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习惯看不见也摸不着,它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弱如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视。但水滴石穿,这种力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所谓“习惯”,是指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在相同的场合某一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比如,一个人如果反复练习饭前洗手,这一行为就会融合到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中去,成为“爱清洁”的习惯。
行为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大概90%的行为反应只是一种习惯的反应。每一天,人们会碰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挑战,挑战降临的时候,我们便自发地用固定的行为去应付。习以为常的时候,便形成了习惯。有些习惯变成了大脑的机动反应,人的行为反应也一样,跟随以前的习惯而反应,随着阻力小的方向走。可以这么说,人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的动物。人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早已变成了习惯的奴隶,比如说走路的时候,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穿鞋的时候,是先左脚还是右脚呢?穿裤子呢?由此可见,人几乎被习惯支配着。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比如,与人交往的形式、与人沟通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都是多年习惯累积慢慢成形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极具稳定性。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起居;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待人接物。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是习惯帮我们作出了决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好像出于自然。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回应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
好习惯可以给人无限的动力,使一个人走向好的命运。反之,一个坏的习惯如果一直蔓延,将会影响进步,在许多情况下,是失败的根源。在孩子的成长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坏习惯,比如“说谎”、“办事拖拉”、“马虎”、“不讲卫生”、“偷窃”、“打架斗殴”、“乱花钱”、“打游戏”、“上网成瘾”,等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如同潜伏在孩子人生中的蛀虫,会吞噬掉他的美好未来。
因此,孩子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养成一种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