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9450500000007

第7章 永不消逝的民族魂(5)

1644年夏,清兵大举南下,清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兵渡过长江,攻下南京城。明弘光帝带领大臣逃跑,不久,弘光帝被俘。江南守卫城池的官吏降的降,逃的逃,有的虽然也把守城池,但一攻即破。从镇江往南,一个月内,清兵攻下了上百个城镇。但是只有弹丸之地的江阴县,在阎应元的领导下,抵抗清兵南下坚守了80多天。

是年闰六月初一,阎应元被推举担当守城指挥。他不负众望,毅然担当起护城的重任。他召集全城的父老乡亲,命令每家出一个壮年男子坚守城墙,家人送饭。他劝说有钱的大户捐献财物,在监生程璧的带头下,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围城里聚集了火药三百瓦罐、铅丸、铁块上千石,大炮上百门,鸟嘴铳千张,钱币千百缗,粟、麦、豆上万石,然后按城门分工把守。

10万清兵围攻江阴城,清兵引弓向城上发箭,射伤不少士兵。又架起大炮轰城,城墙被震裂。阎应元命令护城的士兵用打石子的炮和装有机械的弓向敌人还击,杀伤了许多清兵。

阎应元又命令士兵用铁片包门板,穿起大铁索保护城墙,用空棺材装泥土堵上缺口。清兵攻打北门,城墙被打了一个洞,阎应元命令全城每人搬一块大石头,在城墙内再修起坚固的壁垒,一夜之间就修起来了。

城内缺乏箭矢,趁月夜昏黑,阎应元命令士兵用草扎成人,每个草人挑着一盏灯,站在城墙的小墙上,护城的士兵埋伏在城垛后面,擂鼓呐喊,好像要从城上吊下去袭击敌兵。清兵大惊,急忙向城墙上的草人射箭。射来的箭像雨点似的。等到天明,得到的箭数都数不清。

阎应元又派健壮的士卒从城上吊下潜入敌营,顺风向放火。熊熊大火燃烧清军营,清兵大乱,自相践踏、杀戮而死的有几千人。清军被迫退却三里才敢安扎营寨。

敌军主帅刘良佐带骑兵来到城下,大声喊道:“我是阎君的老朋友,想同他见一面。”刘良佐是弘光帝镇守“四镇”的将领之一,被封为广昌伯,投降清朝后,这次率军来攻打江阴城。

阎应元站在城墙上,刘良佐在城下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了,江南一带没有君主了。你早一点投降,我可以保证你享受大富大贵。”

阎应元厉声谴责道:“我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小小的典史,还知道大义;刘将军你是封爵的高官,肩负着国家兴亡的重任,不保护江淮一带,却为敌人充当攻城的急先锋,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的守城军民!”

刘良佐听后,惭愧地退下阵去。

阎应元军令严明,对违法乱纪者严惩不贷,视钱财如粪土,拿出家私充当军饷,赏赐属下从不吝啬。他亲手替伤兵包扎伤口,用好棺盛殓战死的将士,并洒酒祭奠,痛哭流涕。他宽厚爱人,深得人心,将士们都愿为他牺牲。

刘良佐率领的军队攻不下江阴,清军的贝勒勒克德浑又增派军队来攻打江阴。并将明朝两名降将反绑双手,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都被阎应元训斥回去。

中秋节,阎应元和军民举杯痛饮,听着悲凉的歌曲,想到国破家亡,悲愤感伤不已。贝勒勒克德浑见阎应元没有投降的意思,就丧心病狂地攻城。攻城的大炮声把百里内的土地都震动了。在炮火的掩护下,攻城兵卒头戴铁盔,身穿铠甲,爬上城垛。护城的将士用刀斧同他们搏斗,刀斧都砍折了,死伤的人也越来越多。

八月二十日,大雨如注。中午,城西门被敌人攻陷了。很快全城陷落了,清兵蜂拥而入。

硝烟弥漫的江阴城,阎应元率领敢死队和敌人进行了八次巷道战,杀死杀伤清兵上千人;他组织了两次突围,都未成功。

阎应元估计自己必死,就对部下说:“现在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我要像屈原一样,在看到自己的祖国灭亡之前,投水而死,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说完纵身跳进前湖。

前湖水浅,只有半人深。刘良佐的追兵此刻已经赶上,阎应元被俘。他昂首挺胸,怒目而视不行屈膝礼。一个士兵用枪刺穿了阎应元的小腿,阎应元小腿折断而跌倒在地。

傍晚,阎应元被簇拥到栖霞禅院。佛寺僧人夜里只听见阎应元“快来杀我,快来杀我”喊叫声不断。过了一会儿,声音沉寂了,阎应元为抵抗清军侵略,英勇地牺牲了。

阎应元和军民一起守城81天,为国捐躯,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的豪言回答劝降者,并题词于江阴城东楼门上:“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故事感悟

阎应元率领军民死守江阴县孤城,抗击清军,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史海撷英

阎应元宽以待人

据《江阴城守后纪》所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望见,以为天神。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的人,必然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是乡绅、豪强也不例外。而当战士困苦时,他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不称姓名而称兄弟,遇到有重要的任务,必然询问众人:“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有人当路大喊道:“我欲杀敌,苦无短刀。”阎应元马上解下身上所佩价值二三十金的短刀,为其戴上。阎应元凡事以身作则,诚恳待人,所以士、民都怀德畏威,濒死不悔。

◎文苑拾萃

感当年抗清义士阎应元

佚名

独守江阴抗暴清,男儿敢与鬼王争。

草民涂炭忠臣死,典史浮云几个名。

义烈江山抛热血,书生侠气自倾城。

人间自古真豪杰,躯壳从来有重轻。

陈化成血染吴淞口

◎纵使笑着死去,也不要哭着低头!——格言

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陈化成是英勇抗英的著名将领。他出生金门,自幼熟习水性,精武艺,尚气节,智勇过人。他28岁加入清军水师,于嘉庆二年(1797年)为捕“洋盗”出力,擢补额外外委。后来,随同王得禄攻捕“洋盗”孙太,并参与李长庚镇压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蔡牵海商抗清集团。陈化成历任把总、千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吴淞之战爆发,在西炮台遭英军水陆夹击、守军相继溃退之时,他仍率数十亲兵坚守阵地,最后被炮弹击中,英勇捐躯。

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陈化成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阵地防御。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冬,他疏通了宝山顺通河,将挑出之土,修筑土城,加高海塘,并且在沿江两岸筑土塘,高约两丈,顶宽一丈八尺,土塘之上,添筑“土牛”,形如雉堞。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共添筑“土牛”26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自外观之,俨如一道长城。

陈化成还积极倡议在上海设立铸炮厂,自造新炮,并派人到湖北采购精铁12万斤,又从宝苏局拨运洋铜12.3万斤。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至九月间,开炉铸炮,共铸成1000至4000斤大小铜炮50尊,4000至6000斤大小铁炮12尊,还利用废炮2万余斤,重铸二三千斤至数百斤的大小炮,以供急用。当时,江苏营伍废弛已久,从未讲求训练,各营备将,相率因循,水师尤甚。

陈化成从福建带来勇敢善战亲兵1000人,分驻吴淞、上海两处,并从中挑出富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到各营教练。他亲临教场,授以避炮法,士卒无不信服。他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士卒心,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

当时,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1300人防守西炮台;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1000多人,防守东炮台;两江总督牛鉴带兵2000余人防守宝山县城;徐州总兵王志元带兵700人,驻守宝山县城西北的小沙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英舰27艘,陆续结集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五月初一日,英舰三艘排列木头人于舰两侧,绕过小沙背直向西炮台,妄图试探陈化成炮兵火力。陈化成严令静守不发炮,英军阴谋未能得逞。初五日,英舰结集益多,炮声震天,往返拦击商船。初六日,其部下苏松镇总兵周世荣得英军水牌浮战书,请陈化成缓师期,陈化成掷书塘外,出口号,诫备战。初七日,牛鉴亲自到陈化成帐前,以“贼锋难犯”为词,“议迎犒缓师”,陈化成坚决拒绝,并理直气壮地对他说:“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并且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初八日清晨6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早开炮,第一发炮弹击中英军第二号战舰“布朗底”号,打死一名军官和几名水手,另一发炮弹把“弗莱克森”号的一名测量手两腿打断。双方激烈炮战两个半小时,陈化成部下的士气非常旺盛,他们的“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3炮。“布朗底”号被击中14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11次,其他舰只亦被击中多次,连侵略军也不得不承认:“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

炮战自天明至日中,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侵略军对击。但是,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坐壁上观,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获胜,率兵教场观战,英舰击毁教场将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答应,他便混在士兵中,溃逃太仓。

英军看到这个情况,决定以海军陆战队在运河内登陆,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舰炮火亦并力向西炮台阵地轰击。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庸奴,误识汝!”

周世荣逃走后,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守卫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驰塘督战,炮兵缺处,则亲点火药,连开数十炮。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英军巨炮冲陷“土牛”,炮伤其足,他仍手执红旗指挥于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动。登陆英军大队拥至,陈化成身中洋枪7弹不能支。

当时在塘仅有3人,陈化成对武进士刘国标说:“我不能复生,汝急免我首,掷体沟中。”一恸而绝。

陈化成就这样英勇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与阵地共存亡。同时牺牲的还有提标中营守备韦印福等官兵80余人。这次吴淞要塞保卫战共击毁敌舰8艘,歼灭侵略军600余人。

陈化成的遗体后来收殓在嘉定关帝庙。吴淞人民画了两张他的遗像,一赠其子孙,一留吴淞纪念。殡葬时,数万人罢市哭奠,杀牛以祭,绅耆、士庶、妇女,以至挑夫、贩运,莫不奔走哭送,并设香案于路,人人痛哭失声。

上海人民在吴淞和上海城中修建了陈化成纪念堂,塑像供奉,每年4月逢陈化成生日时,士民纷纷前往凭吊追念,彼此“项趾相望”,无不“肃然起敬”。时人有凭吊诗云: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

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

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

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父老龙钟仰天哭,何时还我旧长城”,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无限敬仰,对英国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故事感悟

陈化成坚守炮台,直至阵亡,表现出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陈化成这种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民族大义、民族气节,值得敬仰!

◎史海撷英

陈化成协助禁烟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查禁海口,严厉禁烟。英国鸦片船在广东活动日见困难,便转向福建活动。

同年十月,英舰三艘停泊泉州梅林洋面,陈化成率水师前往驱逐,英舰仍抛泊不动。陈化成即令水师炮火连环轰击,英舰一面挂帆,一面用炮抗拒,边拒边走,向外洋狼狈逃驶。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舰累次窜入闽洋骚扰,陈化成率水师出击,在战斗中,足受炮伤,仍鼓勇督师进击。他素以英勇善战闻名,被称为“陈老虎”。

◎文苑拾萃

吴淞历史沿革

吴淞在中国上海市北部,黄浦江注入长江口(即吴淞口)的西侧,历史上属于淞北地区。我们常说的吴淞口海拔高度零米标准即位于此。

清初的吴淞为长江口村落,称胡巷桥,渔民聚集,渐成市镇。雍正三年(1725年),原在今浦东宝山县城的吴淞营移此,遂以吴淞命名该镇。吴淞历来为上海市门户,是外贸港口和军事要地,在近代,名声一度比上海响,故近代上海被称做淞沪。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吴淞城区被日寇夷为平地,吴淞从此没落。吴淞曾为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场,镇北有吴淞西炮台遗址。解放后,吴淞发展以冶金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和港口区。吴松沿黄浦江一带码头林立,是上海市集装箱运输的重要作业区。吴淞沿长江还筑有坚固的江塘工程。