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公园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南京洞开发区,占地面积50亩,初步建成了公园广场,公园牌楼、陵园配房、陵园台阶、纪念广场等主要项目。公园牌楼古香古色;陵园台阶共139级,底部39级,寓意邓中夏同志享年39岁;10层100级台阶象征邓中夏同志诞辰100周年;邓中夏铜像巍然屹立在纪念广场中央,底座至铜像高9.4米,铜像身高3.9米。江泽民同志亲自为“邓中夏同志”铜像题名,欧阳毅将军和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分别为“宜章烈士陵园”、“中夏公园”题了字。
白色恐怖面前不低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李贞(1907—1990年),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贞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她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李贞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贞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1955年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李贞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将军。她小时候家很穷,6岁时就被送人当童养媳。1926年北伐军打到浏阳,李贞当时18岁,她参加了妇女协会,并担任乡妇女协会委员长。
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大批共产党人和农运骨干被敌人残杀,不是暴尸街头,就是割头示众,敌人也四处追捕李贞。
为躲避敌人追捕,并寻找党组织,李贞钻进了湘赣边界的深山密林之中,她挎着竹篮子,四处寻找隐藏的共产党员。经过多日奔波,她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员刘先行、刘正元和李汇东。四名共产党员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党支部,李贞任书记——这是济阳县永和区第一位地下党支部书记。李贞和党支部的同志继续寻找上级党组织,终于和中共湖南省委派回原籍济阳领导武装斗争的王首道接上了头。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队伍打进了醴陵,接着又攻进了浏阳。李贞带领党支部的同志立即投入战斗,策应部队,打击敌人。眼见游击队的实力不如敌人,她突然心生一计。她找来一个煤油桶,把浏阳盛产的鞭炮放在桶里燃放起来,那噼噼啪啪的声音果然吓得敌人狼狈逃窜,战斗取得了胜利。
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后,李贞参加了浏东游击队,留在原地坚持武装斗争,任士兵委员长。开始,游击队只有几个人,两条枪,其余则是鸟枪、马刀、梭镖。但他们以大围山、连云山为依托,与不断来犯的敌人巧妙周旋,坚持武装斗争。
游击队日益壮大,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湖南军阀何键命令周翰带领一个团,同时纠集当地的团防军、联防军,向浏阳扑来,发起了冬季围剿。
李贞和游击队员一起,依靠有利地形,勇敢顽强,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战斗间隙,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行撤离阵地。
李贞说:“我是共产党员,应当让地方干部和群众先撤。”
突围的同志刚下山,就遭到预先埋伏好的敌人的疯狂扫射,除一名游击队员和几名地方干部群众突围成功外,其余同志都壮烈牺牲了。
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从后山偷偷爬上来的敌人迂回包围过来,把李贞和几名游击队员逼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
“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嚎叫声不绝于耳。眼看敌人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四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贞清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被卡在崖边的树丛中。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六十里路,终于逃出敌人的包围,回到了游击队的驻地,重新组织人马,很快游击队又恢复起来。可是她的孩子却流产了。
1934年8月,蒋介石调集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李贞所在的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11月中旬也踏上了万里征途。
李贞是怀着身孕开始长征的。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雪山。在过草地中,李贞早产了。她病体还没有恢复,又没有充饥之粮,孩子饿得啼哭不止,没等走出草地,这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可是她不但是铁骨铮铮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建国前后她先后抚养过20多名烈士的遗孤和战友的孩子。
◎故事感悟
在白色恐怖的面前,李贞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一身的正气,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在为她的事迹所折服的同时,也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
◎史海撷英
母爱献给烈士遗孤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后勤部长的陈希云,在生命垂危时对几个年幼的子女放心不下。李贞安慰他说:“你安心治病吧,家里的事我们这些老战友会帮助照顾好。”随后,她把陈希云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从上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体弱多病的陈小妹在李贞慈母般的关怀照顾下健康幸福地成长,后来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
朱一普是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的女儿。朱老1955年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就把朱一普接到家里抚养。朱一普患胃病,李贞特地定了份牛奶,对她进行“特殊照顾”,鼓励她养好身体,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这些烈士的后代相聚在李贞家,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两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
◎文苑拾萃
坐脸盆解围
1934年8月7日晚上,李贞告别亲人,告别苏区,义无反顾地随队离开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蒋介石从湖北、贵州、江西、云南调动大批人马,对我军团围追堵截,还派飞机轰炸,企图将六军团一口吃掉。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领导下,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消灭了大批敌军和出没于山林的土匪。
部队刚到甘溪,就与敌军大部队遭遇上了。因敌我兵力太悬殊,我军战斗失利,部队被截为数段。
当时,李贞肩负着寻找前卫部队传达肖克军团长和王震政委指示的任务。她攀上大山,且战且走。山高路陡,暴雨如注,树林里草深路滑,且后有追兵。
李贞心急火燎,猛然看见前面走着一位首长的警卫员。她追上去一看他的挑子里有一个洗脸盆,灵机一动,坐上脸盆就朝陡坡下滑去。滑到半山腰,她跌了个筋斗,脸盆也被甩在一边,衣服也划破了!她顾不上疼痛,爬起来向山下跑,及时完成了任务。
陈然和《挺进报》
◎忍辱偷生、没有气节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格言
陈然(1923—1949年),原名陈崇德,河北省香河县人。1939年陈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重庆地下党主办的《挺进报》特别支部书记,并负责《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工作。1948年4月陈然被捕,后在狱中坚持斗争,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的自白书》。
陈然小学毕业后就读于职业学校,抗战爆发初毕业。他对日寇侵略祖国的暴行非常愤慨,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1939年陈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陈然得到组织批准去延安,却因患病未能成行而留在了重庆。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陈然认为,民盟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其基本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主张是一致的,便毅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此后,他以民盟盟员的公开身份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团结群众,参加民主运动。
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下,被迫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期间,重庆各界人民为促使会议成功,组成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每天在沧白堂集会,邀请政协代表报告会议进展情况。有一次,正当政协代表宣讲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捣乱,暴徒们谩骂、殴打会场主持人和听讲群众。在混乱之际,陈然挺身而出,率领群众与暴徒搏斗,并当众发表演说,愤怒斥责国民党特务破坏政协的罪恶行径,被特务打成重伤。他的举动得到了群众的赞扬,也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
1947年陈然在重庆重新找到地下党,并恢复了组织关系。1947年2月《新华日报》撤退后,为了把党的声音继续传播出去,他与几位同志共同研究,决定从香港来的进步刊物中选择一些消息、报道和文章加以翻印发表。1947年5月,一份无名的油印报与记者见面了,它就是《挺进报》的前身,后经中共重庆市委正式命名为《挺进报》。
陈然和另一位民盟盟员刘国 负责该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这一切工作都只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秘密而紧张地进行。除《挺进报》外,党组织还交给他印刷党的地下刊物《反攻》,经过几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几千册《反攻》油印小册子很快印成。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更好地做好保密安全工作,陈然一人身兼数职,刻板、印刷、分送几乎都由陈然一人在夜间完成。1948年1月,中共重庆市委在《挺进报》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陈然同志担任特支组织委员、书记,肩负起保护周围同志安全的重任。当时,他利用中国粮食公司机器厂代理厂长身份为掩护,妥善安排转移了一些受到特务注意而有被捕危险的同志。
1948年4月初,《挺进报》终于被敌人发现。国民党特务到处寻找《挺进报》的印刷场所和人员。陈然得知这一情况毫不畏惧,仍然坚持出版。由于叛徒出卖,4月22日,当陈然正赶印最后一版《挺进报》时,被特务包围而被捕。
陈然被捕后,囚于臭名昭著的白公馆。敌人对他施用了老虎凳、电刑、假活埋等许多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敌人没能从他嘴里得到任何线索,听到的只是他自豪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民盟盟员、《挺进报》编辑。
在白公馆里,他利用半截铅笔和一些包香烟的薄纸秘密写成纸条,传播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狱中革命者的斗志,大家都风趣地称它为白公馆版《挺进报》。1949年10月28日,敌人将陈然公开枪杀于大坪。临刑时他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时年26岁。
◎故事感悟
陈然为了气节和理想,选择了舍生取义。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的高尚人格和浩然气节!
◎史海撷英
《挺进报》第一期的诞生
陈然被捕后,在白公馆集中营里,敌人害怕陈然向其他“政治犯”传播消息,把他独自囚禁在楼上一间小牢房里。正是在这座阴湿的牢笼里诞生了“白公馆版”的《挺进报》。
原来,陈然所在的那间牢房,早就被难友们打穿了一个秘密孔道,可以和楼下的难友们取得联系。通过这个小小的孔道,狱中党组织传给陈然半截铅笔和一些香烟盒纸,要他把外面的消息写在纸上传递出来。陈然忍着剧烈的伤痛,把牢房当做战场,立即投入了战斗。在一张香烟盒纸上,他端端正正地写上了《挺进报》第一期,白公馆出版。我党我军最近的胜利消息就这样秘密地传遍了各个牢房,使坚持狱中斗争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