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9450500000011

第11章 士可杀不可辱(1)

晏子临死不变节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晏婴是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因父亲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死了庄公,把朝廷中的士大夫都集合在一起,要大家参加誓约,并规定誓约的人必须解下佩剑才能进去。在盟誓时,凡是誓词念得不畅快、手指没有沾血的人,就被认为对誓词心不诚,结果一连有10个人被杀。

当轮到晏子时,他捧着盛血的杯子,仰面长叹说:“唉!崔杼谋杀君王,做了不合正道的事。”参加盟誓的大夫,都惊吓地看着他。

崔杼对晏子说:“如果你顺从我,我和你平分齐国;如果你不顺从我,我就把你杀掉。用剑把你刺死,用戟把你钩死。希望你认真地考虑考虑。”

晏子回答说:“贪图利禄而背叛国君,不是仁人;在武力威胁面前而丧失志气,不是有勇的人。”

崔杼喝令士兵用剑顶着他的胸膛,用戟钩着他的脖子,但晏子仍然面不改色,视死如归,丝毫不向崔杼屈服。

崔杼无可奈何,最终只得放过了他。

晏子从容而出,攀着绳索,登上了马车。马车夫慌忙驾车就跑,晏子抚拍着马车夫的手微笑地说:“虎豹活在山林里,但它们的生命却操在厨子的手上。奔驰,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增加活的可能;缓行,也不会加速我们的死亡。还是让马车按照平时的速度慢慢地离去吧!”

◎故事感悟

面对崔杼的淫威,晏子面不改色,坚守自己的节操。古代士大夫注重气节和操守,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维护节操。我们不希望大家都会像晏子那样面对锋芒的利剑,但至少要学习他的那种精神。

◎史海撷英

晏子提倡以仁治国

“仁”是儒家“仁政爱民”学说的核心,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晏婴见齐景公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文苑拾萃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节选)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

叔向曰:“其何如?”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三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矣!”

吴佩孚的民族气节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吴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1898年吴佩孚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吴佩孚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首领。1939年吴佩孚被谋杀身亡。国民党政府追认为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民国初期,中国大地上军阀众多,他们拥兵自重,拉帮结派,先后出现了直系、皖系、奉系、安福系等许多大小军阀,他们为了各自利益,对外寻找洋人靠山,对内攻城略地,在控制地区大搞独立王国,搞独立税收,搜括民脂民膏,拉伕抓兵,扩大军事实力,把当时的中国搞得乌烟瘴气,百姓生活困顿不堪。

北洋政府倒台以后,这些军阀和政客们失去了生存的社会环境,纷纷躲到北平和天津,蛰居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日本人需要汉奸与之合作,为日本装点面目,同时也需要汉奸出任伪职,加强日军控制,以达到“以华治华”的战略目的。在这一形势下,一群不甘寂寞、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活跃起来。例如,北洋军阀政府官僚曹汝霖先是参与“二十一条”和“西原借款”,出卖国家利益,后来又当起了华北敌伪政权的“咨询委员”。北洋派直系军阀齐燮元后来也抵挡不住日本人的名利诱惑,做了伪华北绥靖总司令,配合日寇“扫荡”,残杀中国人。这样的汉奸当时在平津大有人在。

而同是军阀的吴佩孚却表现得很令人钦佩。他一不住租界,二不结交洋人,虽然他曾是反动军阀,但他从骨子里就鄙视卖国求荣者。五四运动发生时,段其瑞卖国政府成为全国人民的众矢之的,吴佩孚当时仅是一名师长,却敢公开责骂段执政是“妖孽乱京畿”,并且接连发出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无疑在客观上支持了五四运动。他主张取消中日密约,反对北洋政府投靠日本帝国主义。

吴佩孚的个人操守还是令人称道的。他自幼聪慧好学,6岁入私塾,直至考中秀才。吴佩孚从小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忠孝义耻”铭刻于心。他一生崇拜关羽、岳飞等忠诚节士,以为忠义与报国是儒家的核心所在,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品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昌,吴佩孚下野,从此浪迹天涯,隐居起来。一开始他住在四川。在蜀中看戏时,他一定要整衣正冠,至城内关帝庙进香,然后才到彩棚观戏。因是下野落难之人,不能带兵打仗,他便在闲暇时广为搜集古人有关礼教的著作,编辑为《循分》一书,并亲自写了一个说明,谓“礼教救国,为亘古不易之论,故虞契敷陈五教,姬公制作周礼。汉唐宋明因之世绵国祚。秦政五季废之,以速灭亡。佩孚有鉴于此,治军洛水时,曾著短篇,以教军士,惜未扩而充之。迨到蜀后,日事闲暇,乃总揽圣经贤传,选其与礼教有关者,汇集成书,名曰《循分》,籍救国危”。

吴佩孚在对外敌入侵土,更是义愤填膺,痛绝万分,恨不能立即兵戎相见,武力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此时吴佩孚由成都至川甘边界之文县,得到成都邓锡侯通知,即与僚属紧急会商,拟趁全国卷起抗日高潮之际,及时东山再起。并立发电给成都日本领事馆,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指斥日本“前既据我东鲁,今又窃取我沈阳,人谋虽巧,公理难容”,劝令“早日撤军,免贻战祸”。这时,川、甘、宁、青、新五省军政首脑乘机酝酿拥吴佩孚出山抗日,主持内外军事,并联名发出咸电:“吴上将军子玉为国元老,韬晦蜀中,于兹数载,身虽寄乎山水,心常系于国家。际此外患危急之秋,翩然莅胧。谢安未老,共仰东山。矧其前戎辽东,适逢日俄战役,观察靡遗,了如指掌,应请中央及全国袍泽民众一致敦请出山。”蒋介石主持中国军政事务,当然不会支持老军阀再出山,所以吴佩孚的愿望没有实现。

第二年,吴佩孚来到北京,闲居在什锦花园公馆。这时,奉蒋介石之命不抵抗日本人而放弃东北来到华北的张学良,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对吴佩孚很尊重,见面时执子侄礼,每月还发给吴补贴数千元。尽管如此,吴佩孚还是瞧不起丧失河山的张学良,他对身边人说:“张学良这小子没志气,忘了国仇家恨,可谓不忠不孝。”

华北沦陷,日本军国主义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正筹划成立华北敌伪政权。日本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认为吴佩孚是理想人选,派人游说吴佩孚任总统,待遇丰厚。

久蛰思动。吴佩孚是个想做事的人,他隐居江湖多年,也希望早日出山。然而,吴佩孚有自己做人的标准和选择,他对日本人说,我诚不能与国民党合作,但也不能在日本保护下治国。如必须要我出山,则须日本退兵,由我来恢复法制。日本人当然不能把到口的肥肉再吐还给中国人,协议未能达成。

1938年6月,日本人为了占领整个中国,又打算将华北敌伪政权与南京维新政府合并成一个汉奸政府,再次向吴佩孚许以高官厚禄。日本大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到公馆游说吴佩孚,被吴佩孚拒绝。之后,土肥原仍不甘心,纠缠不休。吴佩孚为断绝日本人的纠缠,领他到内室,只见室内摆着一具棺木,旁边写有一木牌,上书“孚威将军吴佩孚之灵位,中华民国某年某月”。土肥原立时明白了吴佩孚可杀但其志不可夺的决心,从此不再登门。吴佩孚就这样保持了一个人应有的民族气节。

吴佩孚下野蛰居江湖后几次想出山均未果。吴佩孚并不是没有出山的机会,如若他要昧着良心去做外国侵略者的傀儡,升官发财,那是极容易的事。这样一来,他给中国带来的政治军事恶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尽管吴佩孚作为反动军阀对人民有过罪恶,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能明辨是非,还是令人称道的。

◎故事感悟

综观吴佩孚浮沉飘泊的一生,尽管他曾给时局带来过兵荒马乱,也曾血腥镇压过“二七”大罢工,但他的双膝从未向外国侵略者屈跪过。也许,他是想以晚节挽回前誉之失,因为毕竟他不是卖国求荣的人。

◎史海撷英

吴佩孚拒绝日本资助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躲入四川后,日本第一外遣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吴严辞拒绝。在吴兵败亟需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不为日方利诱所动,对一个旧军阀来讲,确属难能可贵。

◎文苑拾萃

《吴佩孚传》

《吴佩孚传》分上下册,共62章,约70万言。该书详尽地描述了吴佩孚的一生。作者章君毅不惜笔墨,在全面记述吴佩孚一生的生活轨迹和行状思想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吴佩孚的军事、政治、社会活动以及围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书堪称研究、了解吴佩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国历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高洋(529—559年),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高洋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天平二年,高洋封太原郡公,累迁尚书左仆射;武定五年,为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又晋封为齐王,邑10万户。后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齐,改元天保,建都邺,年仅20岁。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去世,时年仅31岁,谥号文宣皇帝,庙号显祖。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为斩草除根,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

高洋当皇帝的第十年六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便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就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让他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3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又过了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故事感悟

元景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法,体现了古人在强权和凌辱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浩然之气。中华历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卷,其中有许许多多在死亡面前不失气节的人,他们身上也体现出了一种玉的品格。人如玉,玉如人,相互陶冶,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史海撷英

北周灭北齐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乘北齐后主高纬昏庸政乱、内叛外离之机,出兵北齐。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领兵自晋阳救河阳,适值周武帝患病,于是撤军西返。

十月,周武帝复攻北齐,齐军大溃,遂克平阳,擒尉相贵及士卒8000人。武帝以梁士彦率军万人镇守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