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9449300000016

第16章 率性直言(4)

顾恺之话的意思是:我经常劝诫你不要放债,也明白贫困是不能过活的。别人欠你的债不还,我在这里做官,可以为你催债。我要是不在这儿为官,将来别人欠你的债,也就不好讨要了。你的所有的债券都在哪里呢?

顾绰听后十分高兴,以为父亲终于也耐不住清贫,就把一大橱各种文券都交给顾恺之。

顾恺之将文券全部烧毁,并让人宣告远近,说:“负三郎债,皆不须还,凡券书悉烧之矣。”

顾绰知道后,连死的心都有了,一连几天都水米不进,但也无计可施。

东晋时期,高利盘剥是使平民百姓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凭借官府势力来催讨债务是当时的主要收债手段。

高利贷与官府势力的结合,则逼得百姓四处求生。这样过度压榨百姓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既破坏了百姓的生存基础,也不符合政权的长远利益。后来,也有不少士大夫提出过批评,但像顾恺之这样不顾自家利益,付诸行动的却极少。

◎故事感悟

顾恺之焚烧券书固然是为维护士族不经商的清高形象,但此举对于管束子女和家人的行为,对后世也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也说明规劝对于世人的重要意义所在。

◎史海撷英

顾恺之轶事

相传,有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出远门,于是就将自己很喜欢的几幅画作集中在一起,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

然而桓玄接到柜子后,竟然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全是精美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放在一边。两个月后,顾恺之回来了,桓玄便将柜子还给顾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是丝毫未动。

把柜子带回家后,顾恺之打开柜子一看,里面竟然一张画也没有了。顾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

◎文苑拾萃

女史箴

茫茫造化,两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牺,肇经天人;爱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离,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恒,耳忘和音;志励义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杀。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夫方如微,荣辱由兹,忽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王文正持家教子

◎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明·吕坤

王旦(957—1017年),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二年(991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景德三年(1006年),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王旦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在真宗时颇受重用,任宰相15年。他之所以被称为“全德元老”,是因为他不仅擅长知人施政,而且治家有方。

王旦治家,既注意俭约、和睦,又重视治家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他身为宰相,官至极品,却俭约朴素。平时穿着布衣,稍微奢华,他坚决不肯。他以身作则,家人自然不敢放纵奢侈,衣着食用也都很朴素。一次,真宗见王旦的居室简陋,准备给他修缮,他坚决不同意,推辞说,这是祖宗旧宅,不愿毁掉,真宗才作罢。

王旦经常教育子孙说:“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

王旦为人宽厚,治家提倡和睦;不论对臣僚、子弟、亲戚、仆人都温文有礼,发生矛盾也以宽容的方法化解。“家人未尝见其怒”。家人准备的饭菜不洁净,他只是不食,但从不责备。

一次,家人想试试他是否计较,便在羹汤中放了一点锅灰,饭菜上桌,王旦只是吃饭,却不喝汤。家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偶不喜肉。”却不斥责家人不注意卫生。

一天,家人又在饭中放了些锅灰,王旦看着饭说:“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仍没有责备,他的家人深为其宽厚所感动。

还有一次,他的子弟告状说:“庖肉为饔人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

王旦并没有听从他们的请求去制裁饔人,而是问:“汝辈入料肉几何?”

子弟回答说:“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庾。”

王旦又问:“尽一斤,可得饱乎?”子弟高兴地说:“尽一斤,固当饱。”

王旦治家之宽厚,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各家在冬至时都要祭祀祖宗,王旦身为朝廷重臣更要遵守这种礼法。

一年,在冬至祭祀之前,王旦的家人把所需物品都装在坛坛罐罐里放在堂前,就等王旦归家主祭。他有个弟弟非常蛮横,到家后把所有的坛罐全打破了,家人都惶恐失措,以为王旦再宽厚,回家也要发火。

王旦回来以后,见酒菜洒了一地,无法行走,却并没有发怒,只是提着衣襟走入厅堂,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

他的弟弟深为这种宽怀大度所感动,从此弃恶为善,而王旦也从来不提这件事。

王旦身为宰相,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只好把家事都交给弟弟王旭处理,但他却不忘教诲子弟。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做子弟的楷模,另一方面对子弟的不良行为循循诱导,使其改悔。

一次,他的弟弟拿回来一条玉带给王旦看,以便征得他的同意后买下。王旦知道他的用意,但并没有教训弟弟不注意节俭,而是要王旭系在腰上,问他:“还见佳否?”王旭说:“系之安得自见?”王旦幽默地说:“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王旭非常惭愧,立即把玉带退了回去。

临死之前,王旦仍然不忘教育子弟,写遗嘱说:“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奢侈,勿得厚葬以金宝置棺中。”

王旦唯恐子弟们不能照他的话去做,又把好友杨素找来,请求杨素一定不要把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放在他的棺材里。他还要杨素代写奏表说:“忝为宰辅,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真宗看过奏表,御驾亲至家中看望,并赐给白金5000两。王旦上表坚决辞谢,并在谢表后面亲笔写了四句话:“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放,以息咎殃。”王旦清醒地意识到,财多为害,鼓励子弟自立之意。真宗看到奏稿末尾四句,也深有所感,流下了眼泪。王旦死后,按大宋朝廷的规矩,加谥号为“文正”,所以人们称他为王文正公,宋仁宗题写“全德元老”之号,因此又称作“全德王文正公”。

◎故事感悟

王旦治家坚持勤俭与和睦,讲究身教,善于诱导,遂成一代楷模,其“教子自立”的思想,在今天也仍有现实意义。

◎史海撷英

王钦若嫁祸于人

宋真宗咸平年间,王钦若为科举的主考官。当时,考生任懿为了能够被录取,便间接通过王钦若一个要好的僧人惠秦搭桥引线,送了350两的银票到王家贿赂。其时王钦若正在试院监考,任懿这名字是他的妻子李氏暗中写在他家奴仆祁睿的手臂上。祁睿以进试院给王钦若送汤饮为名告诉他,任懿贿赂的银两数也由祁睿同时告诉了王钦若。

这场交易虽然做成了,但事后被人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上疏请皇上逮捕王钦若归案惩处。御史拷问任懿作弊情节,任懿说:妻兄张驾认识考官洪湛,曾与张驾一起到洪家说过考试走后门的事;但后来真的贿赂行事,是间接通过僧人惠秦等人暗中进行的,被贿赂者是谁他不清楚。然而太常寺另外审问王钦若时,王钦若却将祁睿、惠秦的口供全盘否定。说到与惠秦的关系,王钦若承认彼此有友情,但惠秦从未登过他家的门。鉴于王钦若当时是宋真宗身边的红人,法司也不敢深究,最后就把这考场贿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将洪湛削籍后流放儋州。当时人们虽知这是冤案,但因王钦若当时是副宰相,权势大,谁也不敢出来抱不平。

◎文苑拾萃

《宋史》

《宋史》为二十五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而且《宋史》与《辽史》、《金史》是同时修撰的。

《宋史》全书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能成功。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史料丰富,叙事详尽,记载了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以及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的典章制度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的,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晏殊的两封家书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宋·罗大经

晏殊(991—1055年),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据史书记载,晏殊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文章上显现出一定的才华。

真宗景德初年,张知白以神童的名义,把晏殊推荐给朝廷。宋真宗让晏殊同千余名进士上殿应试,他信心满怀,援笔立成,真宗对他的文才给予了肯定,特别赐予他同进士出身。

后来,晏殊在真宗、仁宗两朝为官,担任宰相兼枢密使。晏殊不仅因有才闻名,政绩也不少。除此而外,他在生活上始终保持清正节俭、治家有方的做派。这一点,从晏殊给哥哥的两封书信中可见一斑。晏殊听说兄长买了一所宅子,他就这件事,在给兄长的信中说:“大抵廉白守分为官,须随宜作一生计。且安泊亲属,不必待丰足。”“一则劝其淡素好善,次则减鱼肉之价,聚为生计。”“况宦游有何尽期,兼官下不可营私。然须内外各具俭啬为先,方可议此。”

晏殊认为,买一所宅子安置亲属并非不可,但是必须在内外俭约的情况下才可置买,而不能任官枉法,因为“官下不可营私”。晏殊的观点是很鲜明的,公私一定要分明,不可借职权之便,行营私之实。

在谈到他自己当官的事情,他对兄嫂说:任官需要干求经营,但“殊一生不曾干求”,他愿以古今贤哲为榜样,认为“古今贤哲不识知耻者,量力度德,常忧不能任者,不妄当负,以重愧责,是以终无侥求。其更识高者,非亲耕不食,非亲蚕不衣,孺子之类是也。盖功利不能及人,而坐受窃其膏血,纵无祸,亦须愧赧也。殊从来多介僻者,理在此。”

从这封信来看,从头到尾都在规劝兄嫂生活节俭,持身要正,任官不能营私,虽然难以做到“非亲耕不食,非亲蚕不衣”,但也不能取不义之财。这里可以大体看出晏殊为人处世的观念。

另一封是给三哥晏廷评及三嫂的,主要讲如何教育孩子。

晏殊在外边做官,非常惦念几个侄子的成长。他在给三哥三嫂的信中这样说:“假如资性不高,亦令读书、学诗、学礼、宜亲老宿有德之人,所冀向后自了得一身,免辱门户也。”

他的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哪怕就是自己的子侄缺乏或没有很高的天分,也还是应该让他们读书以及知书达理,应当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希望长大后能够凭自身的能力立身,免得因个人的原因而坏了家门的名声。

在这封信里,晏殊还希望侄子们学些做人的道理:“若能稍学些好事,免为人所嗤笑,成立得身,父母一生放心有望矣。”

晏殊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劝诫兄嫂说:“门前不要令小后生轻薄不着实者来往,或寻得一有年甲谨重门客教训诸子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