高甄生为报私仇,诬告李靖谋反,被判处流放边疆。有人因高甄生是唐太宗有功劳的老部下,请求宽恕。唐太宗坚决不允。他说:“高甄生是我以前的老部下,功劳卓著。但跟随我从太原起兵及作战有功的人很多,若赦免高甄生,就等于向大家表明,凡是有功的人,犯了法都可以无罪,这是绝对不行的。”

对于皇室子弟,唐太宗也不许他们居于法律之上。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长乐王李幼良,是唐太宗的叔叔,因“侵暴百姓”被赐死。礼部尚书、江夏王李宗道,是唐太宗的堂兄,因贪赃枉法,被免官下狱。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还亲自审理犯人,把全国被判处死刑的390人,全部释放回家,定好第二年秋天再到长安执行死刑。到了第二年秋天,这些死刑犯人都如期返回,“无一人亡匿者”。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如果唐太宗执法不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唐太宗憎恶官吏贪污腐败,曾秘密派手下的亲信去试探着贿赂官吏们。刑部有个司门郎中就接受了绢布一匹,李世民要处死他。户部尚书裴矩劝阻说:“当官的受贿,真是罪该万死,不过这是皇上您派人送礼使他接受的,这是把人往犯法的道上领,恐怕不合乎古人所说的‘用道德教导人,用礼节制约人’的精神吧?”

唐太宗听后,不但没有责怪裴矩,而且赞扬他这种直言不讳的精神。唐太宗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居官不为己,不明哲保身,也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各位对每件公事都能这样办,还愁国家治理不好吗?”

◎故事感悟

唐太宗以身作则,制止贪污腐败,论功定赏,改变了唐朝初期官场上的不良风气,这种敦风化俗的作为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史海撷英

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正副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设左右丞。尚书省还统辖着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拟定的政令。由于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臣下避居该职,因此这一官职也形同虚设,左右仆射实际已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唐代初年,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文苑拾萃

《贞观律》

当《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时,唐太宗李世民刚一即位,便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贞观律》,经前后10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颁行天下。共12篇,500条。

《贞观律》对《武德律》的改动包括:第一,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加役流;第二,大大减少了旧律中重刑条款的数量;第三,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第四,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

宋璟带头革除阿谀之风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