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文天祥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
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固守孤城,焚诏拒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阿术(1227—1281年),兀良部人,速不台之孙,兀良合台之子。元初大将。蒙哥时,从其父兀良合台征西南夷,平大理,克诸部,降交趾。中统三年(1262年)从拜出,帖哥征伐李璮有功,以宿卫将军升为征南都元帅。之后,略地两准,围襄阳,破樊城。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阿里海牙等同伐宋,任行省平章政事。沿汉水入长江,至池州丁家洲(今属安徽)大败宋军。又分兵围攻扬州,在焦山(今江苏镇江市北)用火攻击败宋将张世杰、孙虎臣的战舰七百余艘。1270年破泰州(今江苏泰州),杀宋将李庭芝、姜才等。1280年奉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次年,又西征,行至哈剌霍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病逝。后追封为河南王。
南宋末年,长期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势力已逐渐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完成了统一,开始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金和西夏,接着向南宋进攻。南宋统治阶级腐朽没落,对付金国尚后落下风,面对蒙古骑兵,一败再败,即使防守,也是力不从心,上层人物不是畏敌如虎,就力求避战,再就是望风而逃,或者遇敌即降,只有少数爱国官员挺身而出,率众抗敌,李庭芝就是当时坚持抗元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庭芝自幼身体强壮,又聪明过人,好学不倦,立志报效祖国。理宗嘉熙末年(1240年)蒙古族向南宋大举进犯,长江沿岸防线吃紧。李庭芝急国家之所急,主动去找负责湖北防务的主帅南宋名将孟珙献江防之计,并请求给他为国效劳的机会。孟珙对李庭芝甚为称赞,就让他暂时代理湖北建始县令。
李庭芝一到任,一面大力加强农业生产,一面教导农民操练武艺,亦兵赤农,仅用一年时间,建始县的青壮年农民大部分成为既能生产又会打仗的战士。淳祐初年(1241年),李庭芝考中进士,仍被派往孟珙幕府中,担任主管机要文字的秘书工作。1246年,孟珙在任上病逝。孟珙死前向皇帝推举贾似道镇守两湖,同时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贾似道任他为京湖制置司的参议。李庭芝向贾似道提出许多加强防务的建议都非常切中要害,但贾似道是个腐化堕落的权贵,仗着与皇帝有亲属关系,为非作歹、欺上瞒下,李庭芝的建议大多不被采纳。
1258年,蒙古蒙哥汗发三路大军向南宋大举进攻。朝廷任命李庭芝镇守扬州。扬州这个自古繁华之地经过几年的战乱,房屋倒塌,盐户逃亡,经济衰退,市面萧条。李庭芝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宽免百姓积年拖欠的租税;官府借钱给百姓修建房屋;招集民工疏通运河,便利运盐经商。不久,百姓们把房屋盖起来了,外逃的盐户迁回来了。李庭芝还在扬州兴办教育,大修学舍,招收青年少年诵读诗书。扬州地区遭受水旱灾害,他就命令地方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甚至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救济灾民。李庭芝在任上兢兢业业,为民兴利除害,深受扬州人民爱戴。
1267年,投降蒙古的南宋潼川安抚使刘整向忽必烈献计:进攻南宋,必须先取襄阳,由汉水渡长江,宋朝可灭。第二年,忽必烈以刘整为都元帅,随同阿术进犯襄阳。他们造战船5000艘,练水兵7万,在襄阳城外筑了10个小城,在汉水上布满战船,企图用水陆封锁的办法困死城中军民。
1270年,朝廷任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领兵出援襄樊。那时候权臣贾似道当政,他怕李庭芝打了胜仗,立下大功,会威胁自己的权势,就派他的心腹范文虎为福州观察使,从中牵制李庭芝。范文虎成天在营中陪着爱妾嬉戏取乐,根本不打算行动。李庭芝屡次约他进兵,他都敷衍推脱。
1271年夏,蒙古又调遣四川等地军队,水陆并进,加紧包围襄樊。这时,两城已被围五年,城里特别缺少盐、柴、布匹等物。
1272年,李庭芝屯驻在郢州,得知襄阳西北有条清泥河可达襄阳,就选船百艘,召募民兵3000人,沿清泥河到襄阳运送物质,支援抗敌。这3000民兵明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人人振奋,毫不动摇。元军为封锁襄樊,用铁链、木筏堵塞江口,简直无隙可通。民兵领袖张顺、张贵率轻舟顺流而下,冲进元军的封锁线,斩断元军设置的各种障碍物。元军见他们如天兵突如其来,夜里不敢交锋,都守寨不出。民兵在水上转战120里,黎明时抵达襄阳城下。城中守军见援军送来急需的物资,欢欣鼓舞,士气大振。但此战民兵首领张顺却英勇牺牲,而范文虎却未积极配合。
元军打不下襄阳,就转攻对岸的樊城。元军用大炮攻破樊城,守将牛富带着一百多人展开巷战,后来负重伤投火殉国。樊城失陷,驻守襄阳的吕文焕叛变降元,李庭芝因此而被免了官。
后来,扬州守将印应雷因病死去,李庭芝又被任命为淮东制置使,来到扬州。1274年,元将伯颜、阿术率军沿长江顺流东进,南宋沿江守将望风披靡,纷纷不战而降。只有李庭芝忠心耿耿地率领着部下,坚守在长江北岸的扬州防地。
扬州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元军将扬州重重包围,久攻不下,就想用高官厚禄引诱李庭芝投降。而在元军中有很多南宋降将为元军充当马前卒。元军派降将李虎拿着招降榜文来见李庭芝。李庭芝当场处死李虎,把招降榜文烧掉。他派部将张俊出城作战,张俊却拿了降将孟子缙的信回来,劝李庭芝投降。李庭芝当即把信烧毁,同时把张俊和四个来人一起处死。
扬州军民见李庭芝正气凛然,坚决抗元,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决心守城。李庭芝守城有功,被朝廷加官为参政知事。
1276年,伯颜领兵攻入临安,将谢太后和皇帝赵 等俘虏北去,李庭芝依然团结爱国军民坚守扬州。
元军久攻不克,便叫谢太后下诏招降李庭芝。谢太后派使臣来到扬州城下,李庭芝登上城楼,激愤地说:“自古以来,臣子只有奉命守城,没听说过奉诏投降的,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使臣讨个没趣,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时过不久,谢太后被元军押解北去,路过瓜洲,又下诏要李庭芝投降。诏书上说:“我和皇帝已经臣服了元朝,你还为谁守城呢?”
李庭芝看了怒不可遏,用箭射死来使,烧了诏书,作为对谢太后劝降的回答。元将阿术见谢太后的诏书对李庭芝无效,便又派了一个使者手持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诏书来劝降。李庭芝还是一如既往,杀死使者,焚毁诏书。
阿术的诱降接二连三地失败,他恼羞成怒,下令元军加紧攻城。扬州周围的州县守将因为粮尽弹绝,纷纷投降元军。
此时,扬州城内的军粮也已经吃光了,士兵们以牛皮、酒糟作食物,仍然坚持和敌人战斗,任凭元军的炮火箭矢怎样猛烈,扬州城军民就是拼死抵抗,扬州城岿然不动。元军久攻不下,只好再次诱降。
1276年秋,阿术又派人拿来忽必烈的诏书,在扬州城下说:只要李庭芝答应投降,元朝皇帝不仅不追究他杀使焚诏的既往,而且还要重用他。李庭芝对劝降的伎俩早已领教多次,根本不予理睬。
就在这年五月,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广王赵昰做小皇帝,这就是宋端宗。端宗树起宋朝的旗帜,冀图恢复,继续抗元。他下诏李庭芝南下会合,共商复兴宋朝的大计。李庭芝觉得有了一个新政权,这便于号召四方,汇集抗元力量,心里很高兴。临行前,他命制置副使朱焕留守扬州,自己和部将姜才带领7000人马,计划经泰州入海,乘船去福州。
李庭芝刚到泰州,贪生怕死的朱焕就投降了元军,拱手把坚守两年多的扬州城送给敌人。接着,阿术率领的元军也随即赶到泰州,把泰州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元军将李庭芝等人的家眷押解到泰州城下,扬言李庭芝不投降,就将他们全部处决。李庭芝还是坚决拒绝投降。阿术下令攻城。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早被敌人的汹汹来势吓破了胆,夜里打开城门,把元军迎了进去。
李庭芝听说元军入城,立即跳入莲池自杀,但因池中水浅,被元军捉去了。元军又把他押解到扬州,再次劝降。李庭芝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
扬州城的百姓听到李庭芝以身殉国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这年李庭芝57岁。
◎故事感悟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李庭芝以自己对民族、社稷、信仰、主义的崇高气节、坚贞操守,为立国320年的宋朝抹上了最后的绚丽光彩。志士仁人的精神不死,薪火相传。
◎史海撷英
李庭芝的先见之明
李庭芝18岁时,王曼任随州长官。他贪婪残暴,跋扈专制,弄得当地民不聊生,百姓痛恨至极,他的部下对他也十分不满,都在暗中策划造反。李庭芝敏感地看出随州必将会有场大乱,于是便向叔父们建议到德州避难,叔父们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考虑到家族的安危,便勉强同意了。谁知果然不出李庭芝所料,他们刚离开还不到十日,王曼的部下便发动了叛乱,随州百姓惨遭噩运,死伤无数。
◎文苑拾萃
边事日急,无敢言者
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在宋廷叛臣刘整的建议下,忽必烈决定进攻襄阳和樊城,且命令征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共同负责指挥。鉴于襄、樊二城城高池深,而宋军又善于坚守城池,蒙军造战舰,练水军,建立起了一只拥有战船5千艘、士兵7万人的精锐水师,同时还在襄阳、樊城外围先后建成40多座城堡,相继将这两座城池严密封锁。眼看大势不妙,任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的吕文焕急忙派人将情况报告给其兄长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但吕文德麻痹轻敌,认为“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根本不把蒙军的攻击放在心上。当时,实际掌握大权的贾似道对襄樊的战略地位也认识不足,当吕文焕向他告急时,贾似道并无援救之意,依旧终日淫乐,并且还对度宗封锁消息。一天,当度宗身边的一宫女告诉他说,襄阳被围困了三年,形势十分险恶时,他顿时大惊失色,忙向贾似道询问,贾似道居然撒谎说:“北兵已退去。”事后又将泄密的宫女处死,“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敢言者”。
黄道周慷慨就死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明代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明末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天启二年(1622年)考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明天启二年考中进士。崇祯时,因上疏得罪权臣被斥为民。在南明福王政权中,官至礼部尚书;唐王政权拜为武英殿大学士,在衢州抵抗清兵时,因战败被俘。黄道周被俘时,他的随从者都要与他同死。黄道周一再辞却他们说:“我是明朝大臣,成仁取义是我的本分,你们大家不必要这样。”人们还是不肯离去,黄道周说:“你们都是明朝的臣民,也可以舍生取义。不过你们没有拿过朝廷俸禄,也可以不死。现在我就和你们告别了,不要都和我一起殉难,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你们要想想他们。”
这样,多数随从与他挥泪告别,但有七个人誓死不离。当时,清朝有这样的政策,对于坚决不肯顺服清朝的明朝遗臣,必须请示朝廷后才能行刑,不许任意处置。这样,黄道周和他的随从者都要在狱中等待。
黄道周一进狱中就开始绝食,清军主帅怕他未刑先死,就千方百计劝他进食,但是他看也不看。清军又找来在南京做买卖的漳州同乡来以乡情劝慰他,还是不行。于是,同乡们陪他一起上街。先进饭馆,强劝他吃饭,他不吃;又进酒馆,大家斟满酒来敬他,黄道周说:“酒是用来庆祝相聚的,现在咱们老乡亲们在一起喝点好不好?但是,就限三杯。”大家同声应诺。喝完三杯后,就又换一酒馆,再饮三杯。就这样才使黄道周几天没有饿死。
临到就义那天的早晨,两名降清的官员按礼仪进来拜见,说:“为您贺喜。”黄道周明白他们的意思,笑着说:“确实是可喜的事,但你们怎能理解?”于是,他把这两个官员祖上所受朝廷的恩德说了一遍,痛斥他们对朝廷的背叛。两人灰溜溜地出去了。一会儿,黄道周和七个随从乘车赴刑场。途中,黄道周回头看了一眼后面车上的七个人,他们都吓得面无人色了。
黄道周笑着对他们说:“害怕了吧?再忍一会儿就可以成就千秋之业了。”七个人振奋了精神,说:“对!”
车到西华门,黄道周忽然从车上掉下来,一清军指挥连忙过来把他扶起来,安慰他说:“不要害怕。”
黄道周一听,瞪大眼睛怒斥他说:“你说的什么话?黄道周是怕死的人吗?你不知这是皇帝辇车走的路,我怎能坐在车上过这里?我就是连日绝食脚下无力,下车才摔在那儿,我什么时候害怕了!”
指挥立刻下跪赔礼,又说:“这里有成千上万人瞻仰您的风貌,您也很疲惫了,就在这里成就大事好吗?”
黄道周说:“好吧!”于是,他就地设席,向南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